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地区位于上海东南,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是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临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引擎与支撑。 临港地区规划面积343平方公里,人口68万,由国际未来区(主城区) 、智能制造区(重装备产业区、奉贤园区)、统筹发展区(主产业区)、智慧生态区(综合区)及海洋科创城(自贸区、科技城、大学城)等功能区域组成。 国际未来区(主城区),以滴水湖为中心,形成一湖三环的空间布局。城市核心区域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基本建成。城市拥湖临海,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是现代滨海新城之典范,已成为有识之士工作生活的热望之地,实现理想抱负的圆梦之地。 智能制造区(重装备产业区、奉贤园区),是临港制造、临港智造的核心产业区,国家级重装备基地,已建成新能源装备、大型船用关键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装备、民用航空装备、再制造等产业集群。奉贤园区,集聚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科技型产业,打造以智能制造、智慧社区、低碳生态、宜业宜居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小镇”。 统筹发展区(主产业区),这个区域目前尚未开发,正在做产业规划,将重点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并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智慧生态区(综合区),是以产业、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域,集聚产业培训、科技研发、总部办公、文化会展、生态度假等功能。是临港产业功能的提升延伸,城市功能的补充延续。 海洋科创城(自贸区、科技城、大学城),是临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核心区域,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依托自贸区、科技城和大学城,以科技创新研发为主,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海洋装备等先导产业。 临港地区将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立足国家战略,依托上海优势,聚焦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关键主体,加快构建“2+3+4”产业体系,加快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效联动,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产城融合进一步提升,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内生活力持续涌现,成为科技智慧、生态低碳、宜居宜业的未来之城。 什么是2+3+4? “2”是指大力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抢占智能制造技术全球制高点,提升临港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 “3”是加快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形成支撑临港地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确保顺利实现临港地区制造业总产值目标; “4”是积极探索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着眼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局,对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其他科技创新集聚区的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链升级的需求,主动呼应,形成一批有特色、有潜力、优化全市产业链配套的领域。 作为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和开放创新先行示范区,临港正着力打造“国际智造城”和“滨海未来城”;作为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临港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体现未来城市的发展理念,正以划时代的雄浑气概谱写华章! 临港新城投资环境 战略定位 临港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是以自贸区创新、产业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将打造成为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国际智造城”,以产城深度融合、生态美丽宜居、海洋文化繁荣为内涵的“滨海未来城”。概括起来,就是“两区”、“两城”的定位,“两区”就是主体承载区和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两城”就是国际智造城和滨海未来城。 区位优势 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车程45公里):国际集装箱港口,距离国际远洋航线104公里;通过东海大桥同S2高速公路、浦东铁路接通;水深15.5米,可以停靠第五代以上集装箱船只。产业区重装码头:位于杭州湾北岸,水深8米,岸线总长7.8公里,能容纳5000――10000吨级船舶停靠,满足滚装和吊装等多种装卸方式。浦东国际空港(车程25公里):总体建设南北向4E级跑道和80万平方米的候机楼,年旅客吞吐量可达7000万至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0万吨,年起降航班32万架次。 高等级公路:S2连接东海大桥、两港大道、效环线G1501、外环线S20、机场迎宾大道S1。 轨道交通:地铁16号线直达临港主城区滴水湖。 铁路:上海南站至芦潮港的客运列车,铁路芦潮港中心站是全国18个铁路中心站之一,是浦东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洋山深水港海铁联运的关键设施。 内河:临港物流园区的内河运输是上海一环十射内河航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中的大芦线与长江三角洲内河连通;航道等级为3级,可通行5000吨级内河驳船。 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安排的道路交通、供电、供水、供气、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布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政策环境 在临港地区的企业和项目,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或者管委会认定,可以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下列优惠政策: (1)鼓励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各项优惠政策; (2)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 (3)鼓励软件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4)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5)鼓励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的其他优惠政策。 (6)临港'双特政策'。 服务体系 项目咨询服务:为项目提供前期咨询服务,包括政策和产业导向、项目经济分析等 项目审批服务:招商主体和审批部门提供便捷全面的服务通道 金融服务中心:临港产业区内建立金融服务中心大楼,引入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点到点结汇、购汇、单证核销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物流配套服务:与海关、商检、外汇等相关机构合作,为企业报关、商品报检、出口收汇、出口退税等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物流运营效率。 生活配套服务:依托临港新城主城区和四个分城区的商业生活配套能力,为入驻企业和引进人口提供生活住宿、酒店餐饮、学校医院和娱乐休闲等各项服务。临港'双控双限'房,临港公共租赁房。 临港新城投资导向 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核电、风电、太阳能、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高端装备; 民用航空、船舶装备、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汽车等交通运输装备; 物流及智能工程机械等重大成套装备,基础零部件等关键基础装备,以及LED、信息通讯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微电子及光电子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文化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汽车零部件; 高档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 现代服务业 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会议展览、旅游休闲; 研发设计、教育培训、检验检测、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供应链管理、保税交割仓储、分拨集拼中心、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等功能; 海洋经济产业。 海洋科技研发、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服务和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产业; 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海洋会展业、海洋观光旅游业、海洋高等教育及职业培训产业; 港航物流技术服务、海岸带环境监测维护服务产业; 产业联动开发 联动自贸区,建设金融集聚区。整合楼宇办公资源吸引商业银行、基金公司、黄金交易所、财富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落户。承接溢出效应,依托自贸试验区在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的开放创新优势,共建产业联动平台 联动浦东空港,探索打造空港都市产业基地。浦东空港的联动发展; 联动张江、金桥、陆家嘴、外高桥四大开发主体,以重点区域的联合开发为突破,带动产城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在临港地区转化; 联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带动临港地区的城市化需求,开发具有国际影响的商业、文化、体育和旅游休闲产业。 重装备产业区 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高、新、先'为特色的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物流园区 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着力打造成港口物流、产业物流、特种物流协调发展的综合物流枢纽。 主产业区 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主要聚焦发展民用航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综合区 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以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轻型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通讯、信息技术、光电子、机电设备、航空配套、海洋生物等产业。 临港奉贤园区 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航空配套、综合贸易物流及商业配套服务等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园区。 南汇新城 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以5.6平方公里滴水湖为中心,呈现'一湖三环'的城市发展格局,是临港城市综合功能服务区。 临港五镇 以构建和培育创新型产业园、综合型生活园和人文型生态园为总体目标,在生产、生活、生态上实现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积极做好和完善产业区的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区域内已有的公共配套资源,建设一个产业服务核心区,若干片区服务核心区和社区服务中心、产业服务单元,实现配套服务全覆盖。通过改建老城区,提高服务容量和能级;通过扩建各分城区,提升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通过新建区域服务核心区和若干产业服务单元,满足不同区域和人群的服务需求,完善服务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