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执政是不是幕后主使

 昵称413468 2019-08-07
《长安十二时辰》已经快到了最后关头,截止目前更新到第29集的情节来看,似乎种种迹象都表明所有一切的幕后主使就是何执正,而且包括林九郎、李必、张小敬似乎都对何监产生了怀疑?那么真正的幕后大boss到底是不是他呢?
追剧的应该都知道,何执正的原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都是他流传后世的诗句。何执正在剧中不但是李必的老师,而且也是太子的老师,所以李必和何执正自然都是太子一系的人物,也有动机来刺杀林九郎,甚至是直接干掉皇帝,因为这样一来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太子了,而且剧中何执正的很多表现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1、提前结案。早在张小敬成功拦住突厥狼卫三辆装载伏火雷的马车之后,长安城的危机似乎告一段落,而此时,有人以靖安司的名义上奏圣上,让靖安司就此结案。李必只顾着伏火雷的事,没想到抱病在家的何执正竟然偷走了大印,向圣上奏报,很明显就是不想让李必继续查下去。
2、何孚主导刺杀林九郎。何孚一直疯疯癫癫,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幕后策划刺杀林九郎的主使,他的所作所为不可能瞒过何执正,何执正肯定是知情甚至是默许的。
3、李适之承认何执正给他看了圣上草拟的诏书,想把朝政交给林九郎,何执正担心林九郎对太子不利,就让李适之做好掌管左右两相的准备,何执正断定林九郎在今晚宫宴之前必定会死。
但是有动机、有线索,就能证明何执正是真正的幕后主使吗?我们不妨跳出剧情,通过历史上贺知章一生的经历来推测一下。因为我们都知道原著《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马伯庸是一个喜欢在真实历史上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在推测历史的可能性,所以或许我们可以从贺知章的一生经历来找到答案。
贺知章的一生非常顺利和幸运,他三十六岁便高中进士,考了个状元,那还是在武则天时代。此后的贺知章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转官太常少卿。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也就是剧中的何监。到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临行之前,皇帝亲自赠诗,太子率百官送行,这一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
《长安》的故事发生在天宝三载,也就是贺知章请求辞官归乡的时候,因为也是在这一年86岁的贺知章生了一场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省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所以才会请辞归乡当道士。试想一下,一个86岁高龄的老人,会谋划如此这种惊心动魄的阴谋吗,死里逃生的贺知章在天宝三载所想的事情,或许仅仅是回到阔别五十年的家乡去看一眼,然后安享晚年。所以才会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诗句流传下来。
再者,我们看看在贺知章回乡之前皇帝的表现。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太子率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玄宗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这其实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表明玄宗皇帝的大气和对贺知章的关爱之情,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阴谋之事。
综上来说,小编认为何执正不会是幕后的大boss,因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但是贺知章或许曾经正如剧中何监所说的那样,看出盛唐的气象或许延续不了多久了,可是身为一个垂垂老者,将死之人,所以才会辞官归乡去做一个道士。世间凡俗之事既然无能而为,不如归去求仙问道。
参考:《旧唐书·贺知章传》、《全唐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