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转了此文后,重视教育的新移民们,请慎重把0-3岁的孩子送去幼儿园!引起争议。靠谱群友要求“怼回去”。 我觉得大多数留言都不需要回复。 比如,有的说,完全不需要慎重考虑。你怎么回复? 很多留言都以过来人的经历说明为啥把三岁以前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去,结果很“美好”。我如果一味指责说,这是确认偏差,肯定不妥。 有些家长的发言,表明他们没有看链接里的文章,所以下面重发一下。 获赞最多的评论认为文章忽略了“社会性”发展对孩子的重要性,有临床心理学家其实回复了:两岁前的孩子社交需求几乎没有,2岁以后也只有一点点! 我觉得最需要回复的是关于新父母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妈妈的职场发展和隔代照顾的事情,说一下我的三观: 生养孩子这件事情,我严重政治不正确,在澳洲这样一个什么都有门槛,有准入条件的地方,生孩子不需要执照! 对,生孩子是基本人权,但生而不养不但是对孩子基本人权的侵害而且给国家和社区造成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危害,既然养孩子有各种补贴(实际控制人往往是母亲),国家有权要求申领人(特别是母亲)领执照! 我不会说没有幼教硕士没资格生孩子,但会强调,学点相关知识对大家好。 以技术移民为主的年轻华人的主要问题是事业刚起步,怕3-4年在家生养孩子耽误职场发展。 我完全理解年轻妈妈的顾虑,除了前文已经强调的3岁前的陪伴的重要性,年轻妈妈可以做一下脑力游戏,演示一下: 假如你爱学习,有决心,够努力,重返职场时,一切都不晚;否则,不在家带孩子也未必有职场前途。 高质量的陪伴大概率会有省心的孩子,当你重返职场的时候,会更轻松。 女性在职场其实怎么都不容易,但澳洲社会还是有一定的灵活安排机制的,好好规划安排,未必不能在养好孩子的同时有一定的职业发展。对于“如果妈妈是高素质人才,放弃的就不是两三年的工作,而是一辈子的事业”的评论,我只能说,同学,你真不认识“高素质”。 来看一下这个:澳洲最有权的非全职工 https://www./here-are-10-of-the-most-powerful-part-time-workers-in-australia-2014-10#Jane%20Eccleston%20&%20Kate%20O'Rourke 报道中的证监会企业部领导kate是女儿同学妈妈,养三个孩子,非全职工作,做很多义工,还担任不同学校家委会领导工作。目前已升任财政部首席法律顾问。 关于是否让老人带孩子,这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家有两个女主人,怎么都搞不好,当然是难题。但这个问题是你决定生养孩子swot分析的重要部分。原则上,还是看ses,你看得上吗?就像幼儿园一样,看得上才能把孩子托给人家,别把孩子托给比你差的。 用一句话来表述澳洲的托幼机构的:理想和现状差距巨大! 理论角度来讲,这里的CHILDREN’SSERVICES是以基于脑科学,心理学等学科最新发现的先进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为出发点的,从NSW和联邦政府的纲领性文件来看,如果能贯彻实施的话,这里的幼教机构就是儿童成长的天堂了。 用最简单的语言总结澳洲主流幼教的教学理念:孩子是无所不能的;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文化,社区和家庭,发展各不相同;教师在尊重孩子差异的前提下,每时每刻,因地制宜,基于对孩子的深刻认识和以往同孩子,孩子家庭,社区等各个方面建立的良好伙伴关系,利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做出符合孩子发展的正确决定,为孩子提供对孩子来讲有意思的,有关系的条件(环境和活动),以帮助孩子在自我认同,语言交流,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健康体魄活力生活,社会,情感,创造力和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然而,除了有关师生比例和健康卫生条例等方面的硬性量化规定,由于基于上述理念的教学提供的是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要求,是否能做到几乎完全取决于:经济考量,教师人格和素质。 经济角度来讲,公立地幼教机构从配置上来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现有的公立机构经费严重不足;私立的幼教机构以赢利为目的,教师配置能省则省; 教师角度来讲,进入门槛低,收入低,限制了高素质的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在有规模的私立幼教机构,稀有的有大学学历的教师往往只配置在3岁以上孩子的房间,小规模的私立机构,甚至仅有的那个DIPLOMA或者CERTIFICATE 的拥有者就是机构所有者,几乎不在教学现场; 这里的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因为这里人少,幼教机构规模小,没有规模经济效益,教学现场几乎没有分工,最贵的教师(32及以上/小时)也是要换尿布,打扫卫生的,使得高素质的人员,出于兴趣从事这个职业的可能性变得很小,所以上述的理想在现实中的偏差巨大。 