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昭乌达路的前世今生

 捉光凑影 2019-08-07
昭乌达路的前身是伪满时期叶赤线铁路开通后火车站至哈达街之间修建的道路,当时叫车站大马路。日伪时期和解放初期是沙石路面。整条大街全长1.9 公里。1956 年昭盟党政中心迁到赤峰以后,改名为昭乌达路。1958年,在昭乌达路面上铺敷了柏油,路宽 14 米,红线40米,毛石基础,沥青灌注,粒砂表层处理,成为赤峰历史上第一条柏油路。昭乌达路南起火车站,北到六道街(哈达街)。

▲七十年代航拍昭乌达路北段


▲七十年代航拍昭乌达路中段

▲七十年代航拍昭乌达路南段


▲七十年代航拍昭乌达路


▲八十年代中期航拍昭乌达路中段

九十年代在南山拍摄的昭乌达路两侧的景象

1956 年,热河省建制撤销,昭乌达盟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从林东迁到赤峰市区。在哈达街以南至火车站之间营建新市区。新建的盟宾馆,盟公署、盟委、盟公安处四座苏式大楼沿昭乌达路东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开,盟军分区在新华路中段路西营建了两座办公楼,形成了昭乌达盟的党政军办公建筑群。火车站,报社大楼等赤峰知名建筑,均分布在昭乌达路,跟随时代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一路变迁。
昭乌达路

▲建设中的昭乌达路 


▲修马路 


图为没有铺装柏油的昭乌达路。


图为没有铺装柏油的昭乌达路。


▲八十年代昭乌达路,照片左上方建筑为赤峰第二招待所,后改为赤峰人大招待所。

▲八十年代昭乌达路全景

火车站

▲1935年日伪时期修建的赤峰火车站


▲四五十年代赤峰火车站


 ▲六十年代赤峰火车站


 七十年代赤峰火车站


▲八十年代后期的火车站


▲九十年代初赤峰火车站


▲2007 年建成的赤峰火车站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符号的建筑。


▲现今火车站东北角

站前广场

▲五十年代赤峰火车站站前广场

▲七十年代赤峰火车站站前广场

▲ 八十年代建的赤峰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和赤峰烈士纪念碑尚未迁往南山烈士陵园。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站前广场。当时赤峰的出租行业刚刚起步,市内出租车以“赤峰三大破”拉达、乃兹、菲亚特为主;市外出租车以吉普车为主。

七层楼(赤峰“第一”高)

▲赤峰“第一高楼”七层楼。七十年代末期,昭乌达路南段盖起了市区第一个七层楼房(赤峰饭店),七层楼一出,大家奔走相告。


赤峰“第一高楼”七层楼。


▲九十年代,赤峰“第一高楼”七层楼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围绕七层楼周边很多的店铺都起来了。


▲现如今的“七层楼”。

盟宾馆(赤峰宾馆)

▲1958 年建成的昭盟宾馆 是一座带有俄罗斯风格的高档宾馆,隶属于盟公署交际处。专门用作接待上级党政军高级领导和社会名流,也是市内唯一接待外宾的场所。建筑分为主楼和两侧配楼,楼后还配有花园,北侧副楼二楼建有多功能厅。用作舞厅及重要会议和小型演出场地。

▲七十年代昭乌达盟盟公署盟宾馆。

▲八十年代初盟宾馆,是赤峰第一个有抽水马桶的宾馆。

▲九十年代的赤峰宾馆

▲2011年拍摄的赤峰宾馆外景。

盟公署(市政府)

▲图中三层楼建筑为盟公署。


▲八十年代由盟公署改建后的市政府机关大楼,尽管身姿未改,但已是旧貌换新颜,红瓦白墙,花团锦簇,彰显现代气息。

▲九十年代初落成的市政府办公大楼,高达 10 层,在当时的赤峰算得上是鹤立鸡群。

▲九十年代政府大楼俯拍昭乌达路,右侧上方红色屋顶建筑为未拆迁的原盟委办公楼。


一建大楼

▲赤峰一建的老办公楼位于昭乌达路路西(西二段8号),1956年,热河省建制撤销,赤峰划归昭乌达盟管辖,昭乌达盟委员会、盟公署、公安处从林东迁至赤峰,在昭乌达路建设办公楼,昭乌达盟一建随之成立。

