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二步,总算迈出去了

 范雍祈求上天 2019-08-08

很多人都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这话不假,但对于中国科幻电影而言,一部影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在看完即将在8月9日上映的《上海堡垒》之后,我更愿意用「接力赛」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科幻电影现在的样貌。

因为《上海堡垒》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样貌和构想,再一次拓宽了我们对中国科幻电影的认知。

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二步,没有让我们等太久,总算迈出去了。

这里面的艰难,业内人最懂,导演郭帆就发微博支持了这部从六年前就开始制作的电影。

六年说起来是个轻松简单的数字,但落到电影里,可能就是一张张反复修改的场景图,以及无数个细节反复打磨以呈现未来感的道具。

之所以说《上海堡垒》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观感,是因为它完全可以说得上是第一部国产科幻战争电影。

这里面有大量我们直接与外星人对抗、战斗的硬仗场景,本以为要看到国产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至少是十年后,但我错了。

《上海堡垒》真的做到了。看看这外星母舰狙击地球的场景你就会同意我的观点——

在《上海堡垒》里的未来世界中,外星母舰始终悬停在地球上空,不断对地面发起攻击,这个年代也因此被称为天空盛开大丽花的时代——

绝大多数的城市都陷落了,只有上海依靠先进的防御技术成为了人类世界最后的希望之地,被称作「上海堡垒」。

大学生江洋(鹿晗饰)成为了上海堡垒中的指挥员,并在「灰鹰小队」中参加集训,为抵御外星人入侵做准备。

女指挥官林澜(舒淇饰)则是这些年轻人的领导者,她同时也是所有战士们的精神领袖,是反复被宣传的巾帼英雄。

年轻的江洋甚至对她抱有某种朦胧的好感。

不要小看影片把故事发生地定在「上海」的这个地域设置,科幻片发生的城市往往直接代表着某种权力,就好像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看到好莱坞科幻片巨制发生在自由女神像周围一样,这其实就直接把这座城市变成了电影里的世界力量中心。

而《上海堡垒》第一次将宏大的科幻决战主战场设置在了上海,也就是打破了这种西方中心城市的思维,为中国科幻类型片制造了更多的空间与可能性。

把故事发生地设定在我们熟悉的城市,让《上海堡垒》所营造的那种末世感更加贴近现实。

我们能看到飞船飞过东方明珠塔——

也能看到南浦大桥成为重要的战略地——

当然,最震撼人心的还是上海陆沉的画面——

在视觉动作的层面上,《上海堡垒》直接用四场重要的大战串联起了整部影片,每一场战争都是外星力量的步步紧逼。

你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每一场战斗都有过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最开始的对抗里,是外星母舰进攻上海上空的泡防御系统,人类则通过远程操控来修复防御系统,抵御入侵。这是发生在远程空间上的战斗。

在这之后,外星机器人「捕食者」入侵城市,便展开了空中的对决,这一阶段的战斗目的是要阻止捕食者达到地面。

而随着外星力量进攻强度的增加,这种战斗的场所也从空中延展到了地面,甚至渗入到战役指挥中心这类更加核心的人类空间里。

每经历一场战斗,人类所面临的危机感都要再加深一重。

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里面最为重要的动作场景都和上海这座城市空间的特质密切相关。

比如凝聚了许多人心血铸就的「上海大炮」,可以直接狙击高空的外星母舰,这种量级的重型武器,安置在地面上显然目标太大,又难以解决后坐力和冷却等问题,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从黄浦江里升起来的「上海大炮」——

而作为一座海边城市,上海要面对的最大危机,其实还不是外星母舰的进攻,而是在集中所有能源对抗外星力量之后,由于巨大的能量波动所导致的「上海陆沉」——

这的确是只会发生在中国上海的本土化科幻设定。

与视觉上的多重战斗相对应的,在影片的情感和人物层面上,《上海堡垒》也设置了多重的并行线索。

一重,是以江洋为代表的灰鹰小队的群戏,这支小队里都是跟江洋一样的热血青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

有一场戏,是他们在训练的休息时间里聊起各自想做的事。如果没有战争,他们的人生将会是完全不同的样子,但他们却依然选择为了保卫家园付出自己的一切。

你可以把灰鹰小队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敢死队,这些年轻人们在加入这个小分队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明白了自己未来不可能有再多的选择。但也正是在这种「封闭」的未来下依然坚持奉献自我的状态,才让人感受到了热血的真正意义。


第二重情感线索,则是江洋对林澜的暗恋,在那样的战争年代,这种情感其实比简单的喜欢有更复杂的成分。从军人的角度上来说,林澜是江洋的上司,更是精神上的标杆,她除了女性的吸引力之外,同样还代表了一种女性少有的英气。

而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真正上过战场的江洋,与其说是喜欢林澜,倒不如说是渴望成为像她那样独挡一面的军人,更多是一种成长意义的仰慕与钦佩。

第三重的情感线索,则主要聚焦在林澜身上,后来我们也才慢慢知道,她曾经其实也是和江洋他们一样的热血青年,但是在战争开始之后,自己的人生里就只剩下了这一件事。

通过成为军人,她也因此慢慢理解了军人父亲缺席自己成长经历的那种不得已,不仅与过去的自己进行了和解,还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人生道路。

至此,这三条感情线也都从私人的成长、情感和梦想,汇聚到了在人类终极危机时刻坚守家国这个共同的焦点上来。

就像片中的那句台词说到过的那样,守护人类最后希望的真正堡垒,并不是上海,而是这些坚守者们心中的勇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勇气,其实也和中国科幻人不断探索科幻电影可能的勇气重叠在了一起。

我们对科幻片有太多的期待,而这一代电影人也正是被好莱坞科幻片喂养长大的一代,模仿是进入这种类型的第一步,但不管是《流浪地球》还是《上海堡垒》,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人在充分吸收好莱坞科幻片后,走得更远的尝试。

《上海堡垒》这样的电影,为我们的科幻电影提供的是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不受任何标杆或先行者的限制,去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种可能也正好代表了科幻的终极意义,它们所想象的未来世界的样子,不管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理想世界还是灾难疮痍满目的末日景象,都是需要拥有对当下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我们所要保护的人最深沉的情感,才能构造出来的图景。因为所有未来的背后,都是对当下的热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