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由乔智大叔授权使用 我有一个梦想,让更多中国家庭的客厅变成书房,为我们的孩子,营造出更有益于阅读和成长的日常生活。因为: 客厅和电视正在深度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又在深度建构孩子,改造日常生活,就是改造家庭教育。 客厅和电视正在深度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 城市家庭的理想生活图景中,一定包含一个美好的大客厅,这个客厅里,会有一整面墙留给电视,叫“电视墙”,电视会拥有自己的专属家具,叫“电视柜”,一套舒适的沙发放在对面,以方便一家人坐下来舒舒服服享受晚饭后和假期中的电视时光。 生活越富裕,对客厅的要求越高,电视会越来越大,客厅会越来越漂亮。 作为物理空间的客厅,我所见的研究不多,但客厅的主角——电视,几乎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社会学家、传播学家和教育学家特别关注的研究对象,因为作为大众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它对家庭生活形态和受众的影响,实在无法忽视。 电视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 研究休闲的学者们发现,现代生活中休闲时间在日益增加,而电视普及之后,人们把增加的休息时间主要花费在看电视上,现代休闲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电视进行的。 虽然近年来手机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但作为个人使用的传播工具,手机对家庭生活的构建作用,仍远远弱于电视。 只要家庭的中心仍是客厅、客厅的中心仍然是电视,电视作为家庭生活中心的地位,仍旧不可撼动。 家庭生活不自觉地被物品和物品背后的大众文化主导 客厅、电视、电视柜、电视墙,都是现代家庭生活中看似必不可少之物,但实际上,它们都不过是消费社会中符号功能远高于实际用途的“物品”和“摆设”。人们不自觉地被这些摆设的符号功能左右,却很少思考,它们给日常生活带来的真正价值如何。 大众文化学者则认为,现代社会的场所和物品,都是供消费者消费的一种文本,当然,人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这些文本。不过就我观察,对住房而言,只有极少数居住者会突破地产商提供的解读方式,建立起自己的居住模式。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按照户型图提供的客厅、餐厅、主卧、次卧的配置框架,想像我们住进来之后的生活。 如何消费住房,是我们的大众文化之一,人们认同流行、依附流行,很少追求独特和个性。 父母和孩子都会不自觉地被电视节目驯化 关于电视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以及人们如何解读电视,一个代表性的观点是,电视本身就是消费主义的战利品,在观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成为双重消费者,既是媒介的消费者,也是电视展出的商品的消费者。 在消费电视的过程中,人们会不知不觉地被电视内容教育,或者说驯化。人们谈论热门肥皂剧、热门真人秀节目,认同或者反驳剧中人的三观,以真人秀比赛的胜出者为自己的人生楷模或者孩子的学习榜样。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少注意到,原本是为了娱乐而看电视,却入戏太深,让电视内容完全进入我们自己的生活,甚至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这其实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事,但人们常常忘记了警惕,而选择全面认同。 电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家庭生活 我们在客厅中放置舒服的沙发时,曾经设想,客厅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交流的地方。但事实上,两个人并排坐在沙发上,做较长时间的对视交流是很困难的事,开着电视时,更是如此,大家的目光都停留在电视屏幕上,很少关注身边的家人,彼此之间的交流极少,交流的内容还常常被电视节目内容主导。 而且看电视的时候,一个人就能影响全家的活动。客厅在家庭的中心,一个人在看他喜欢的节目,其他人要么不得不陪着一起看,要么躲到其他房间关上房门,前者是一个人的喜好“绑架”了全家人,后者则阻断家人之间的交流。 电视还会引发家庭中的权力之争,丈夫和妻子都希望自己掌握遥控器,孩子也常常介入电视之争,不过他们通常争不过父母,因为“去写作业”“去学习”是很难辩驳的理由。 所以,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由客厅和电视主导建构的日常生活,是否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生活? 日常生活在建构孩子 每对父母,都认为教育好孩子是自己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想方设法,不惜精力与金钱,却常常忽视了,真正在教育孩子,或者说建构孩子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种种要素背后隐含的教养孩子的文化逻辑。 