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行书手札》黄道周与张瑞图一样,立志颠覆传统审美趣味,革新晚明书坛软媚薄弱之风。张扬个性,不拘成法。其书遒劲雄畅,气力外拓,不像张瑞图那样将力与形都抱紧成一团,似乎随时都准备抵御着外力。黄道周书风显然开朗宽博得多,就象他的为官处事一样,永远直面异端、直面人生。 【1】弟前欲至天柱匡阜,今觉沂流亦艰,似小日便觅民船归耳。敞乡人大有趣,亦天生此辈将撑柱乾坤也。王聚洲甚颇言佥,见时幸为谢之,人云不宜拜客, 【2】便不拜客,可省酬对之烦耳。舆图若裱者,何时可奉还,以散帙为便,报五本缴上,再有见示小册二副,奉上一笑。弟道周顿首。 柳公权的行草,力道不输其楷书柳公权(778-865),字诚悬,是晚唐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来遍习欧、虞、褚、颜,融会众长,自成一家,是中国书法史上继颜真卿后最为著名的楷书名家。所创“柳体”风格强烈、法度严谨、道劲丰润、骨气洞达。其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是初学楷书的较好范本。《临王献之洛神赋》、《蒙诏帖》是柳公权为数不多的行草书代表作。 柳公权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是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书法也同其他艺术一样发展到又一个光辉灿烂的顶峰。这一时期,无论楷书、行书、草书,都有划时代的创造。柳公权的成功在于他顺应了书法史发展的必然,穷本知变,勇于创新。他创造了迥异于前人的新体——“柳体”。 与柳公权同时期的颜真卿、张旭、怀素、李阳冰等大书法家,他们代表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的新成就。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原因外,其中主要一点,是由于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思想的活跃,封建社会的物质文明。开启了一个气势恢弘的“盛唐气象”。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如散文、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都达到崭新的成就,书法的新成就也就成了这时代的必然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