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咨询 作者:金先森 金先森,一个不干城投但略懂城投的男人。 “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 ——致城投 风起于青萍之末,城投大势起于思想解放。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开始,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开始不匹配,而且那时候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发债的,所以地方财政压力山大。路要修,基础设施要建,GDP要保,没钱怎么搞?这时候,地方政府天才般的创造——城投公司诞生了。1998年,国开行打造了“芜湖模式”,可以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说80年代的“94专项”是地方政府思想解放的喜马拉雅,那么90年代的开发性金融则是后来城投人心目中的耶路撒冷。短短几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催生了数千家目标一致但各有千秋的平台公司,开始进行大量的融资和城建投资,并在此后的08年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历史性的光辉作用。 城投作为地方国企的“带头大哥”,资产规模“坐地”成长,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些年来规模也是变得相当的大,很多县区级城投动辄上百亿的体格。但这两年国家对于政府性债务高度敏感,城投公司“坐地”成长的时代已经落幕。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在政府的直接关怀下成长,城投公司被“惯”出的毛病也逐步暴露出来:债务负担重、持续融资难、组织基础弱、运营效率低、发展方向乱、政企不分家……,可谓是水深火热,连地方政府也坐不住了,毕竟是自己养的“亲儿子”,纷纷出台意见推动整合重组、转型发展、债务管理,比如某中部省份要压缩三分之二的平台公司数量,某西南省份出台文件要将县区级平台公司向地市级“合并”……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在扶城投大厦之将倾。 作为带有“特殊使命”的国有企业,城投公司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自带助推城市发展的英雄光环,承担了每年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大部分重任,在地方政府的指示下鞍前马后,拉着地方GDP节节攀升,市长和市场都很爱。当前随着政信融资渠道的收紧,做项目的钱来之不易,虽然有专项债,但是额度有限。前两天的顶层会议表明,当前经济由“存在压力”转变为“下行压力增加”,在这个节骨眼儿,“稳增长、补短板”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经济要发展,地方也要发展,民生类项目是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诉求。梦想归梦想,现实是绝大部分地方的财力有限,政府投资只能靠城投。 前面说到城投公司是被地方政府融资需要“喂胖”的孩子,经过几轮整合,资产规模都比较大,有些城投的资产体量甚至占到了地方国有资产的80%以上,可谓“身宽体胖、举重若轻”。但业内都知道,城投的体格大多是“虚胖”,早些年为了搞钱,公园、道路、绿地都往里塞,一味的做大,加上一些无人认领的在建工程和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这些带不来现金流的“无效”资产占比往往能达到总资产的70%以上,实际能被金融机构看中的资产没多少。 城投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能运作这么多年,数功劳必然要算上城投的小伙伴们一份,不仅身份多种,技艺也是各样。跑银行、下工地、搞扶贫、忙救灾、搞党建……各个业务口子的人员事情特别多,除了上面这些,还得忙着政府各类会议、汇报,还得应付各个检查、巡视、接待、应酬等等。笔者切身体会,分管业务、融资的老总门口永远都是排队的长龙,夜里也是灯火通明,而业务部门的经理们大多风里来、雨里去,穿梭在各个部门间办手续,神龙见首不见尾,大写的日理万机。笔者多次去拜访城投一些领导时,在工地上交谈,低着头干着活儿,还把问题给解决了,大写的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诱惑,城投公司的岗位风险最大。手里掌握着那么多资源,那么多项目,各个机构都在觊觎。这当中,不乏很多城投抵不住诱惑。近年来不少城投领导人倒在了糖衣炮弹面前,比如湖南省某市级城投董事长以受贿罪、贪污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获刑七年,吉林省某地级市城投董事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异地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甚至有某地级市城投老总横亘数载被冠以“城投王”称号,被判了14年……近日又有贵州某网红县城投董事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当然了,在这当中,我们城投绝大多数同志的觉悟是好的,党性是坚强的,经受住了考验。比如笔者认识的一个城投老总,前前后后服务了七位书记,为地方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个城投长者的形象熠熠生辉。不过,话说回来,精神上的不断侵蚀,对城投的小伙伴们来说,依然是种考验。 上面讲到了,城投人会遇到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担子不轻,城投圈子外面人或许觉得干城投的是不是收入特高?据笔者长期以来对城投行业的研究和观察了解,一般地市级城投主要领导收入在40-60万,县区级城投领导收入在20-40万。而据前不久公布的云南省、重庆市国企领导薪酬水平来看,省级国企老总的收入最高也就72万,而省会级南昌城投一把手的薪酬也仅仅刚过50万,相比较政府部门来说,确实是高了一些。但是比较市场上水平来看,并结合其工作内容、工作压力和工作风险来看,这几十万的性价比也确实那啥。所以,也难怪部分城投工作者没有抵得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当然,主要还是怪这时代洪流,怪这岁月蹉跎。 信仰,辞海的里解释为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而城投信仰,辞海里没有解释,笔者服务城投老板们多年也没有得到一个答案,甚至连城投的小伙伴们自己也无法解释这种存在。但是没关系,存在即合理,大家都觉得城投信仰好,那就是真的好。有人觉得,城投信仰是政信业务得以繁荣的基础,而在本人看来,城投的利益相关者都依靠着这一信仰活着——政府需要城投像永动机一样地搞钱投资稳增长、政府部门需要城投管理项目高枕无忧、金融机构需要城投吃成胖子支撑业务、十八路兄弟姐妹需要靠城投养活,大家都关心城投做的大不大,却没有人关心他们做的累不累。 最后,向各位冲锋在城投一线的小伙伴们致敬!城投转型发展还得依托你们,稳增长、补短板和防风险的重任还得仰仗你们。 城投,加油! (非从事相关业务的朋友请勿尝试,以免遭到无情拒绝。) |
|
来自: rexue_2014 > 《形势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