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此帖,你才能读懂王羲之!

 旷世缘q33hh84b 2019-08-06

要说学书法最难的是什么

其实不是临摹的有多像
而是气韵
格调
所谓晋人格,难就难在这儿
比如学东晋唯一真迹《伯远帖》
相信很多初学者初看《伯远帖》
也未必喜欢
毕竟晋人墨迹
论华美程度比不上宋元明人

就好比他俩

一个靠外貌吃饭
一个靠才华吃饭
魏晋之后多少牛人把“晋人格”
作为终身目标充分说明
还是要靠内涵吃饭
毕竟外貌是青春饭
所以书法学当代
一辈子都入不了门
毕竟书法是文人之事
而文人情怀的顶峰在魏晋
所以常说读帖,不只是读外形,读技法
还要从情怀,气质
比如《伯远帖》
此帖好在哪儿
从董其昌的题跋可略知一二
董其昌说宋朝时王献之的真迹就非常少了
一本小王能置换五本大王
而王珣的字帖笔王献之还还罕见
为啥说《伯远帖》很珍贵
就因为他是能反映魏晋分流的唯一真迹
通篇看此帖最直观的感受是
上边宽松,下半边拥挤

这是为神马呢?
因为很自然的书写,没设计章法
前面随意写,后边字写不下了
只能把字写小点,硬塞进去了
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恰恰说明魏晋人写字对节奏的掌控能力
这就是魏晋人特有的东西——随意
是自然的韵味
看单字:
“远”字的左右两“丿”,左右拉长伸展,直接改变了字的字势,一下就开张了。
而走字旁,往左边延长,
把右边剪短,总体压扁,
这样一来整个字动起来了,优秀!
再看这个游,一样,只不过多了一个点。
这是一种随意。走之有没有点随意。
而且走之就是一笔完成,中间没有什么一波三折的运笔动作,就是一种轻微提按,结尾提笔也没那么讲究。
这就是有法,但在法外。
他们这种运笔的状态,实在是很难追求,根本不过脑子。
如果你想着这一撇一捺要写什么样,那就写不出了。
所以后代大家追求的魏晋,是这点随意和自如
还有一点,如果我说这个字漂亮你就去临摹这个字,没什么用。
字形漂亮归漂亮,但是他的本质不在字形,而在这股处理字形的随意上。

书法功课·官方文房

七夕“7”秒杀

观古毛笔秒杀价16元,立省10元

薤露行纯狼毫秒杀价89元,立省21元

赵孟頫、智永教学视频合集秒杀131.4元,立省56.6元

夹江多款带格毛边纸秒杀价34元700张起

500g一得阁墨汁10瓶秒杀价206元,省34元

经典兰花太极砚秒杀价49.9元,省16元

点图开始秒杀

后人评价王谢子弟的书法时说过一句话
说王谢子弟未必都工书,但书中自有一股风流气,这是别人学不来的。

因为这是那个时代,那个家族的文化。
再去看看王僧虔,笔法也正宗,但没有这股风流气,唯独智永还有一些,所以永禅师书名远扬,米芾都服。
智永的楷书就是很随意,没有刻意的雕琢。

再来看这个“群”,上边”尹”是残了,没法说,但下边“羊”的用笔你看,写的非常随意。
两点成一横,三横成简化成两个连起来的横点儿,然后一笔拉下。你细品一下这个字的书写状态,如果他不是随性的,一定写不出来。
这种细节的变化处理,也是韵味的一种体现。
规矩只是一个框架,只要不跨过这个框架,在里边怎么玩都行。
三横写两点没什么问题,因为字就是象形字,只要不伤其外形,这个字就能辨识。
这点看似是“巧思',但你临的话也只掌握了这一点变化,对其思想毫无涉及。
所以这本帖不是教你如何处理字形的,而是教你如何处理率真自然的书写。
是关于运笔节奏和行笔变化的,学字就学废了。
因为字形真的很好学,随便临几遍就能背过来,如果这也算学一本帖的话,那书法无难事。

看这个运笔的节奏,第一撇成点,然后双人旁这三笔分开写,右半部无论撇点,直接一堆折法行笔,注意看这三个折的横,位置也是错落的,平行,但不齐,这就有了动感。
关键在最后一捺。如按照前边的运笔习惯,这一捺也应该是折笔起,但王峋处理成了提笔下按,跟前边的连折断开了。
这种节奏才是最该学的。他的运笔和王羲之一样,有违习惯,所以才能显示他们卓越的控笔能力。也就是能放能收。
可能大多数人觉得这不难,那是因为你们写的少,还没有到“写”的程度,当你们学到一定程度,让写字称为一种习惯,一种下意识,你们就知道打破这种习惯有多可贵。

再看这个“不”字,笔法不精细,很随意,重心很歪。这个字很漂亮,属于神来之笔。
让一些习惯什么印刷体的人来看这种字,他们会嗤之以鼻,所以一个人对“书法美学”领悟到什么境界,他对古代的文化艺术就能领会到什么境界。
林语堂说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一点不差。
学了书法,懂了书法之美,你能轻松学会任何一类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
就像大多数人听古琴很难受,听古筝很舒服,但等你到一一定境界,你就知道古筝这种乐器,好听但无意境,没文雅之趣,文人是不会去学的,一般都是女人学。

