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钟(1171-1248),字仲和,兰溪纯孝乡(今属兰江街道)里范村人。嘉定二年(1209)举进士。历官武学博士、太平州通判、知徽州。嘉定二年,举进士。历官调武学博士,添差通判太平州,知徽州。召赴阙,迁刑部郎官,又迁尚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寻迁吏部郎中兼说书,又迁秘书少监、国子司业兼国史编修、实禄检讨。拜起居郎兼祭酒,权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禄同修撰。迁兵部侍郎兼给事中,权兵部尚书兼侍讲,寻兼侍读。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四年,授参知政事。淳祐元年,乞归田里,不许。四年,知枢密院事,乞归田里。五年,特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再乞归田里,不许。六年,复请,许之。加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辞不拜,以保晚节,乃提举洞霄宫。九年正月,薨。 范钟直清守法,重惜名器,虽无赫赫可称,而清德雅量,与杜范、李宗勉齐名。赠少师,谥文肃。所著书有《礼记解》。 范钟为相多年,位列三公,官居一品,竟没钱在故里置地营造府宅,故史称“无地起楼台丞相”,实为世间美谈。辞官后因病回归,只得住在金华驿馆(似今天的接待站),直到淳佑八年(1248)病故,享年78岁。第二年才由其子女将其灵柩安葬于兰溪市白露山下惠安寺旁。范钟去世,飞马快报朝廷,理宗赠他为少师,谥文肃,并辍朝二日。“辍朝二日”,是指中央机关放假两天,以悼念这位“无地起楼台”职于左丞相的清官。《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范钟传》这样评价:“钟为相直清守法,重惜名器。虽无赫赫可称而清德雅量。”范钟墓在白露山南麓,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今石羊尚存,供后人观瞻纪念。 一代名相范钟后裔现在在哪?那么范钟是谁的后代? 据范氏族谱范钟世系: 唐宰相履冰公,字敬修。生三子:冬芬、冬倩、冬昌。 冬倩,一作冬,长安二年登第裴九龄榜进士。一子:二三 二三(冬倩子)名鸣鹤,开元三年进士,官侍御史,一子:八 八(二三之子),名季明,登开元严定之榜进士,官御史,一子:三五(居伦) 三五,名居伦,除单州尉,二子:隋,隆 隋,处州丽水丞,居邠州,因五胡乱,咸通十一年渡江,家苏州吴县。二子:为中,梦龄。 为中(隋之子),一子,未注。 梦龄(隋之子),钱王时为秘监。因曾孙显,封太师鲁国公。一子:赞时。 赞时(梦龄子) ,秘书监正,字以曾孙贵, 赠太傅荣国公。六子: 坚,埛,墉,埙,埴,昌言。 坚(赞时长子) ,改名泉, 字师圣,授谏议大夫。 埛(赞时次子), 镇淮阳, 四子, 莫考。 墉(赞时三子)。 埙(赞时四子), 莫考。 埴(赞时五子)。 昌言(赞时幼子), 莫考。
墉(三五元孙赞时三子), 行十二,字德防,随钱王俶朝京师为武宁军节度书记,封赠太师,娶谢氏,封国夫人,四子:长次早世,仲温\仲淹。 仲温,字伯玉,(墉之三子)除太子中舎。 仲淹,字希文,(墉之四子)。子四:纯佑、纯仁、纯礼、纯粹。 纯仁(仲淹次子),字尧夫,任丞相,谥忠宣,追赠太师鲁国公。娶王氏,封国夫人。三子:正民,正思,正路。(第6世 正思, 赠中奉大夫, 三子: 直方、直英、直孺。 正路(纯仁第三子),名国士,字子由, 侍文正公守睦州,家于婺州兰溪龙门山,不求闻达, 后封开封知府。娶王氏,三子: 一直筠,二直声,三 直显?。 直显,娶袁氏,四子: 渐,字进伯,(直显三子)娶鲍氏,同姑葬龙门,曾孙奏请宸翰龙门字表之。三子。 文详,(渐次子)号宽夫,娶舒氏,一子:宥 宥,字恕伯, 元孙奏请赐宸翰西湖二字,娶章氏,六子: 晔,字光远,附王泽出征补丞,因曾孙贵赠太傅成国公,娶戴氏赠越国夫人,子一: 三二(晔之子),封太师昌国公,娶杜氏赠夫人,子三:四三、四六、四七。 四七,因子丞相赠太师卫国公,娶徐氏赠益国夫人再陈氏封夫人,子三:百九,百十一,百十五。 百十一,名钟,字仲和,位至丞相,谥文肃,敕葬龙门赠宸翰惠安寺。娶江氏封福国夫人,子三:曾四七,曾三二,曾二十。
由上还知,范钟为正路公第九世,不论是妻之子还是妾之子,甚至入赘之子,正路有继承人是真,许多范氏宗谱一直以《苏谱》所载正路“无子”为据,从《苏谱》修缮两百多年来,知县 ) →崇五二。这里所载范钟支脉与龙门谱载基本相同。那么从此谱载范钟是范仲淹之后,忠宣房正路(纯仁第四子)年二十-卒娶黄氏无子以上载原谱世系並俧铭録 乾隆十二年丁卯有原籍兰溪县名章伦陈称系忠宣房正路公后正路赘兰溪鲍氏居县之龙门生一子直仲七传至钟宋理宗朝官左丞相谥文肃再七传至文佐明万历中举乡进士迁于苏按所呈世系与原谱载正路公娶黄氏无子迥不相符此可疑一也理宗朝左相名钟宋史称其贤而旧谱从未一载其时去先世未远吴与浙甚近又与清宪公后先官於朝豈贤相而竞忘所自出不能一为印合乎此可疑二也章伦呈世系于乾隆十二年向来以其支离不符未敢入谱至四十九年前主奉于正路公下剜去无后二字私为增刋并列章伦于贤裔传夫既欲牵引则其先左相名钟者可不谓贤裔乎何以不为立传而独掄掦寻常无闻之人此可疑三也又章伦子徴谦曾刻伯夷颂若自附子孙之列应捐置义庄乃私藏于家搨本出售类坊间刻帖所为此可疑四也兹既鏬漏毕出爰为删正详列始末於兹録焉。
