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评分最高的国产剧名不虚传,但制作精美不是我想说的重点

 野田高梧 2019-08-08

《长安十二时辰》,说的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昌盛城市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

诗文里描述过,「斜阳怪得长安动,陌上分飞万马蹄」,它拍出来了。

诗文里还写过,「倾国妖姬云鬓重,薄徒公子雪衫轻」,它也拍出来了。

上一部把长安和大唐拍成这种质感的国产剧,可能还要算是《贞观之治》。

豆瓣8.7分,马伯庸原著,雷佳音挑大梁,每一条都足够过硬。主创们的信心也很足,开篇就直接用了一个长达两分多钟的长镜头,为我们徐徐拉开长安城这篇画卷。关于剧集制作的精良,已经有很多人夸过了,今天我们来说点别的。

这个发生在24小时内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美剧《24小时》,在上元灯节前夕,长安取消了惯常的宵禁制度,届时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一并出游。《大明宫词》里的小太平,也就是在这个节日里偷溜出宫,遇见薛绍的。

而这个庆典,就成了可疑人员混入都城的节点,他们想要在上元灯节这个喧哗不绝的夜晚,焚毁长安,建立新世界。

对于城市布局紧凑的长安来说,一次火灾所能造成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日本僧人圆仁就曾经记载过公元 843 年 6 月 27 日夜里东市的一次失火,它烧毁了「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那还是在夏日。众人举灯夜游上元灯节的火灾会烧掉多少行多少家,可想而知。

一天时间,死囚张小敬(雷佳音饰)要与少年有成的靖安司司丞李必携手,抓到始作俑者,拯救长安城。

这样的设定,直接给《长安十二时辰》带来了两个维度上的格局。

第一个维度是时间上的,上元灯节和取消宵禁的设定,让叙事具有了了一种反推式的悬疑感,结局已经注定,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那是没有灾难性大事发生的一年,马伯庸在创作的时候,也专门挑选了这样的一年。

但事实上,这也是大唐节点性的一年,这一年,安禄山从裴宽手中接过范阳节度使职位。

大唐的命运,早在这平静的一年就悄悄注定。

历史的魅力之处正就在于,被记载下来的那些,都是「能被我们看到的」,这是历史的幸存者效应,越是平静之下,越有为了平静而付出的代价。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的这24个小时里,拍的是张小敬捉狼卫的故事,也是历史的代价。

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也渐渐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为此付出代价,像是同样因为查案而惨死的崔六郎;又或者是突然在当晚被批准请辞的靖安司何监;又或者是赌上了自己全部仕途的李必。

在这种从结局反推侦破过程的设定中,《长安十二时辰》所要在这25集故事中所展示的,其实远远不止24个小时内的故事,它必然要铺开涉事人物的种种前景,长安城内盘根错节的势力交缠和人物前史。

这也就意味着剧集的情节量会非常庞大,并且会在以时辰为节点的线性时间进程里,不断闪回去补全背景信息,构成的是一种网状的叙事结构,这也是很多人会说《长安十二时辰》有种美剧感的原因。

但这可能刚好带来了剧集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侦破狼卫案件,让长安从火患中全身而退,在叙事和悬疑上会逐步收缩,最汇聚到一个奇点;但对大背景这种网状的、拼图式的补全,又是一种平摊的、全局式的叙述。

整个观看过程中,你都能感受到这两种叙事策略和叙事气质的角力,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主要人物,如张小敬,如李必,在一开始是没能立住的,直到剧情进展到中段,前史一点点揭露,人物才渐渐开始被拼凑出来。

《长安十二时辰》在拍大唐时代上是成功的,而且可以说国产剧里做到这个级别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但是从故事层面上而言,人物的外强中干,几乎是致命伤。

剧集另一个维度上的格局,则来自于它在城市的物理空间上,对整个长安城风貌规划的展现。

剧情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标志着长安城各处防御措施的舆图丢失,当时的长安城格局大概是这样的——

张小敬最先去的查案地点,是祆教徒聚集的怀远坊,后来还去过了妓女集中,堪称第一红灯区的平康坊。

城市中地点的名字,其实直接就是当时的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比如剧中一直在强调,怀远坊是个轻易动不得的地方,一方面因为它的祆祠和安禄山大有关系,禁止兵戎入内;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里是祆教徒的聚集地,有种宗教保护的意味。

而怀远坊的名字,则直接取自「怀柔远夷」,对于大量接纳各方文化的唐朝而言,这个名字就是最好的政治表达。

包括长安这个都城的名字,在隋朝时叫大兴,而长安是长治久安的意思,和大兴显然就是两种政治背景的产物。

就像李必强调自己并不是李唐之李,而是隋朝之李,显然也是在强调他所秉承的不同的理念。

名字背后,城市格局背后,彰显的是场所、人物、帝国的本质和意义。

而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则是《长安十二时辰》在这个限定时间内必须要完成的「不可能任务」之后,所真正提出的问题。

我们总在讨论着大唐盛世的长安,但盛世长安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里必须要夸一下剧集处处埋下的伏笔和步步为营的暗示,比如说关于火患这个危机,导演其实在第一个镜头里就给出了暗示,当镜头从歌姬的阁楼上往下摇,进入到街景之中时,我们先是看到了路旁一个做着火术杂耍的艺人,然后路的那头,灯笼歪斜,着了火,伙计急匆匆搬来水盆灭火,扑哧一声,只留下烧得半残的灯笼。

你看,连结局都告诉你了,在这场必然会被解决的火患之后,真正的长安,其实早就已经像这个灯笼一样,内里已经是焦黑的残骸。

而对于理想的长安究竟该是什么样,剧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对于入侵长安的狼卫而言,大火过后重建的长安,才是梦中的乐土。

在李必看来,如今的长安表面繁华,但暗疾错生,他要辅佐太子治疗长安,在他心里,长安应该是统治稳固、熙攘繁盛、光耀万年的伟大城市,顾大必有牺牲,这是他身为一个政客的格局和体系,也是残忍。

对于张小敬而言,他见过的都是金戈铁马和这城市里最底层的样子,但长安之美于他与权力无关,甚至与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也无关。

当他领着细犬,和崔器坐在闹市聊天的时候,他问崔器,为什么留在长安?这话其实也是问他自己的。

崔器说,真让他觉得活得有意思的,是长安的这些平民百姓。

这其实也是张小敬心中理想的长安,就像他在书里说过的那段话——

我在长安当了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

倘若让突厥人得逞,最先失去性命的,就是这样的人。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人过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会尽己所能。

我想要保护的,是这样的长安——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这是张小敬,作为一个看清了生活所有真相的人,所依然热爱的最日常的生活。

《长安十二时辰》最终提出的,是不同阶层的人,如何保护自己心中理想的城市的问题。这个理想以长安城为寄托,以政治、权谋、苍生社稷为载体,你也可以把整部剧集,都看做他们寻找这个答案的过程。

理想的城市当然不可能有,正如理想的朝代一般不可得一样,但理想必须有,我们需要它,正如我们的世界永远需要英雄主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