还有这个“以”,取横势,中间大片的布白,左草右行的笔法变化,你会发现这种刻意写很难想出来,只要在无意之中才能出妙笔。
而且这种对比是来自于字组之间的。

看“自以”,自收,以放,这种运笔状态的变化,是打破书写常规的。
“如昨永”看这三个字,他们之间用笔的布白、连断。从这你就应该能得出一一个结论!连笔越多,字越俗!这就是清朝人行草书水平普遍很差的原因,太俗了。
现代人都以为书法是连笔,我就实话告诉你,会断才是真理。
什么小闲散飘逸?你看王宠的小楷,外形很散,但给你的感觉是连着的,这种感觉,就是一一个字的气。
似是而非,似散而抱。所以问世间小楷谁最得魏晋真意,一个王宠,一个文征明,王宠得萧散,文征明则得晋人法,要韵有韵,要高古有高古,很多变。

再看篮圈里的字,最上边一行,运笔多轻盈。上为轻盈,中连断稳重多边,下紧又随节奏快。每一行都如此。刚才为啥说这个“不”字很随意?

因为这个字太好玩了。
这个“不”的重心变化,应该来自于“在”。这两个字,细品,很相似。所以推测一下,王峋的“不'正常情况下应该不这么写。

当然,说了这么多,韵在哪呢?刚才说到了自然,率性。又说到了“断笔”还有章法的韵律感现在再说一点,就是布白,刚才也解释过。
字之间势态的变化,松紧的变化,横纵变化,轻重变化,总之为布白变化。魏晋的布白,别出心裁。
所以书法想学好,不学二王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二王就是这些规律的祖宗,帖学的祖宗。要么就一一心学篆隶,学帖就得学二王。
他们的法,韵,气息,格调,都是非常高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作品中如果断笔多,给人的感觉就古一些,你的作品中如果连笔多,那就是“时风”,即便放到古人处,也时“时风”这个讲黄庭坚书论时说过。

这本字帖的运笔节奏,要学,是学魏晋的不二之选。
笔法也可了解,因为这毕竟是二王家族的亲传,笔法上可以学一学。当然你看书谱的话,你应该会发现,书谱跟伯远帖有相通处。
无论是运笔章法还是韵味。孙过庭对二王的理解非常到位,应该说整个唐朝,也就他了。只不过孙过庭流传的是草书。
但他的笔法可以运用到楷行当中。看草书是草书用笔,那说明你对笔法了解还不够透彻。
笔法透彻到一定程度,就是起行收提按转折等简单动作,这几个动作贯穿楷行草篆隶。
所以这本帖如果要学的话,有两种角度。第一种是学用笔和结字,不要太深,点到为止,学这个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字变好,而是当做学
二王的参照,比如学圣教序,大观帖,十七帖等等刻帖。第二是学运笔节奏和书写感觉,这个很难,起。
码一二百遍还是要临的,起码要背过来,背成下意识,才能在无意识书写中体会他的妙处,进而把这种感觉运用到自己日常中。
晋人的风流、气韵,是一门不算玄学的玄学,当时我就是从这本帖中才体会到“韵”是个什么玩意,在此之前,对晋人毫无概念。
看别人对魏晋的追求,也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你懂了这些,你会发现苏轼中对晋韵的理解,米芾手札为何晚年能入晋格,年轻时就不行,薛绍彭为何被称为宋朝学晋人学的最好的。
黄庭坚董其昌赵孟頻等等等,这些人都是对晋人有着独特的情怀的,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晋人格调。
这是可以看出来的。不懂不强求,因为这个比笔法还难。笔法这个比较初级的东西都有很多人都不懂,
何况韵呢。
其实韵这个东西,在古代更难懂,因为不看真迹是体会不到的,连董其昌这种小天才学了二十年,也是看了二王真迹才知道韵是个什么玩意。
自此对晋人穷追不舍。感谢新时代吧,让我们有真迹,有讲解。
很多东西都是从看开始,慢慢思考,慢慢理解。只不过那时候自媒体还不发达查点资料都还容易。
如果看不懂晋人,看历代名家也就是面上的一些东西。
看不到他们在同时代的创新,也看不到他们在创新的同时如何溯古。
不过这个,历代都是少数人能理解的东西,今人也不例外,所以我也没抱多大希望能让很多人看懂。

书法功课·官方文房

七夕“7”秒杀

观古毛笔秒杀价16元,立省10元

薤露行纯狼毫秒杀价89元,立省21元

赵孟頫、智永教学视频合集秒杀131.4元,立省56.6元

夹江多款带格毛边纸秒杀价34元700张起

500g一得阁墨汁10瓶秒杀价206元,省34元

经典兰花太极砚秒杀价49.9元,省16元

点图开始秒杀

主编✎精微堂  

责编✎黑土 微信shufagongke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