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子社保卡,开启了智慧民生应用的新篇章

 要喝安神补脑液 2019-08-08

社保在当下基本已经做到了全民覆盖,并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险主要是通过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筹调剂至劳动者遭遇劳动风险时给予必要的帮助,社会保险对劳动者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只要劳动者符合享受社会保险的条件,即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或者已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即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内容,所以在讨论社会保险的历史时就不能把社会保险从社社会保障中抽离出来。

追溯其历史,在历史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是德国在俾斯麦时期首创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在1935年美国建立全面社会保障制度,并将社会保障制度化,这对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俾斯麦型社会保障即称联邦德国模式,也可以称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模式,根据特殊原则建立。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一方面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对工人运动血腥镇压;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工人阶级斗争进行了一些让步。他在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人赔偿法》,1889年实行了《伤残和养老保险法》。这三个法律是现代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其特点是雇员、雇主和政府共同担负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三者互助共济,强调了受保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要享有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就必须尽缴纳社会保险或进行劳动的义务,更好的处理了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机构进行管理。

而美国自1935年建立的全面社会保障制度,并进行制度化改革,使得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全球化起到了助推作用。在西欧,纷纷出现福利国家,特别是英国率先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此后在20世纪7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纷纷出现于各工业国家。

“早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改革,淘汰了落后的手工记账方式,在部分地区探索试行电子化的社会保险卡。但是功能单一,地区不通用,不具备刷卡结算,1999年12月,全国开始建设社会保障卡,在上海发放了全国首张社保卡,经历十年稳步推进,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2009年中央首次提出“早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直至2017年,具有“闪付功能”的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全面提升了应用安全等级,将线上线下持卡身份认证服务,与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应用融合,大大方便了民众,促进了多维度的应用。截止2019年2月,全国持卡人数已有12亿人。

新技术催生新业态,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季科技行业最大的风口。5G技术让未来拥有更多可能,电子社保卡正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种全新的电子证照的电子管理工具。

以往人们口中常常赞赏“有卡人士”,身份证、社保卡、交通一卡通、银行卡驾驶证等这些证件曾是人们出行必备卡证。现如今,电子身份证、电子钱包、电子社保卡应运而生,人们只需携带一步智能手机,即可走遍天下都不怕。

新业态需要新管理。人社部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电子社保卡成为普惠民生的重要创新举措。电子社保卡与移动智慧应用高度融合,2018年4月22日第一张全国统一的电子社保卡在青岛落地发放,标志着社保卡线上线下全面贯通。电子社保卡作为社保卡线上应用的有效电子凭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现了全国通用,具有身份凭证、信心记录、自助查询、医结算、线上缴费及领取、金融支付等功能。

电子社保卡,开启了智慧民生应用的新篇章

截止2019年6月全国364个地市已上线电子社保卡。随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应用电子社保卡,越来越多的百姓体验到了智慧应用的便利。人们利用微信10秒轻松领卡,通过微信可以完成门诊挂号、缴费、医保消费查询等,无需排队跑腿,动动指尖即可享受智慧医疗的便捷服务,省时省心。

同时,深圳是全国首个开通微信签发少儿电子社保卡的城市,其父母监护人只需在微信上签发孩子的少儿社保卡,就可以在微信上通过医保给孩子缴纳挂号、就诊费用。而在江苏省常熟市,全市所有的药店都可以用微信刷医保买药,在药店享受扫码购药的便利。

电子社保卡依然不断在拓宽服务应用场景,在微信和支付宝应用上,陆续推出了家庭医生签约、社保缴费、查询等业务,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无卡化是未来趋势,这种多样性的移动智慧应用,将开启电子社保卡的智能感知学习、跟踪趋势和行为模式,可以预见未来将是整合了面容识别、指纹、语音等身份识别认证,个人征信信息,线上金融扫码服务,随时随地主动为人们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使得民众获得更为广泛、细致、贴心信息服务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