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忠告:如何把每次的拍摄当作创作

 大海中的一叶小舟 2019-08-06

摄影忠告:如何把每次的拍摄当作创作 

2018-08-30 22:54

今天事情比较多,没时间点评影友的作品了,就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吧,今天上午有幸去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了“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展览名家云集,展出作品216幅,我认真观摩、学习了各位名家的大作,也受到了很多教育。同时,作为一个摄影人,我也拿着相机,不仅把好作品翻拍记录下来,也在寻找创作机会。我拍到了这样一张照片:

《名作的魅力》 徐晓刚 摄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前方,吸引了大量观众。身高不够是看不见前面的作品的,只能看别人的后脑勺,我感慨于观众对名家、名作如此的热爱,把相机举过头顶,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我觉得是有价值的。

这张照片经过了后期微调,原片是这样的:

原片,相机举过头顶拍摄,构图有些歪,曝光也不是特别精准,色彩感染力也显得不足

看加工步骤:

1.在Camera Raw中打开原图,看直方图,高光过曝,阴影细节不足。所以高光-25,白色-24,阴影+49。高光撞墙不起墙,暗部细节不必强求。接着旋转剪裁,校正画面。

2.在Camera Raw中点“分离色调”面板,高光不动,保持原色调,阴影色相213,饱和度47。为阴影渲染淡雅、漂亮的冷色调,与右边的暖色墙形成色调对比。制作完成。

再看一次原片和制作后效果:

原片,相机举过头顶拍摄,构图有些歪,曝光也不是特别精准,色彩感染力也显得不足

制作后,《名作的魅力》 徐晓刚 摄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前方,吸引了大量观众

...................................

作为一个摄影师,要认真对待每次拍摄,寻找出作品的机会,比如有人请您拍摄一个活动,不要觉得是例行公事,能交差就好,从而消极地对待。而是要保持敏感度,以活跃的思维观察你周围的一切,以创作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拍摄。

如要系统学习有意思、好操作的后期技法,欢迎关注我的新课《后期18般武艺》

(原图)

(徐晓刚制作后)

(原图)

(徐晓刚制作后)

(原图)

(徐晓刚制作后)

(原图)

(徐晓刚制作后)

.............................

徐晓刚的著作《一招出牛片》上市。当当网限时(9折),好评率9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