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终于为他宠爱的美人褒姒献上了一份贵重大礼----废去现在的王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对幽王来说,如此手笔,想必幽王自己都感动的呼天抢地了。 幽王这边是十分开心,一边自己感动自己,一边等着褒姒的表扬和赞叹。而那边太子宜臼却开心不起来,心里埋怨这老爹够偏心的,于是一下跑到外公申候家,申候也不开心了,这时还听说幽王还要来攻打他们,更不开心了。可是,仅靠申国一国又打不赢周天子,于是,申国不得不去找帮手,方国各诸侯是没指望的了,现在没有谁愿意和周天子撕破脸,那只能找周边的敌人----犬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申候没想那么多。于是乎,在幽王还在慢悠悠的准备军队的时候,申候联合东方缯国和西方犬戎合力攻击幽王,镐京被攻破,陷入犬戎之手。这期间,周幽王数次点火,烽火狼烟四起,诸侯们经过前几次的戏弄,早就习以为常地当起了“吃瓜群众”看起了热闹。等到镐京被破的消息传来,各路诸侯才发兵救援,只是这时,周幽王和他心爱的褒姒和其子伯服都已经被砍死在骊山了。而犬戎游牧民族十分擅长运动战,打了就抢,抢了就跑,等到各路诸侯到了,犬戎也跑没影了,留下一个大烂摊子给各路诸侯收拾。诸侯可能觉得颜面上挂不住,城被破了,共主被杀,财宝被洗劫一空,人还没打到,追也追不上,只好做点事情稳定一下局面再做打算。于是诸侯们找来了太子姬宜臼共同扶持其在西申国登基,史称周平王。然而面对这失而复得的王位,周平王却似乎开心不起来。 “总有人想害朕”大概是周平王当时的真实想法,几乎就在周平王登基的同时,虢石父的儿子虢公翰却另起炉灶,纠集了大大小小十数家诸侯,在惠邑(约在镐京附近某处)将姬宜臼的叔叔姬余臣拥立为王,史称周携王。而且惠邑方面自我感觉相当好,风风光光地改元建年,还设立百官,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同时发布文书,诏告天下,派头十足,俨然一副王室正宗。这可恶心到周平王了,就仿好像现在有人在你面前说“就喜欢你看我不顺眼,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确实,周平王此时根本无暇顾及惠邑政权的非法成立,他现在关切的是如何防范犬戎卷土重来,所以,他现在面临着一个选择:重回镐京就紧邻犬戎还是迁都洛邑远离犬戎? 洛邑,又名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镐京又名宗周),周王室的直辖属地,它是仅次于镐京的大型城市。洛邑,自周武王计划在伊、洛二水流域修建,周成王建成。至周昭王、周穆王时代,洛邑渐渐成为了王朝的陪都。迁都洛邑确实是理想之选,然而,任何事都需要权衡利弊。特别是,这还涉及到的是一群人的事。 这是一个经典的朝堂争论。周平王问群臣迁都意见,于是有人说到:“镐京损毁严重,修的话人力物力财力都难以支持,不修的话又难以抵御戎人;洛邑乃周成王特意营建,其城市与宫殿的建制规模均与镐京无异,迁都洛邑实在是明智之举。”周平王其实也有迁都洛邑的想法,他性格中不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只想尊礼安民,安稳度日。这时周公出来反对道:“不好!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呢,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议,坚决要把都城迁到洛邑。 然而迁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相当于现在从陕西西安迁都到河南洛阳。要带家当,要带人,要选择路线,要安抚镐京洛邑人民群众。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安全,不能半路被打劫了。寻寻觅觅半天,没人愿意干这苦差事,终于老秦人秦襄公自告奋勇表示愿意为周平王保驾护航。周平王那个感动啊,当即表示如果这次护送成功,就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还正式赐予秦国诸侯国的身份。在秦襄公的护送下,周平王顺利迁都洛邑。秦国也如愿获得了岐山以西的土地。 至于迁都的得失,事实证明当年周公说的相当对,后来的秦国,依靠函谷关天堑数次拒敌门外,巴蜀之地沃野千里为秦国提供丰富的军备物资,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当然这是后话了。 总之,周平王如愿如愿以偿的迁都到洛邑了,而他迁过去后,手头上的几件大事就必须要他马上腾出手来紧急处理。这个我们下回接着来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