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 体

 潍坊北海道 2019-08-08

作者|王子俊

       很多年后。 一对父子站在红卫兵的墓前。儿子问他爸爸:“他们是烈士吗?” 爸爸说:“不是。” 然后又问:“他们是敌人吗?”爸爸答:“也不是。”既不是烈士,也不是敌人,那他们是什么?爸爸说:“他们是历史。”

       文革时代。叶文洁的家庭被红卫兵摧毁了,父亲被红卫兵活活打死。这一群曾经有着热血的年轻人,在那种政治气候下,疯狂、狠毒、邪恶得登峰造极,把人类曾经做过的最坏的事儿都做了。文革结束后,叶文洁找到了迫害父亲的四个红卫兵小将。但是,这些魔鬼,他们拒绝忏悔,魔鬼从不忏悔。因为魔鬼的心中,已没有良知。叶文洁是一个物理学家,参加了当时绝密的“红岸工程”,工程的主旨是在“开发宇宙”时,确保红色政权走在世界的前列,特别是要赶在资本主义国家前头,探寻到外星人的踪迹。带着对人类的深深绝望,叶文洁利用所在的“红岸”军事基地的大功率天线,通过太阳这一恒星级别的放大器,向宇宙发射了一束电波,呼唤上帝来拯救人性。

       促使叶文洁下定决心与人类决裂的,是一位叫伊文斯的志愿者。他是个外国人,为了给中国西北地区濒临灭绝的褐燕造一片树林,他搭草棚住下,没日没夜地植树。但是,树林快长成的时候,被村民们无情地砍伐了。伊文斯继承了父亲的亿万家产,可以短期内拯救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但是,他深知,金钱的力量再大,也无法拯救人性固有的贪婪愚昧,只能更加助长人性的黑暗。

       收到电波的,是距离地球四光年的三体星系。与太阳系不同的是,三体星系有三颗太阳,气候瞬息万变,文明犹如风中之烛,瞬间明灭。这里的人们生活极端恶劣,要躲过最恶劣的气候,他们就要“脱水”,变成纸片一样的人,被封存起来。气候适宜了,再泡到水里恢复人形。经过了无数次毁灭和重生,三体人的科技水平已经能够把一个三维的质子做二维展开,飞船的速度,也达到了光速的15%。他们的元首,就是地球上加入“ETO 三体组织”的人们所崇拜的伟大的神,被称做主”。“主”收到电波时欣喜若狂,地球优越的生存环境正是三体人期待已久的。科技高度发达的三体世界,仿佛一群饿狼,听到了远方一只小羊的咩咩声。

       申玉菲是“ETO 三体组织”成员,她正在佛像前烧香,轻声念出一句祈求:“佛祖保佑我主脱离苦海。”“佛祖保佑我主脱离苦海。”研究三体问题的专家魏成十分不解,便问寺院里的长老:如果有人祈求佛祖保佑另一个主,这是怎么回事呢?”长老回答:“只有一种可能。她的那个主,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佛祖不存在吗?”长老缓缓地摆摆手说:佛祖的存在是你不能够理解的存在;而她说的主,是以你能够理解的方式存在着的……

       以上情节,《三体》是这部小说的冰山一角。《三体》的副标题是:地球往事三部曲。包括《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寒假前,孩子带回来第一部《三体》,是借同学的书,这书是同学她爸爸送的生日礼物。菲页上有这位爸爸的题跋。写得很深刻。于是迫不及待地读了。又去喜马拉雅电台听了第二部《黑暗森林》,从网上读了《死神永生》。在泰华附近论斤卖的书摊买了实体书,精彩处回味了一遍。读这几部书的感觉就像吃雪,或者啃冰,感觉是异常的恐怖,好像胸腹中被填满了一整块一大块难以消融的寒冰,冷到锥心彻骨。

       “昨天,像一条蛇,从我心头爬过,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顾城的诗写了经过那个年代变得伤痕累累的心。这部书的第一部,抹去了人性的温暖;第二部,展现了文明的黑暗;第三部,描写了宇宙的死亡。曾经坚定追求胜利的将领却是一位逃亡主义者,曾经朝夕相处的妻子却是自己的“破壁人”,曾经的战友却成了优质的蛋白质成了维持战舰续航的食物,曾经送给她一颗星星又送给她一个宇宙的生死难舍的恋人却与她的闺蜜“度过了快乐的一生”……

       幸好,这只是一本小说。

       春节后,一位在青岛工作的朋友来潍坊,朋友的孩子是军人,吃饭的时候谈起《三体》这本书,他竟然早就读过了。具体的读后感没有细谈,只说了两个字:“震撼”。在座的另一位朋友的女儿,还在读大学,竟然也早就读过了。问她的读后感,竟然说,很好啊,很美,只是有点恐怖哦。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真的很强大啊。

       “你是幸运的,有的人至死也没有往尘世之外看一眼。”专门出卖星星公司的业务员,在程心望向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时,羡慕地说。读罢《三体》三部曲,真有看到尘世之外的感觉。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 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这一发现印证了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100年前(1915年)的预言。2015年8月底荣获雨果奖(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的科幻小说《三体》中,罗辑靠引力波天线与三体世界建立了恐怖平衡,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人类。

       这本书对现实世界也许一点帮助也没有;也许,在别具慧眼的人看来,它带给人的启发又是无限的。科学、宗教、心理、哲学等等,不管你研究什么艰深的学问,它似乎都能给你启发。这正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价值所在。

       ——本文刊载于2016年《北海道》春季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