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一个河床塌陷出“无底洞”,农民冒死挖出14颗佛祖舍利

 王三英 2019-08-07

导读:根据《释门正统》记载,佛祖释迦摩尼去世火化后,他的弟子一共在骨灰中捡出了八斛四斗的舍利,这些舍利被视为圣物,千百年来随着佛教的传播流落到全球各地。在中国提起佛祖舍利,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4枚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其实早在法门寺地宫发现的十几年前,甘肃省也曾出土过佛祖的真身舍利。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甘肃省泾川县开始兴建农田水利设施,位于泾河边上的贾家庄生产队在河滩上劳动时,有农民意外挖出了很多砖石碎瓦,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队长派了几位壮劳力前去,想把这些砖石碎瓦都清理出来。

没想到几个人刚铲了几下,地面就塌陷出了一个大洞,黑黝黝的好像一个“无底洞”。村干部闻讯赶来之后,顺着洞口往下看去,发现一个面积不是很大的石室,中间有一个石盒子,四周墙上画着壁画。见此情景,村民都以为挖出了古墓,于是立刻上报了县里文化部门。

泾川县文物部门立刻派考古队赶到现场,经过查看,工作人员否定了古墓的说法,认为这个地下石室更像一个佛塔的地宫。为了保护地下文物的安全,考古队决定先将石室中暴露的文物取出,然后再进行系统的发掘。

面对漆黑一片的石室,谁也不知道不敢轻易下去提取文物,最后还是一位个头矮小的村民自告奋勇,冒死下到石室中,将中间的石盒子抱了出来。直到此时,人们才看清楚它的真面目,原来是一个造型精美的石函。

当天晚上,考古队连夜将石函带回了研究所,经过清理,专家在石函的表面上发现了上千字的铭文,正中雕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几个大字,结尾处有“延载元年”(公元694年)的纪年。

通过解读石函表面的铭文,一千多年前的一次佛教盛典慢慢浮出水面:公元601年,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了推广佛教,决定在全国挑选出30个寺院,修建30座舍利塔,用来供奉来自西域的佛祖释迦摩尼的真身舍利。

经过仔细挑选,位于泾州的大兴国寺入选了大名单,由于地处京畿重地,隋文帝特意下旨,将14粒佛祖舍利送到大兴国寺供奉,为了迎接佛祖舍利,寺庙特意修建了一座舍利塔和地宫供奉佛祖舍利。

一百多年后,女皇武则天登基称帝,建立大周。当时隋朝修建的大兴国寺早已毁于战火,得知消息的武则天下旨重修寺庙和舍利塔,并将原来舍利塔下的佛祖舍利取出,然后用琉璃瓶、金棺银椁重新装殓后,再次放入舍利塔下的地宫中供奉。

弄清楚石函的来历之后,考古专家小心翼翼的打开石函,发现里面的舍利一共四层棺椁保护,分别是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当专家打开最后的金棺之后,14粒大小不一的佛祖真身舍利安静的躺在乳白色的长颈琉璃瓶中。除了14粒珍贵的佛祖舍利之外,后来在地宫中考古队还发现了金钗、银钗、钱币等文物。

1971年,来甘肃考察的郭沫若见过大云寺地宫出土的文物和佛祖舍利后,立刻就认定都是国宝级文物,是一生都难得一见的圣物。虽然大云寺出土佛祖舍利已经过去50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并没有像法门寺地宫一样走进大众的视野。

参考文献:《泾州大云寺佛塔地宫考古发掘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