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坑之首”杜陵石——人间难得几回有

 千冰室 2019-08-06
寿山石,按照传统分类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田坑以出产田黄盛名,水坑多产冻石,那么山坑呢,没有水滋润的寿山石是否还具备“六德”,是否依然莹润通灵?今天小欧就带大家来一睹“山坑之首”杜陵石的风采。

杜陵石,又名“都成坑”或“都灵”、“都丞”,产于高山东北二公里之杜陵坑山中,属于高山石系。杜陵坑山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相传在远古时候,有麒麟飞落山中,不久又腾空飞去,因此称此山为“度麟山”,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度麟山”慢慢被讹音为“都成山”。
杜陵坑矿洞据悉应发现于明末清初,据史料记载,曾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被大量开采。开采的石头石质结实,通透晶莹,敲击如金玉之声。但由于矿脉大多依附在砂岩之上,矿脉稀薄多砂,想要单独分解出矿石十分困难,所以基本上没有大料。故行谚有云:杜陵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在杜陵石有限的开采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个著名洞口,分别是琪源洞、坤垠洞与元和洞,他们所产的杜陵石石质可谓上品,其中又以琪源洞为最优。相传琪源洞产出的杜陵石盈润妩媚,肌理有丝,与田黄如出一辙。我们都知田黄无脉可寻,无根而璞,所以业内也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说田黄石的母体就是这琪源洞中滚落的杜陵石。


坤银洞位于琪源洞的上方,是以开发人张坤银名字而命名的。元和洞位于坤银洞旁,民国初陈元和开发,曾出产过玛瑙红杜陵。只是如今这些矿洞都已绝产,再难见往昔盛况。


杜陵石色彩丰富,红、黄、白、灰、紫各色都有。石质坚韧紧实,硬度稍高,若以结晶佳硬度高者两两相击,则“铿铿”作响,所以在从前的市场还常会遇到轻碰对章来分辨杜陵一事。杜陵石色晶莹凝灵,透明度高,纹理中常会有萝卜丝纹、牛毛纹、水流纹及金沙地等等。另外,杜陵石石质稳定,永不变色,但是常有脉状的结晶纹出现,伴随黑色点,或者是透明的石英沙参杂其中,所以也有“无砂不成杜”的说法。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流水纹理的太极石或漳州石当成杜陵石来出售,其实它们也只是“形似而神不似”,各自的流水纹、石质也不尽相同。石友还是要擦亮眼睛,莫要贪便宜而上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