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图书馆,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储存和传播知识的神圣殿堂。 但其实,图书馆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家园,也可以是身体上的避难所。 比如在著名的灾难片《后天》里,当席卷全球的气候灾难发生时,男主的儿子就躲进图书馆里取暖,才有幸逃过一劫,最终获救。百度seo软件天天伪原创工具什么叫网站优化 最近有一部新片,讲的也是一群人在图书馆里避难的故事——《良知堡垒》。 片中的男主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 他热爱读书,也乐于为所有顾客提供找书服务。 而他的顾客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尤其到了寒冷的冬天,图书馆就成了流浪汉的天堂。 他们一大早就守在门口,开馆时间一到便蜂拥而入。 流浪汉们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家,不仅会在卫生间里刷牙洗漱,也会像普通顾客那样借阅图书或使用电脑。 他们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闭馆时才离去。 时间一长,男主自然而然地就跟他们熟了起来。 他有时会跟他们一块聊天,偶尔也会给他们一些零花钱买吃的。 但作为一名管理员,男主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小麻烦。 有时他会碰到无理取闹的人,比如有暴露狂跑进来吓跑读者,还在馆内高声摇滚。 还有时候,他要面对读者们一些奇葩的要求。 比如,有个大叔让他帮找一份能免费吃几个月牢饭的法律清单。 除了这些,男主最近又多了一件烦心事。 因为气候异常,天气越来越冷,每天早上,他都能看到图书馆外有流浪汉被冻死。 图书馆虽然白天能为流浪汉提供庇护,但每天最冷的时候,却是闭馆后的深夜。 有一天下班后,男主家里的暖气也坏掉了。这更加让他对夜里的寒冷深有体会。 而为了帮助流浪汉熬过寒冬,男主向上司请求,让图书馆在夜间开放。 因为图书馆在公共规划上,是可以被用作紧急避难场所的。只要馆长给市长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就能得到财政支持。 然而,男主的提议被馆长拒绝了。 不仅如此,他还因为被人起诉,正面临着失去工作的风险。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曾经有个流浪汉因为身上有臭味,被很多读者投诉。 男主无奈之下赶走了他,结果遭到起诉,还引来了市检察官的调查。 这件事让男主耿耿于怀。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极地寒潮来袭,气温再次骤降。 到了闭馆时间,一百多号流浪汉决定赖在图书馆不走了! 他们用书架挡住图书馆大门,把所有保安拦在外面。 而没来得及离开的男主,也被留在了馆中。 这一下,馆长误以为发生了暴乱,火速报了警,还惊动了警长和检察官。 不巧的是,这位检察官刚好就是起诉调查男主的那个,他还正在竞选下一任市长。 所以,检察官高度重视这次“图书馆占领事件”,想要立功,为他的竞选造势。 而他的具体做法,就是使劲把事情搞大—— 撺掇警长,说里面可能有人质劫持事件,有反社会分子在搞恐怖活动。 这一下就把流浪汉企图在图书馆取暖过夜的小事,上升为了“恐怖袭击”。 后来在连线谈判时,男主解释情况,把检察官和警长怼得哑口无言。但他们反而直接把矛头指向男主,并向记者宣称男主就是恐怖分子。 事情发展到最后,他们甚至做好了重火力强攻的准备,让全副武装的警察冲进去暴力抓捕。 关键时刻,男主用手机拍下了图书馆里流浪汉们优哉游哉的场景,把真实情况传达给了公众,误会才最终解除。 男主救了所有人,附近居民也开始自发为流浪汉捐助衣服和食物。 然而,流浪汉的基本生存困境,却并没有得到解决。 其实从客观上来看,流浪汉的生存问题是个无解的悖论。 一方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境,只能给他们提供工作,有工作才有衣食住行的保障。 然而,还是会有不少人因为没有工作能力、患有精神疾病等复杂原因,得不到就业机会,沦为流浪者。 另一方面,还有一批“职业流浪汉”,并不愿意工作。 他们选择流浪,在某种程度上是选择了流浪这种生活方式。 换句话说,他们也接受了可能被冻死、饿死的潜在风险。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流浪汉以第二种情况居多。 就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他们都是有手有脚的正常人。但他们不仅自愿地选择了流浪这种生活方式,还乐在其中。 比如,为首的那位黑人大哥就对男主说,他之所以选择流浪,就是因为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更不会有人想从他那里索取……而这,对他而言是一种自由。 他说这句话时,语气坦然而自豪,简直令男主有点肃然起敬。 这让我想起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然而,流浪汉似乎开拓出了人类生活的“第二法门”。他们放弃了“敬业乐业”,但却依然找到了生活的趣味。 比如在男主拍下的视频录像里,他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下棋,有的发现被偷拍甚至也会害羞。 这也是这部影片做得最好的地方,它既没有歧视丑化,也没有刻意拔高,更没有用政治正确的惯用手法泛滥煽情,而是用质朴的影像展示了流浪汉的真实生活。 比如,他们平日里会邋里邋遢地睡在街头, 而到了图书馆后,又会跑进卫生间把自己拾掇干净; 比如,他们看起来无牵无挂,但也会因担心伙伴的安危而情绪低落。 流浪汉,其实跟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也是正常人。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影片最后没有给出解决流浪汉问题的答案——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许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只要不打搅到他人,他们本身也并不构成为一个问题。 因为真正的问题,总跟人性有关。 当我们回过头看这场图书馆风波,便会发现,这个故事就像一出精心设计的人性试验。 比如,那位对流浪汉充满恶意的警长,最后发现自己染上毒瘾走失的儿子,竟也躲在图书馆里,躲过冻死街头的命运。 比如,在检察官煽风点火过后,流浪汉们也曾对帮助他们的男主产生过怀疑; 还比如,一开始对男主不解的图书馆馆长,在看到检察官把图书馆风波变成自己竞选的舆论工具后,毅然加入了男主和流浪汉的阵营。 人性的善与恶,都在这个小小的图书馆里得到了放大。 流浪汉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政客丑陋的嘴脸也显得更加滑稽可笑。 而男主和馆长的行为,则代表着两个有态度、有良知的人,在面对这样一场风波时,如何用行动守住一个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而影片之所以选择图书馆这样一个特殊场所,也正是因为它承载了人类对知识文明、开放包容、人性关怀的向往。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应该记得2017年火遍全国的杭州图书馆。 它在10多年来一直对所有人开放,进去看书的不乏乞丐和拾荒者: 即便曾有读者抱怨,要求把衣衫褴褛的流浪者请出去,但杭州图书馆并没有那样做。 就像今天这部《良知堡垒》一样,它其实教会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对待流浪汉或其他边缘人群,最好的态度不是同情与怜悯,而是像对待每一个普通人那样,给予最简单的包容与尊重。也许这样的社会关怀看起来会有些理想主义,但这不就是人性特别的温度所在,是我们需要群聚而居的理由之一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