据分阳范氏家谱载:范仲淹--范纯仁--范宗泰--范希逸--范必建--范中孚--范继祖(迁居婺州之兰溪县)--范晔(赠为成国公)--范棠(赠为太傅昌国公)--范国嘉(赠太师卫国公)--范镕、范钟(字仲和登进士第除授光禄大夫拜右丞相谥文肃娶江氏生四子) 范镕(字仲冶嘉定元年登郑自诚榜进士第累官至修撰娶许氏)---范泽--范楫--范广--范圻--范镔--范荣(字式玉于景泰间迁居分水五管之罗家坂即现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范家村) 浙江桐庐《范氏宗谱》载:范纯仁→范宗泰→范希逸→范中孚→范继祖→范晔→范棠→范国嘉→范镕→范泽→范楫→范广→范圻→范镔→范荣。 范钟是龙门范氏的先祖,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清光绪年间修缮的苏州《范氏家乘》载正路公之下“乏”,从现有的家谱看忠宣房的家谱中1范仲淹-2纯仁3正路,正路下面没有记录,范钟是否为纯仁之后? 据史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劫夺苏州官府民居,廪库积聚,掳掠子女金帛,纵火延烧,烟焰二百里,凡五昼夜,苏州成为废墟。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南下江南,苏州城池悉命夷堙,民杂居城堞之上,城池又遭破坏。元末张士诚据苏,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部围苏州城十个月,日夜以炮轰击,当张士城兵败,又纵火齐云楼,子城、大城俱毁。从1130年至1368年两百多年期间苏州范氏家族为躲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这也是为什么苏州《范氏家乘》范仲淹第五代到第十一代有六七十个子孙在族谱上没有往下的记载,只记有一个字“乏”,那是因为范氏家族为躲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南迁子孙从此与苏州范氏家族失去联系,苏州范氏家族续谱时没有了这些南迁范氏的信息,所以续谱时只能写“乏”,意思是资料缺乏的意思。范正路(1060—1081),这个时期金兵还未南下,北宋还算太平,不至于与苏州范家失去联系才对。 但是1051年,文正公为续修范谱作序时,范正路还未出生,那时不可能入谱。后来苏州范氏续谱时,那时已经是战乱时期,没有了正路的消息,只能记正路资料缺乏,在苏谱上只记“乏”字。意思是资料缺乏,并不是无子的意思。《苏谱》在志铭录第三世中记载“忠宣房正路年二十一卒娶黄氏无子”。在忠宣房世系图第四世正路公之下记载“乏”,其意是资料缺乏。 也许正路在兰溪入赘,名门之后的入赘鲍氏,超出了当时的伦理道德范涛,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正路身为名门之后,所以正路当时也不想和苏州范家联系。据兰溪《濲西龙门范氏家谱》载,将必有大过人者”(王寿卿《子遵公墓碣铭》)。正路公按《苏谱》云:“省试过以元祐党籍驳放不仕”。无论如何范钟是正路后裔。 那么一代名相范钟的后裔现在在什么地方,浙江里范村,里范村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8000米。里范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村以相对700米外另一范姓村居芷芳岗又称外范,故此处称里范。有村民小组6个,158户。里范村范氏为范仲淹后裔,为兰溪“龙门范氏”。“虎丘大学士,龙门宰相家”,说的是北宋大学士范仲淹和南宋理宗朝宰相范钟的故事。 南宋一朝,范氏共出进士5名,他们是: 范嗣蠡,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榜二甲第一,官知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迁朝议大夫。 范处义,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榜进士。官太府少卿,知建宁府,右文殿修撰,提举成都玉局观,中奉大夫,封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范镕,嘉定元年(1208)郑自诚榜进士,官大理寺少卿,直龙图阁兼集英殿修撰。 范钟,镕弟,与兄镕同榜进士,官观文殿大学士,左丞相兼枢密使,赠少师,谥文肃。范钟是兰溪历史上第二位宰相。范士表,嘉熙二年(1238)周坦榜进士。官处州府倅,权知衢州,积阶朝议大夫。 另有举人19人。宋、元、明、清四朝,龙门范氏为官人流者共59人。其中三品以上高官3人,里范村最有名的就要数范钟丞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