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诚如你所知,七夕在今天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情。考证七夕的原初意义,本与爱情无关,最早乃祭祀牵牛星、织女星的日子,这与人类的星宿崇拜有关。 张俊东《逐幽图》136×35cm 到了后来,七月初七这天慢慢和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结合起来。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女子于是夜举行各种乞巧活动,乞求生育,转变为生殖崇拜。女性的生命周期数是七,《黄帝内经》上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马晨溪《双鹦图》46.5×34cm 七夕乞巧,源于汉代。后来的唐诗宋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张建华《比翼鸟》67×57cm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中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林俊英《如意图》132X66cm 今夜,不妨伴着清风,在诗词里寻觅七夕的浪漫。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李明《蝶恋花》42.5×42.5cm 七夕泛舟 (唐)卢照邻 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凤杼秋期至,凫舟野望开。微吟翠塘侧,延想白云隈。石似支机罢,槎疑犯宿来。天潢殊漫漫,日暮独悠哉。 韩雪《鸟语花香》132×32.5cm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付万全《望穿秋水》68×67cm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蔡智《花间戏》70×46cm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张军博《松间月影》67.5×67.5cm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刘乔乔《岁月的凝香》66.5×66.5cm 七夕 (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杨懋森《花鸟》68×45cm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徐子桥《藕花深处浴鸳鸯》137X69cm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李兴杰《对花吟》69X69cm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七夕佳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