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重温了一部大学时候曾经追过的美剧。这部剧虽然是华纳兄弟旗下The WB的著名剧集之一,但在国内比较小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去年我跟一个朋友的美国学霸太太偶然聊起来,发现她也是超喜欢这部剧,说身边很多朋友都是看着它走过青春期的。在她眼中,即便时下收视率超高,流行到全世界的那些剧,也没有一部能超越这部。虽然不知道她是不是比较偏执,但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欢,与我不谋而合。 在当年看美剧还不算很多的时候,它曾经是我的最爱。从2000年推出到如今,一晃近19年过去了,美剧英剧看了许许多多,再次重温时,依然有无限多的爱与喜欢,它依然是我最喜欢的美剧之一。 只是,在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我喜欢这部剧,更多地是为剧中那些爱而不得的美好情感而抱憾,为那些年轻时与父母抗争的情形所共情,为那些人生十字路上的选择而同迷茫。 而今再看时,发觉理解与感受完全不同了,甚至感慨当年错过了很多剧中的精华。此时,我不再是站在少女的一边,来看待这个世界,而是万分理解地站在父母的这一方,时不时幻想着,我的儿子和女儿在高中和大学阶段,会是什么样子? 我该如何与他们相处,我如何可以更好地保持夫妻关系,又如何学会对原生家庭的接纳与自我和解。。。以及,即便是人近中年,我又该如何不沉迷于安逸地做一个独立女性,有自己的坚守与独当的信念! 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理解,似乎都有了几乎不可察觉的升华。 当年还有一点特别吸引我的就是,这部剧中涉及了大量美国流行文化,或者说大众文化内容,穿插在对话中,信息量很大。 这对于大学阶段的我来说,是极好的了解美国文化切入点。 我曾经认真做笔记记录了很多剧中的知识点和书籍,也找了一些来看。后来偶然在网上看到,国外有人盘点过,整部剧集,总共提到了339部文学作品,就更不必说除此之外的音乐、艺术和其他方面了。 最近重温,看到人人字幕组特别贴心地标记出了很多注解,一时间仿若时光倒转。 剧中对话语速是出了名的偏快,据说一般同样时长的剧集,台词脚本每小时差不多40-50页,而这部剧差不多平均有80页,所以这样来说,它不是很适合初级入门阶段的听力用,却是非常适合学习英语背景文化的素材。 这部剧的介绍,有点难写。七季150多集,外加一个回归季,看似平淡的第一季,倍受好评的第五季,饱受争议的第七季。。。写多了容易剧透,所以我尽量写一些我印象深刻的点。更多的细节,留给大家自己去探索。 这么多年里,许多细节都不太记得了,可因为重温这部剧,有数个晚上,我都带着笑,满足地睡去。睡前我还会意犹未尽地禁不住对自己说:“真好,怎么可以那么美好!啊,太开心了,问题这样解决真好。。。” 之前写英文背诵的文章时,曾提到一段让我感动的毕业演讲,用词平淡,叙述平淡,没有任何渲染,可就是让人忍不住跟着哭得稀里哗啦,那段演讲就出自这部剧。对此不做更多剧透,而且说真的,如果不是从头追剧到那个瞬间,也未必会有那样深刻的感受和脆弱的情绪。 不同于以往的推荐,这部剧我觉得更加适合父母独自来看,然后再决定是否推荐给孩子。它真的是一部难得的好剧,建议大家静心慢慢享用,会有不同的收获。 关于原生家庭与人生弯路 01 故事的主人公是母女俩,或者说母女三代——外婆Emily Gilmore,母亲Lorelai Gilmore,以及女儿Rory Gilmore。 32岁的Lorelai 在16岁时,因怀了女儿而放弃大好前程,辍学生下Rory, 并逃离了身处上层社会的原生家庭,来到一个叫做Star Hollow的小镇。 在这里人们的帮助下,她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富家女,成为独立把女儿抚养成美丽、有主见、乖巧学霸,并考入名校的个性妈妈。 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也努力修完了大学课程,个中艰辛,自然颇为不易。 Lorelai其实是父母一辈眼中的问题少女,相信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用如此极端的方式走人生路。 与此同时,她对父母那种充斥着社交、舞会,门当户对的上流社会生活极为不屑,并努力想挣脱,她似乎也对自己叛逆的出走从不后悔。 但有一个画面,却透露出她作为少女与作为母亲之间的巨大转变。 当她读高中的女儿,与男友约会回家,跟闺蜜偷偷分享感受时,她站在门外由偶然听见,到刻意偷听,那种担心女儿轻易交出自己身体的心悬一线紧张感,我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 不知那一刻,她是否理解了自己父母当年彼时的感受与用心良苦,又是否也能如自己对父母所愿地对女儿也不试图去控制她的人生。。。 而事实上,虽然她自女儿小时直到大学,都给了她最大的自由、爱与尊重,但依然无法避免向来乖巧贴心的女儿,出现逆反、试图摆脱她的教育,或是走弯路的情况。 ![]() 由此让我想了很多。 原生家庭由于沟通有效性欠缺,以及父母害怕孩子试错的心态,最终把孩子从自己身边推离,这是值得父母深刻反思的。 而为人子女,在年轻时对父母的看法,以及从自身世界观所得出的认知,到底有多少是正途,又有多少是不必要的弯路,如果孩子能够早一点意识到,或许有可能少走弯路。 