▲俯瞰昭乌达路,左边第一栋办公楼为一建,第三栋为赤峰日报社,远处是钟楼。

人大政协楼

▲赤峰第一届人大政协办公楼,六十年代也称为“造反”大楼。

钟楼

▲赤峰钟楼称作昭乌达盟物资交易中心,1982年建设。

▲钟楼是一个地标建筑,它的高度要高于七层楼

▲赤峰市第一个建筑上带有钟的建筑,从它开始人们就俗称钟楼了。

盟委

▲1958 年建成的昭乌达盟盟委办公大楼和昭盟公安处办公大楼毗邻而立,在空旷的原野上尤显兀立。



▲文革初期的盟委机关大楼。


▲八十年代昭乌达盟盟委。


▲九十年代盟委。

公安处

▲图为拍摄于 1958 年秋竣工前的昭盟公安处大楼,右侧为盟委办公大楼。

▲赤峰市公安局老式的尖顶二层楼拆除后,建了一栋3层的办公楼,照片左上部面朝昭乌达路的楼就是公安局办公楼,红墙内是盟委大院。

市邮电局

▲七十年代的昭乌达盟邮电局大楼。



▲1976年,昭乌达盟邮电局在昭乌达路33号建邮电综合办公楼一座,建筑面积5352平米,1979年末交付使用。该楼 2010年被拆除,原址新建了天王大厦。

医院(市医院)

▲图为赤峰市医院的前身之一——热河省第二医院。1952年,医院在头道街老爷庙院采取勤俭办院,职工自己动手盖起来的二层小楼,建筑面积仅 700 平方米。门诊设在小楼内,住院处设在二东街天主教堂,床位 150 张。



▲1958 年,内蒙古卫生厅投资 65 万元在现在市医院的地点,兴建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米的盟医院。1962 年建成投入使用,床位 340 张,年接诊量达 34000 多人次。图为原盟医院门诊楼前景象。

▲赤峰市医院第二代门诊楼一角


▲市医院原大楼未拆除前

▲八十年代市医院

▲本世纪初市医院

白马广场

▲三十年前的白马雕塑附近还是一大片传统平房民居,昭乌达路自南向北以此为尽头。


1981 年,赤峰市获自治区爱国卫生运动首届“阿吉奈奖”,并在原昭乌达路北端修建街心广场,安装代表“阿吉奈”奖荣誉的白色骏马雕塑,白马广场由此而得名。

当时的广场北侧仍是普通民居,昭乌达路至锡伯河段尚未开通。

▲白马广场。当时的交通工具普遍为自行车。


▲九十年代白马广场附近的建筑


如今白马广场上的白马雕塑被异地安放,昭乌达路已直通昭乌达桥,这里变成了昭乌达路和哈达街的交汇处,左侧的中国建设银行赤峰支行大厦和右侧的赤峰商厦相映生辉。

40岁以上的赤峰人,对昭乌达路有着难忘的记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昭乌达路,就是普通的两车到马路,两旁是点缀着松树的绿化隔离带,再两边则是仅容三辆自行车并排的人行道。

马路不够宽,两侧建筑单调、土气,甚至寒酸、落伍。

多数赤峰人可能忘记自己一生究竟有多少次是从这里启程,自乡下赴外地,从市区奔远方,也记不起自己在这条马路上曾经逛街、跑步、约会、出行的时光了。

每当自己从他乡抑或国外,回到曾经偏僻的家乡小城时,并没有因为他缺少长安街的宽阔威仪,顿感自愧不如。也不会因为他缺乏南京路的繁华洋气,心生自卑。更没有因他少了黄河大街的漫长高冷,避而不见。相反,昭乌达路,甫一见面,即感熟悉,亲切,踏实。

正如那位诗人说的: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ps:部分资料图片,陆续更新.....

文字资料图片版权归《风瞬》所有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经作者授权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