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莫愁湖 南京市力学小学五(9)班 朱容萱 有着“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美誉的莫愁湖公园8月1日正式亮相。经历了一年多的闭园改造,莫愁湖公园的胜棋楼、华严庵等处都修缮一新、惊艳亮相。 我和家人相约了一场莫愁“夜游”。等我们到达公园南门时,如潮水般的人群源源不断地从大门挤进来。看来大家都迫不及待去看看莫愁湖的新面貌。从南门进入,第一眼看到的是那极具代表性的假山。在原有的基础上,假山上增加了许多光串,让莫愁湖显得更加梦幻。难怪郑板桥曾赞叹其景“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 绕过假山便是胜棋楼了。就在此处,一个以“莫愁烟雨,风雅国粹”为核心理念的展览让我大饱眼福。“琴、棋、书、画”的国粹元素贯穿了整个展览。这个展览也依据了莫愁湖独有的楹联文化,提取“书”作为国粹元素线索,贯穿了水院长廊;又用徐达和朱元璋的“万岁对弈棋局”的典故相互呼应,利用“棋”的元素,打造了以围棋文化为核心的“棋”文化场景。设计者运用古典园林中“借景”“造景”的手法,使得莫愁湖处处皆是风景,达到了移步异景的观园效果。胜棋楼的牌匾上也增加了灯光,将胜棋楼三个字的牌匾照的格外明亮。 最让人兴奋的,那当然是莫愁女的换装秀了。在夜晚,莫愁女手挽桑篮,宛如是凌波仙子款款而来。刚刚开园的莫愁湖公园,运用全新的3D投影技术,将莫愁女雕像的表情变化、换装过程进行生动演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拍照。莫愁女的衣服在光影中不停变幻。我觉得这好像是莫愁女根据四季更替来更换新衣。灯光洒落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水面也折射出不同的颜色。莫愁女与亭台楼阁、湖水、假山、长廊相互映衬,在夜晚中腾云驾雾,宛若仙女。 不仅如此,八角亭、水院长廊、码头也都修饰一新,加上夜晚灯光的点缀,显得更加美丽动人。在荷花池旁有一处指示牌,上面也写着此次莫愁湖公园开园的主题“幸福建邺到此莫愁”。我们顺着环湖路观赏着路边的荷花与高大的毛竹,回到了南门。在我们身后是一队队训练有素的战士们,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夜晚为人们保驾护航,让人们不用担心秩序的问题,所有一切都有条不紊。此时人依旧源源不断的从门外涌了进来,进进出出,使得整个莫愁湖显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指导老师:张翠玉
今天我当“孕妈妈”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四(9)班 李依诺 星期一,老师布置了一个“怪作业”:缝一个布袋,在里面装四斤大米,再放一个生鸡蛋,第二天早上把布袋绑捆在肚子上来上学。 第二天早上出门时,我像往常一样弯腰去拿鞋,却没注意到“肚子”,我赶紧摸了摸鸡蛋,还好,没有被挤破,我松了一口气。无奈,我只好弯腿跪下,伸手去拿鞋子,可是一弯腰还是会压到“肚子”,突然我灵机一动,伸出脚,勾住鞋子,将鞋子“叼”了出来,又在妈妈的帮助下才穿好鞋子。一路上,我羞得直捂着肚子,这肚子也不重,只不过太明显了。我走进教室,同学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大肚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摸着自己的“大肚子”,笑成一片。老师对我们千叮万嘱:“要坚持一天,不能让‘孩子’受伤哦!” 事不凑巧,上午广播操偏偏到我们东校区,大家都有些不情愿地挺着“肚子”来到操场上。操场上人来人往,为了保护“孩子”,我将两手紧扣,呈圆形,环绕着“肚子”,像个小老鼠一样缩头缩脑地走着。跑步时,我连裙子带绳子一起提了起来,让“肚子”悬在半空中,但“肚子”很不听话,跑起来左摇右摆,晃得人难受,大家显然比平时多用了一倍力,个个气喘吁吁的。大家刚想歇会时,广播操的音乐响了起来,我听见音乐,微皱着眉头,用连衣裙的下摆包住“肚子”,生硬地扭动着……终于跳完了,我累得差点儿一屁股瘫坐在地上。