整部剧中,不断在讲不同身份和立场上的视角变化,所导致的与过去和解。Lorelai的母亲虽然有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但自始至终她所想做的,就是让女儿感受到她和丈夫的爱,想维系一个好的母女关系。 不得当的方式,虽时常让女儿觉得母亲是故意刁难,但渐渐在她也为人母,伴随自己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也几不可察觉地做出了自身的调整和变化。 无论身处何位,你都有“做自己”的权利 02 这部剧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Star Hollow小镇上。这里住着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执与过往。 我看到网上曾有人试图找到这个小镇,因为那里的生活太让人向往了,无论有怎样烦恼的事情,最终都能化解,真实却又带着一点点并不容易实现的虚幻。 虽然事后证明,并不真实存在这样一个小镇让人有些遗憾,但发现剧中每个人都让人讨厌不起来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记得当年最初看时,我会对剧中辅线这些人物偶有不耐烦,觉得他们经常添乱,影响了我最关心的主线进程。 但渐渐越看越爱上了这些配角人物,更是爱上了这个小镇,因为在这里,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自信做自己,也都有自己特别闪闪发亮的高光时刻。 这样身材的舞蹈老师—— ![]() 这样一个刻板却身兼多职的男人——维修工、餐厅服务员、编剧和演员。。。😂 ![]() ![]() ![]() Lorelai最好的朋友Sookie是个出色的主厨,二人一起循着梦想,把一家小旅店经营得井井有条。 ![]() 虽然她总是最能惹麻烦的那个,但在Lorelai需要的时候,她永远都会不离不弃地坚定站出来,这样的友情,让人动容。 而我更喜欢的,是她与最初的未婚夫,后来成为老公的Jackson之间那种相处之道。 Jackson是Sookie所在小旅店的果菜供应商,夫妻二人一个对食材极为苛刻,一个对蔬果品质格外计较,所以就经常为此吵架。 我特意截了一段视频,最后Lorelai的那句话,也是我看完后最大的感慨:真好,他们吵架总是以和好收场。 而有一个片段中,Sookie在谈到老公时说,他起床后总跟个游魂一样,哼哼唧唧半天醒不了,特别可笑。但正因为这样,才让他显得特别,因此成为他(大意大致如此,细节和原话记不清了)。 看到那里时,我突然就想起去年写过的一篇文章,讲到我想借用美国住所邻居家的墨西哥阿姨,来帮忙做家务,而她拒绝的原因竟然是,不敢开高速,所以宁可不赚这份钱,也不勉强自己(旧文戳这里)。 这其实都是一些再小不过的事情,小到你未必会留意它们,但却让我思考良多。 有时我会觉得,我们很多人在成年后,使得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些真实性情,都被渐渐隐藏了。一切一切的行为,都是谨小慎微,“正确”高于“自我”,唯恐走错一步。 当然,有原则、底限与自我约束是应该的,但其实也有很多事情,与正确无关,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接纳,以及允许自己大大身体外壳里那个小小自己,野蛮生长的信念,稀缺因而宝贵。 A House Is Not A Home. 03 剧中有不同分支的数段情感线,看着Rory的前后三任男友,随着剧情进展时,我内心里会笑自己双重标准。 如果作为当事人,我会更加偏爱玩世不恭,成人眼中“坏孩子”的那个。而作为母亲,我又知道,换做自己的女儿,首先被我pass掉的,就会是这一位😂。 ![]() Rory是从第三任男友时,走上自我觉醒之路的。 ![]() 那种内心丰富,外表乖乖女的生活,终究还是被颠覆了,没能如她母亲所愿地一直走下去,直至她坚定了自己的人生,到底要些什么。 ![]() 所以我和闺蜜聊天时,曾经因此而讨论过,孩子的叛逆期与自我觉醒,是不是即便不发生在十四五岁,也会发生在十八九岁,甚至二十几岁,反正总也是逃不过,也替不了他们的😂。 有人说这是一部亲情剧,有人说它着力体现了女性主义,也有人说其实终究讲的是轮回。。。在我看来,每个人眼中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弱水三千,取到你需要的那一瓢,就是最大的收获。 对于我自己来说,看这部剧时,我数次都在想,家庭关系中,无论哪一方过于用力或强势,都不是好的方式。 孩子自我觉醒路上犯错的权利,是必要的;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是必要的;而试图将过来人那套所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重要与否都无所谓,因为结果不是你能左右得了的。 愿每个人,无论作为父母还是子女,都能懂得剧中那句经典的话—— A House Is Not A Home. 私人微信:laizixiaojie2016 新浪微博:不吃胡萝卜的白小白 免费App:钱儿频道 |
|
来自: brendawu113 > 《外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