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飞利浦推出玻璃外壳飞凡LED灯管,作为飞利浦经济型15W LED塑料灯管的升级。飞凡的亮度提升了33%,光效提升了25%,是一款高性价比的LED灯管。搜索网上,没见到其驱动电路。通过破坏性拆解一根灯管,看看这款灯管的做工及驱动电路的真面目。 一、基本情况 下图是飞利浦飞凡LED灯管,采用公共场所广泛使用的T8尺寸结构、玻璃灯管,有16W(1.2米)、8W(0.6米)两种规格: 飞凡LED灯管与飞利浦其它几款产品比较: 飞利浦推出“飞凡”时,着力宣传其优点,让我们看看摘要(附后),主要是为了对比拆解的情况,看其是否如实,不是替它打广告哈! 有一家门店重新装修,将以前安装的灯具全换。捡到两根丢弃的1.2米16W飞利浦飞凡LED灯管: 贴标签端的管脚是通电脚,LED驱动器就在这端的内部: 另一端的管脚不通电,只起固定作用: 标签上的信息:6500K,1600lm 功率16W,工作电流135mA 安装使用注意事项: 二、拆解 敲碎玻璃外壳: 灯条是用高温胶粘在玻璃管内壁上的,热阻也不低呵: 灯条上有56颗飞利浦原装LED芯片(2015灯珠),玻纤基板(单面覆铜): 近看飞利浦2015灯珠,双金线引线,貌似与普通LED结构不同: 高纯度玻璃外壳,厚度0.6mm: 灯管均光及色温控制,采用专利ECO水基涂粉技术一次成型涂粉,小刀可以刮掉内壁涂层,不是毛玻璃工艺: 对装有驱动器这端进行剥离,先撕掉标签: 去掉残余玻壳: 驱动器电路板装在黑色塑料圆筒内,这就是“飞利浦独创的分体式驱动电源保护罩设计对电源进行360度全方位电气隔离,确保人身安全。”: 细铜管脚: 用小刀拨开压制铝端盖: 从塑料圆筒内取出驱动电路板: 电源引线是压接在铜管脚内,很牢固,接触良好: 电路板上的元件分布,见下面图示: 为了判明电路板上热缩管包裹的F1是啥!拆下看,是10欧姆保险电阻: 电路板背面: 驱动器“全家福”图片: 三、电路图 根据PCB情况,绘出灯管驱动电路图(见下图),这就是飞利浦宣称的“优化的高效驱动电路”。该电路十分简单,非隔离,没用IC,全部使用为数不多的分离元件,只要元件质量过硬、焊接可靠,故障率还是比较低的: 电路原理:D2~D5、C1是常见的桥式整流电路;C2、L1是高频滤波电路,防止本电路产生的高频谐波窜入市电电源,干扰附近的电器;T1、Q1、Z1及相关电阻电容构成单管自激开关电路,有一定恒流功能。C4及R4~R6是RC充放电路元件即自激耦合元件,稳压二极管Z1起钳压稳流作用,R7、R8是限流电阻,C5是旁路微分电容,R1、R2是启动电阻,R3、R9是启动辅助电阻又有C3泄压的作用,D1是续流二极管。 四、简易测量 由于没有专业的积分球测量仪,用普通仪表进行简易测量。 1、将另一根完好灯管接通市电测量 市电电压224伏: 输入电流120mA,比标称135mA低一些: 输入功率15.6瓦,比标称16瓦略低: 功率因数0.55,比标称0.58略低: 2、照度测量 照度计距离灯管1米测量(暗室),照度157LUX。达到飞凡自己的标准(距离1米,照度>150LUX): 3、发热测量(室温28℃) 开机1小时后测量,灯管正面玻璃外壳35℃: 灯管后面(贴灯条侧)玻璃外壳50.7℃: 灯管驱动器端 46.3℃,发热不算严重(内部温度要高于此温度),长期运行有保证。 4、频闪现象观察 远看,玻璃管的均光效果还比较好,也看不见频闪: 下图是用手机近拍的,有不起眼的黑横纹上下滚动: 使用示波器测量功率管13003发射极R7、R8两端的电压波形(注意:须使用220V隔离变压器点亮灯管!),频率50Hz,只有一半在工作,所以功率因数较低。LED灯条流过的电流,由于有滤波电容C3及T1变压器、D1二极管续流,波动幅度没有这么大。 5、电源波动驱动器性能测试 用自耦调压器将电源电压进行调压,然后测量工作电流、功率、功率因数。 电压调为200伏: 输入电流110mA: 输入功率13.17瓦: 功率因数0.56 其余调压工作情况,不再一一上图,列表如下: 以上图表显示:这种电路的性质,220V以上,电流保持恒流,没变化,但输入功率随输入电压正相关变化;220V以下,电压降低,电流减小,功率下降。 拆后语:飞利浦为适应市场需求,走平民路线,推出20元左右一根的飞凡LED灯管,为降低成本又有较高质量,用心设计,使用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功率因数偏低,企事业单位大规模使用,应当考虑集中补偿问题。其封闭性及一次性结构设计,一旦坏了就只有扔掉,无法进行检修,哪怕该电路如此简单,维修技术要求并不高。当然对电子爱好者,拆点可用元件还是可以的。 谢谢观看! 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不代表本论坛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