紧接着,集体舞的音乐又传进我的耳朵里,我的眉毛完全拧成了“大麻花”,几滴汗珠从脸颊上流下来,我也不管“孩子”了,随性地扭着,像从马戏团溜出来的小丑。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魔鬼集体舞”终于结束了,我如释重负地长呼了一口气…… 直到悦耳的放学铃声响起,一天的“孕妇”生活终于结束了!我解开绳子,如同出笼的小鸟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但心中却沉甸甸的:我只负重四斤,妈妈怀的我却有6斤;我才体验一天就累成这样,妈妈却要怀我十个月……妈妈得有多辛苦呢?妈妈忍受着怀孕时种种的行动不便,甚至还有身体上的不舒服,将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这份母爱真是太伟大了!回到家,我抱住妈妈,说:“妈妈,谢谢您带我来到这个世界,您辛苦了,我爱您!” 指导老师:李承慧
寻江海的根 海门市实验小学五(1)班 陈澄 星期六上午,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再次来参观具有海门风俗人情的江苏省江海文化博物馆。 来到博物馆门口,青黑色的屋檐和白色的墙壁相得益彰,飞檐翘角中蕴藏着江南独有的韵致。在正门屋檐下的横匾上,由著名画家书法家范曾题写的“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几个遒劲有力的瘦金体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南大厅,一根金光闪闪的大柱子矗立在我的眼前。这根柱子大约有8米高,十分像大禹的“定海神针”。柱子上的浮雕不正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吗?这不正展示着江海儿女迎难而上的精神吗? 向左走进“江海之光”展区,我欣赏着一件件展品。最终,我的目光还是定格在汉代的扶琴俑上。扶琴俑眼睛微微下垂,盘着双腿,腿上放着一把古琴。琴弦早已看不清,但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把雕刻着鱼鸟虫兽的精美古琴。想必它弹奏出的音色也十分古朴、悦耳,可能会让听的人“无丝竹之乱耳”,忘却世俗的烦恼吧!扶琴者一手像在轻拨,一手像在扶弦,身着汉服的他身体微微前倾,自己也沉醉在这流畅优美的乐曲声中。汉代的俑一般都十分小巧,让人觉得它的做工非常细致。因为小东西总是要手艺好些的人才能雕得惟妙惟肖。汉代的俑总是给人带来时代的特色和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汉代人用泥土捏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俑,我不禁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竖起大拇指。 江海博物馆不仅有令人啧啧赞叹的小件展品,还有场面性的微缩景观。 我来到二楼,看到了江海人捕鱼场景的展品。人们有的卷起裤腿,拿着抄泥螺的小网,正捞上一网;有的举着鱼叉,叉着小鱼;有的正在船上撒网;有的下来一个地笼,捉了许多螃蜞……人们动作各异,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着生活,把汗水化为了收获。 江海博物馆里有昨天战江斗海的故事,也有今天追江赶海的奋斗,更有对明天逐梦江海的憧憬,这正是江海儿女的精神。 指导老师:王雁华
中学生作文 钓鱼乐 东台市三仓镇中学初二(7)班 王唤雨 这是暑假里的事情。爸爸听人家说,条子泥景区西边河里有鱼,都是大家伙,爸爸动了心,准备第二天去那里钓鱼。 第二天拂晓,我们来到河边。这时,爸爸急忙用钓鲻鱼的专用饵料在水里打了个“食堂”,离岸边大约三十米。转身把四根抛杆钩子上全部装满鲻鱼喜欢吃的沙蚕(海蚂蛭),一字排开固定在插抛杆的专用撑子上。拋杆头上还装了一个小铃铛,鱼上钩了,铃铛就“唱歌”,钓鱼人伴随着歌声和上钩的鱼一起“跳舞”。 爸爸以为暂时没有鱼上钩,就坐在抛杆前看手机。突然一根拋杆响起优美动听的歌声,爸爸激动地大吼了一声:“上大鱼了!”钓友们的眼睛都不约而同地盯住我们这边。那家伙可能馋疯了,咬住沙蚕就往河中间拖,把抛杆都拖弯了,像一把张开的弓。 说时迟,那时快。