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自平静过七夕,砸钱秀爱过七夕,哪个更快乐?

 昵称535749 2019-08-07

张佳玮

5小时前

老话题了:好像每逢节日,大家都能过成情人节。

或曰:

吃顿好的节、去好的酒店节、买溢价玫瑰节、香槟甜点加了价也要买节、手机转账节。

以及,对单身的人而言,“我知道我是单身但你们别再提醒我啦”节。

但,如果您今天没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七夕消费大潮里,没有订酒店,没有烛光晚餐……也别太在意啦。

四年前吧,《时代》登过篇文。搞哲学的内尔·阿瑟和搞经济学的玛丽娜·阿德沙德算了笔经济账,应用博弈论,做了个结论:

情人节,情侣特别容易吃亏。

——双方都为对方花钱了?基本会吃亏:毕竟过节嘛,什么消费都溢价。

——一方花了钱,一方没花?据说这样的情况,53%的伴侣,一年内感情会崩。

——双方都没花钱?这有两个极端情况。要么是双方感情崩掉,要么是——没啥,双方感情已经稳定下来了,用不着了。

最后这点,尤其微妙。

一定会有例外,但大致而言:

一段感情关系里,对对方态度的要求苛刻度,与不安全感成正比——越是觉得不安全,越需要对方给证明。

如果双方已经定下来了,相处平衡了,老夫老妻了,感情很好了,这样的伴侣,赶热闹过节的兴趣会低很多。

当然感情好的伴侣,也会主动想送点礼物,制造点浪漫氛围,但对方高兴之余,也往往会带一句“太挤了,又贵。”倒不是说感情好就得委屈自己,只是,这种想法,是已经把对方当共同体了。

相对而言,越是还没定下来的伴侣,越是缺少安全感的,会越希望大张旗鼓地庆祝,将每个节日都过成情人节。

即,我们看到热热闹闹的伴侣中,颇有一些想通过这种带赠予性质的仪式,得到某种证明

关系更进一步啦,更加巩固一点啦,甚至不乏有些人琢磨“接受一点贵重的礼物以增加对方的沉没成本”啦……

您会说了:人家爱送,也没问题吧?

的确如此。

但这里,很容易出现点内部问题。

通常,越没安全感的伴侣,越在意自己想要的,就不容易为对方着想,忽视对方的感受。

如此,期待值会提高,会攀比(比如朋友圈晒转账记录的),会放大。

期待值+攀比,是一切失望之源。

感情中的双方,得到自己所愿的一方,自然心满意足——但往往因此,对方付出的代价,相当之大。

没得到所愿的一方,也容易在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中,默默感到不爽,默默攀比中还觉得自己输了。

甚至,因为这种特殊的场合没得到满足,将情绪放大——多少伴侣,都爱在吵架时重提旧事:

“你那时候送我的礼物根本不对,我忍这件事很久了!”

如果您看到这里,觉得“感情这事儿真是复杂”,那,是的,对复杂的关系而言,就是这么复杂。

许多标签化的商品溢价,就是为了安全感而存在的。

亲自主持过典礼、组织过会议、剪过片子、经营过类似场面、喊过“大家不要动了,一起看这里,一二三,茄子”的诸位,一定懂得的:

那些显然要做给人好看的场面,当事人许多都心不在焉。

就像,节日包装精美后溢价的葡萄酒与上等干酪乃是特供,价签与包装华丽得一目了然,却很容易显得刻意。

日常爱情的快乐,则像融兑在牛肉饼或煎蛋里的奶酪、融化在罐焖兔肉调味汁里的酒:

已经融汇在日常里了,不会特别显出来。

所以呢,如果今天七夕,您自觉自愿地,为心中挚爱买到心仪的礼物了?很好,祝福。

您没投入到浩浩洋洋的砸钱大潮去?也挺好。

这说明,您要么身处清净明快的单身状态下,要么身处一段(至少自己的)安全感无虞的感情关系里。

最不妙的一种情况是:

其实心不甘情不愿,其实没啥安全感,但还是得忐忑不安地、随大流地、强颜欢笑地,摆出一副“七夕啦,好开心啊,要庆祝啦,要买礼物要转账啦”的样子来。

那样,真的很辛苦。

毕竟,相当多数烛光、香槟、雪藏蛋糕、蛋奶酥、鱼子酱,类似于中秋节的月饼似的,送出时除了心意,也包含着忐忑与试探。

抓住任何一个节日来试探安全感、身旁站着侍酒师隔着昂贵的一桌菜微笑(并准备之后付账)的双方,并不一定比在家里餐桌吃一顿自制菜肴的寻常夫妻,或是独自刷剧读书打游戏的年轻人,要开心多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