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

 千冰室 2019-08-08
子说:“静胜躁,寒胜热,
清淨以为天下正。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对于喜爱寿山石的人来说,
一块巧雕的美石,
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初见此作掘性善伯洞石《初日照高林》,便觉眼前一亮,待上手更是欣喜不已。不禁叹道:真乃清卿之神品、逸品啊!林清卿之薄意雕刻,其用刀技法之纯熟以及对中国诗书画的体悟,可谓是传统人文与寿山石的完美结合,其既是这一领域的缔造者,更是一座巅峰,无出其右。而此作,堪称薄意山水的经典之作。

拓片局部

明代文征明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对于书画以外的艺术门类而言,想必亦然。从事艺术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这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而从此作,亦可窥见清卿其人其风骨。在中国画诸多题材中向来以山水为上,山水画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林清卿对宋元绘画的笔墨图式深有研究,此作整体布局、造境严谨又不失逸趣,疏淡又内涵丰富,从左至右,抑或从右至左皆如一副卷轴,缓缓展开,一品再品,叹为观止。

拓片局部

石上题唐代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正合画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清晨旭日初升,古木森森,山林幽静。一股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气息铺面而来。此作中对山水的勾摩,以及双勾树干,厾笔夹叶、鱼子树冠等无不流露出林清卿深谙传统书画之髓。

拓片局部

傅雷的《观画答客问》说:“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若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此神品也,逸品也。观画然,观人亦然。美在皮表,一览无馀,情致浅而意味淡;故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平平而终见妙境。唯其藏之深,故非浅尝所能获;惟其蓄之厚。故探之无尽,叩之不竭。”这段话对中国画认识之深刻,可谓鞭辟入里。清卿此作,堪称逸品。除了钦佩其对画面布局章法的巧妙构思,更是叹服于其运刀如笔,得心应手之妙。所谓“得心应手”不只是熟练,更是独有心得,再造自然。
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南田有云:“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点拂横斜处,天机在其中。”这便注定需要先天的悟性和后天的心性修养。可见,作为薄意创作来讲,更讲究要“人”、“文”双修。对欣赏者的要求同样也要有“文”,“文”是进入创作和欣赏的门槛。黄宾虹说画求内美,非常人所能见。而对内美作品的欣赏是需要时日来炼得一双慧眼的,诚如齐白石所说:“有眼应识真伪”,这是需要修养和长期积累的。

大师简介

林清卿(1876-1948),福建省福州市人。夙嗜书画,师从陈可应习艺,专攻薄意雕刻,并卓然成家,名重一时,被推崇为“西门派”的领袖,人称“西门清”。常年在清末太子太傅陈宝琛之孙陈叔常与当时福州首屈一指的寿山石收藏大家吴元府家当秀工。所作外人不易得,现福建省博物馆藏有其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