爸爸从地上跳起来,一个健步跑到拋杆前,抓住拋杆,使劲地把抛杆往上抬,想把鱼头拉出水面,以防那家伙脱钩。他另一只手抓住线轮的摇柄快速地摇,弓着腰,屁股几乎要碰到烂泥,把鱼线往岸边收。 那家伙也不是吃素的,拼命地往河中央乱窜,把抛杆拉得像一把夹起来的弓,看上去像要折断。爸爸用尽全身的力气,紧紧抓住抛杆,把它往回拉。那家伙改变了逃跑的方向,凶猛地把鱼线往左边拉,爸爸抓住抛杆也跟着向左边“跳舞”。奶奶冲上去,站在抛杆的对面,抓住抛杆向后推。妈妈慌乱之中抓住爸爸褂子的领子往后拉,我站在旁边不知所措,着急地喊:“加油,加油。”那家伙很狡猾,又猛然地向右边逃窜,爸爸无奈地抓住抛杆向右边旁跳,跳的步子很小,很吃力的样子,随着那家伙的逃窜,爸爸抓住拋杆在岸边上跳起了“新疆舞”。 钓友们见我们不是那家伙的对手,纷纷过来助威看热闹,这时那家伙像蜻蜓点水露出水面,让我们瞟了一眼,身上的鳞片足足有蚕豆粒那么大,估计有十来斤。可那家伙又快速地像鸭子扎猛子钻到水下,没什么动静了。 爸爸小心翼翼地把鱼线往上收,收了一会儿,那家伙在水下面又发威了,鱼线往上收不动,爸爸把抛杆平在水面上往岸边拉。一个钓友手拿渔网连蹦带跳地冲过来,站在水里,两脚叉开,手紧紧地握住网子,目不转睛地盯住鱼钩子的位置,如果那家伙一出现,就毫不客气地把它拽进网里。爸爸仍很谨慎地把鱼线往上拉,一根结实的水草连同根被拉了上来,那家伙不知什么时候回了“娘家”,连招呼也不打一声。爸爸傻傻地站在水边垂头丧气,看热闹的人哈哈大笑。 虽然让大鱼逃脱了,但我和妈妈,奶奶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钓鱼是一种乐趣。 指导老师:王强
草稿本 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 新淮高级中学高三(6)班 魏楠 周末,我请父亲帮我钉几本草稿本。 “上周的草稿本又用完了?”他那瘦黄的脸上,皱纹都透着吃惊的神色,但听到我的肯定回答,便赶忙去找纸了。 他抽出一打薄的大白纸,分成几份,每一份都用力地对折出折痕,他用铅笔划下一道道细线,随即拿出把大剪刀,沿着线迹,慢慢沿伸——这是他的特点,截东西什么的,很少用美工刀类,常是拿了那把满是厚重感的大剪刀,慢慢往前剪。说也奇怪,每次要剪些重要的东西,我看他持着笨重的剪刀,总担心他将那费尽心血完成的东西剪歪,可每一次,我的担心又是多余的,他总是稳稳地,裁出一道道利索的边缘。这一次,同样也是。他眼睛紧盯着缝,却又极其自然,剪刀的侧锋缓缓向前,发出断断续续粗朴的低吟,他手指向前托着欲跃下的那一半,直至厚实的收尾,两半一合,便是整齐的一本。接着又去对付下一打,我看着不耐烦了,笑说:“爸爸,草稿纸而已,简单剪几下钉起来就好。”他却固执地说:“草稿纸也要用心钉啊,要做就用心做好!” 好一阵子,才把裁剪这一步忙活好了。他拿着钉书机,固定一打打薄本,每钉一本前,还总要将其整理齐,“擢纸”的声音与钉子收缩的声音有规律的排列着,不一会儿,钉子便整齐平衡地安定在纸的边缘,有竖的,有横的,说是供我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到我书桌前,拿了支铅笔,一本本地,在封面的正中央写了我的名字,字不算漂亮,却工整清晰。他又反复瞧了瞧,眉头尚不满意地皱了皱,随即又托着一叠本子出了门,疑惑着,我也跟着出了门,只见父亲翻出了久置柜中的大钳子,循着书钉,一个个地施加压力,防止那调皮的钉子松动开来,我瞧着他高大的人半蹲地上,瘦长的脊背隆起,他的手也瘦得突起一根根青筋,阳光照过他的发丝,油疏的头发贴着头皮,两鬓至后,银发若隐若现,似钉针上时不时发出的刺眼的光泽。我静伫着,太阳的光辉淡淡的,可心中却倏地被股灼热烫涌了一下,伴着鼻尖喷涌,眼前模糊了…… 见他转身,我赶忙别过脸去,装作找东西的样子,他端着一打钉好的草稿本,一脸舒坦,高兴地递到我手中。“钉好了。”父亲便要关门,却突然顿了顿,“草稿纸要节省点用啊,不能胡画,罗列清晰了,不然会出错!”我抬头,望见他突严肃起来的目光,自觉地点了点头。 拿起几本厚重的本子,突觉得它们那么厚重,将它们置于窗台上,阳光散进来,银色的钉针与白纸紧密咬合,闪着温亮的光…… 那几本草稿本里,我发现了父亲极其严谨细致的一面,那里面融合着紧密的爱,亦包容着不多言语的教诲,翻开第一页,我也学着父亲,认真地演算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