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中,成人和孩子做什么样的日常活动,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所有细节,都直接对孩子的成长发生影响,甚至直接决定孩子长成什么样,所以“日常即教育”。 你不需要刻意对孩子做什么,孩子的家庭生活经历和经验已经足够对他们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无论这种自然进行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 电视的作用是娱乐,沙发的作用是休息,所以客厅代表的是偏重娱乐、休闲的生活方式;客厅占据大空间、中心位置,在家最中心的位置安置娱乐功能,代表这些功能在家庭中是最重要的。 与此相伴的,是典型的成年人生活场景——坐沙发、看电视、刷手机,孩子此时看到的父母是休息、不工作、不学习的。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孩子很难成长为爱学习、爱阅读、勤奋且自律的孩子。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书房具有重要的地位,情形会大不相同。书房的功能是阅读、工作、讨论、交流,在书房中发生的交流,内容也会和客厅中对着电视的交流完全不同。一个拥有书房并认真使用书房的家庭,会更偏向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休息和娱乐,父母和孩子都是如此。 改造日常生活,就是改造家庭教育 客厅和电视正在深度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又在深度建构孩子,所以改造日常生活,就是改造家庭教育。那么怎么改造呢? 所以我今天提出一个设想或者叫倡议: 我们的家庭,能不能把客厅变成书房。 如果我们需要书房,三居室中面积最小的次卧改造成书房,或者如果住房面积不够,把阳台改造成小书房,不就行了吗? 不过,我想说的不是如何在家里给书房找到一个位置,而是用书房替代客厅,让书房从小的、偏的,变成大的、占据家庭中心位置的。因为客厅和书房,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态,它们会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奠定不同的基调。 真心爸妈自己,就是客厅变书房的实践者。我们可能是较早意识到避免以电视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让书和阅读进入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父母,大约12年前,就在自己家里实施了客厅变书房的行动。 当时我们搬到200多平米的一套大房子,开发商在房子的最好位置,预留了超大面积的客厅,我们把客厅改造成两个大房间,一间是两个孩子的卧室,一间是两个孩子的书房,同时把另一个大房间变成真心妈妈的书房,预留的餐厅位置变成真心爸爸的书房,只在房子中心位置留了一个足够大的餐厅,作为一家人吃饭聊天的场所。大电视放到主卧,真心爸爸偶尔看看电影,餐厅旁边挂了个稍小的电视屏幕,供孩子偶尔看看动画片。 后来朋友们来我们家,第一眼都很奇怪:你们家没有客厅吗? 其实没有客厅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家的待客功能。我们每年都会有多次十几人的朋友聚餐,被朋友们戏称“徐府家宴”,每次大家围着餐桌畅饮畅聊好几个小时,反倒比坐在沙发上更自在、更热闹。 我们把自家没有客厅、十二年不看电视的经历写成文章,获得了十万加的阅读量,也收获了不少质疑:如果孩子不看电视,会不会知识面很窄,什么都不知道? 我觉得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孩子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会远远比通过电视获得的更丰富也更有深度,而且阅读教会人思考,看电视让人不思考。 客厅变书房的意义还不止于引导孩子亲近书和阅读,我认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我们开始尝试摆脱以电视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对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引导整个家庭从娱乐型家庭变成学习成长型家庭,并由此为孩子建构出对他的人生和学业成就更有积极意义的日常生活。 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个家一定要有一个像样的客厅”的执念,把客厅变成书房并不困难。把电视移入卧室,变成个人娱乐工具,它就不再是整个家庭生活的中心;电视让出的位置,我们可以放一整排书架;有了书架,但是它们空空荡荡,你会很不好意思,就会一点点买书来填满它;把沙发摆放变下格局,一家人看书、讨论、聊天,会特别舒服。 然后,一些更让人开心的事就会慢慢发生。代价不高,成效可期,真的值得一试。 |
|
来自: heshingshih > 《Culture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