为自己孩子选择幼教机构的基本考量 从可操作的角度,在选择幼教机构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条: 1, WAITINGLIST是很靠不住的,它取决于当地幼教机构的供求关系,有的机构WAITINGLIST很长,每天有几乎95%以上的OCCUPANCY,(为了占位置,有些家长会付钱,但不送),但质量却不敢恭维; 2, 实地观察最重要,场所是否保持干净,孩子午饭后是否洗脸,是否经常洗手等细节说明机构的卫生状况,更说明机构的经济状况和取向; 3, 教师配置,师生的比例是硬指标,一般机构会遵守(少数也有做不到的,但家长可以投诉)但是,教师的程度就参差不齐了,要打听清楚,特别打听清楚,员工的资格,最老的员工做了多久?员工是长期雇员还是散工,散工是否通过中介?每个房间的孩子怎样安排,何时拼班?你的孩子会在哪些个老师手下?如果你的孩子不是每天都去的话,想去的那几天是哪些老师? 4, 日常活动 理论上来讲,这里的幼儿园应该没有固定的课程,完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个境界很高,又很低:因为几乎无法做QUALITYCONTROL。有些机构沿用了往年流行的EMERGENTCURRICULUM,PROJECT APPROACHES等,很多机构,也许出于对纲领文件的深刻认同,更多的是出于方便,鼓吹我们按照新的大纲了,其实也就是什么教材也没有了。这里面,家长因为不懂行,实在很难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差,只能碰运气了; 基于孩子的天性,户外运动的场地和时间,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教师素质和CURRICULUM上的缺陷。所以,几乎可以以此为硬指标。参考:上午1.5-2小时,下午1.5-2小时;室外场地至少同室内的一样大,最好有遮挡,雨天也能活动。 蒙氏,华德福(STEINER)及其他 现代幼儿教育出现很多流派和方法,蒙氏,华德福(STEINER)及其他(HEADSTART。。。)。现代的商业操作手法也大大地推动了这些方法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实施,同时,基于供求关系,这些方法宣传上的特点未必就是实际的特质;这些方法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与时俱进;流派和方法都是由人操作的,人的素质在决定是否选择这些方法的时候比方法本身更重要。 有关蒙氏,为什么在澳洲主流幼教届没有市场,因为蒙氏对孩子的看法同大纲对孩子的看法完全背道而驰:主流观点 (孩子是无所不能的)。蒙氏观点:“the child is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and intense transformation of both body and mind, whereas the adult has reached the norm of the species.' 虽然蒙氏也强调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有“工作”的动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但基本上,蒙氏认为孩子是WEAK, IGNORANT弱小无知的,他们努力改变身体大脑变成“成人”。从这点上来说,蒙氏同中国传统的教养理论是一致的。 我个人是非常反感蒙氏理论的,她的理论起源于弱智儿童的早期干预更加让我对她不屑一顾,国内翻译的书,和以孙瑞雪为代表的鼓吹者,选择了很好的切入点,但这并不能证明蒙氏的本质是鼓吹“爱和自由”的。 从操作的层面来讲,蒙氏要求孩子专注,反对“神游”;澳洲大纲提倡孩子要PLAY玩;蒙氏教具AUTODIDACTIC有目的;澳洲大纲提倡材料要OPENENDED开放;蒙氏要求教师演示;澳洲提倡孩子自己探索;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蒙氏教具是有她的长处的,它们经由孩子感官出发,系统地,由浅入深地向孩子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特别是数学的概念,和生活能力,对弱智儿童学习已经被证明非常有效,对一般儿童也似乎有好处 (我更倾向于认为一般儿童得益于蒙氏教具除了它的基本的自我修正特点外,主要还是孩子们自然地把他们做了开放的应用)。 这里的很多COUNCIL,有玩具银行的,如果小孩子的家长能借到蒙氏教具,在家里让孩子玩玩,还是不错的,对孩子的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好处(但不能培养数学思维)。国内蒙氏教具卖得可贵拉! p.s.这个是学习学前教育的时候写在新足迹中文社区的,原文链接在下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