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努力开始学,到真实可见的成绩飞跃,有3个月的潜伏期(只需~)

 九天藏龙 2019-08-07

从努力开始学,到真实可见的成绩飞跃,有3个月的潜伏期(只需~)

一个实验班的小同学,自从进班后非常努力地学习,但是1、2个月过去了,成绩却也不见得好转。

他,方法用对了吗?经确认,用对了;他,按着计划学习了吗?经确认,很用功......但是成绩不见好转,为什么?

其实,从努力开始学,到真实可见的成绩飞跃,这里有一个3个月~半年的潜伏期。

很多学生不明就里,一段时间努力学没看到结果就开始自暴自弃起来,由此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此丧失。

再说一遍,

压倒性的成绩UP,需要3个月~半年的“勉为其学”—硬着头皮支撑的时间,过了这个时期,或者说积累到这个时期,成绩就能突然以肉眼可见的变化呈现出来。

这3个月~半年的潜伏期,其实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从努力开始学,到真实可见的成绩飞跃,有3个月的潜伏期(只需~)

1

那么,对这个“勉为其学”的时间单位需要一个怎样的认识呢?

在纸面上反应出来的学习成绩的推升,需要3个月~半年的坚持;如果想把全身的细胞替换成“学习细胞”,那么努力学,坚持半年是必须的。

(从这个意义出发,你就可以明白,高考学习为什么需要从高二下半学期就要开始准备起来的道理。)

学力的提升 = 意识(密度·质)x 量(时间·数量)

结论:

学习不是一个立竿见影就能看到成果的东西,特别是反应在成绩上时。

学习不等于结果,学习是一个过程。

要时常让成绩保持在自己的期望值之上,并一直持续下去的话,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也是可测量的,3个月~半年,24小时,常时要“勉为其学”。

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的勤学,其实可能早已经让学习成为了自己的习惯,毕竟习惯的养成,科学上的定义是“只要花66天的时间一直坚持做这件事”。

从努力开始学,到真实可见的成绩飞跃,有3个月的潜伏期(只需~)

2

从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的视点出发,

不能只局限于日常的学习输入(听讲、笔记、参考书等)的消化,

一定要多花时间(甚至于3、4倍于输入时间以上)做学习输出的升华,

只有这样做才能结出好的果实(成绩UP,考试合格等)。

为此,

不是一周、一个月的短期,而是要用中期的视野,也就是说,3个月~半年间,甚至更长的跨距来“捕捉”提升成绩的战略可能性。

* 要明确把握自己现在的实力,到目标期望值(考试成绩等)的路径和全体像

* 要分析为了达成目标期望值必要的要素。

......

也就是要在“彻底把握现状”之上,以现状为基础,为打目标而“勉为其学”。

简单来说,

* 现在每天能学习4小时,以后每天再多增加1小时来学习。

* 解答3到数学题已经很累了,但是今天我想再多做一道题。

* 虽然不习惯,但是我要让自己从“夜型”转换成“朝型”,试着从明天开始早起一个小时用来学习。

等等。

“现状+更进一步”中的“更进一步”,就是自己成长不可缺少的“勉为其学”。

即,如果想获得比现在更高更好的结果,现在所做以上的努力是必须的。

从努力开始学,到真实可见的成绩飞跃,有3个月的潜伏期(只需~)

3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到什么时候为止要一直“勉为其学”?

“勉为其学”要做到什么程度?

如上说述,替换全身的学习细胞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实际,我们实验班的跟踪调查结果来看,不管学生自身如何努力,不管学生找到了最正确的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输出·成果要产生压倒性的变化,半年左右的时间是必须经过的。

上述的公式中,提升学习 = 意识(密度·质) x 量(时间·数量)可以看出,提升学历的方法,大致可以从2个视点来“逼近”。

1)提高意识(密度—想到、想起的密度·质)

2)增加量(学习时间,学习数量)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补完的东西。

意识高了,看每个单位时间时,自然量也会增加。

而量增加了,可能更多地会发现学习的有趣和乐趣,意识随之也会高涨起来。

为此,每天,你都要自问自答,

“我甘于现状吗?”

“这样下去,我会怎么样?”

来“催促”自己的“勉为其学”。

每天,把意识聚焦于“现在我在这里”,“我要到这里去”,进而坚持“勉为其学”,3个月~半年后,你就能切实感受到压倒性的差异,包括看得到的学习成绩的提升。

即使离考试还只剩下半年不到,但是做了,“勉为其学”了,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3个月~半年,是能让学习结果发生质的改变的时长,当然前提是要每天意识着“今天的自己的变化”,和“努力学的坚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