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 比如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黄帝内经》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 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 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 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阳主升,阴主降。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所以二者就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 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上热下寒的本质在于“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这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补阳,二要潜阳(就是把阳气拉下来)。 有些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因为单纯地补了阳,但没有把阳气拉下来,阳气没有归位,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坏事儿。既能补阳又能潜阳的方法非艾灸莫属: 1.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最擅治疗虚寒之症,最为适合; 2.把阳气拉下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灸腿; 3.艾灸可以阴阳同补,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方法如下: 第一步: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先艾灸膏肓,将阳气引到胸腔; 第二步:灸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 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第三步: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艾叶煮水泡脚,边泡脚边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脚底的涌泉穴,既能滋养肾水,又能补阳。 只为你健康的身体,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