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浮躁的根源

 昵称40112926 2019-08-07

来源:渊林画院

画家为什么浮躁?

  一者与画家的地位有关。中国近30年成长起来的画家非常多,而社会位置、市场有限,一个像河南、山东这样的书画大省,每一个时期最多也只有三五个画家能成为名家。很多画家处在社会中不上不下的位置,希望能够再往上升一些,可是没那么简单;如果不奋斗,不进则退,其地位并不稳定。因此画家现在自上而下,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到处活动、展览、造势上电视、登报纸,而对其行为的未来、长远的后果不去考虑。好像身后被人追赶着,以致于无法停下脚步来思考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这必然使得行为浮躁、目光短浅。

    二者于画家的职业性质有关。如果在城镇、中小城市不出来,你的比照对象就是当地的那人,当地画家虽然也有知名度大小的差别,但是一般来说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差别不大,也比较平静。在这种情况下,你对自己所处的状态也少比较,并不知道很落后。但是画家创作需要出去见世面,出去写生、学习、交流。一旦走出去,到大城市,尤其是到北京、上海、广州就有所不同了,与外围世界一对比,对自己的地位、所处的环境就会产生不满,浮躁之心油然而生。

    第三,画家注重社会影响、知名度,认为知名度越高越好,对社会关注度比较在意。当社会改革开放、变迁持续进行的时候,他就更易产生对自身影响力的恐惧,去想方设法维持这种影响力,生怕失去社会关注,逼迫自己必须不断地往前走。

    古代也时有社会变迁,但是,对于绘画这一领域却是比较平静、单调的状态。封建社会除去一些时期有设宫廷画院,有极其少数的宫廷画家外,社会上的画家没有人为的等级差别,没有局级、处级,没有一级、二级,也没有理事、主席,都是民间艺人,地位平等。官方也不组织评奖,也没有各级展览,没有美术馆、博物馆,办展览不需要局级、副部级的主办函,也不用支付昂贵的租场费,相对来说比较平静。就是因为社会对绘画领域关注的少,干涉少,对画家的驱动力也相对少。古代画家的机会少,在短短的一生中,变化的可能性极低。因而一个画家脑子里要成名、要升迁、要发财,在短暂的一生中光宗耀祖的冲动小。所以古代画家闲云野鹤、诗酒趁年华者多。而我们今天提倡的是“快餐文化”。

    我们现在的社会体制,社会竞争,文化产业发展,为画家提供了很多机会,也自造了很多不平等,存在很多差别,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中国画家就不能解决精神上的“漂泊”。改革开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文化市场的不健全,使得画家精神上找不到依托,继续拼搏还是放弃追求,难以抉择、漂浮不定。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我们应该做到“安其所,遂其生”,这样的社会最好。但是太多现实问题的存在,让画家停不下来。要解决“安其所,遂其生”的问题,去除浮躁,短时间内不太可能,精神的漂泊将始终伴随着中国的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