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娃在德国看心理医生,结果发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昵称44943940 2019-08-08

上篇文章《带娃在德国看心理医生,结果发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写到了我和老公第一次带悠悠去做心理咨询,结果闹了笑话,咨询师说第一次来不需要带孩子,当面谈论孩子的问题不太合适。

所以第二次我和老公就单独去了。A女士见到我们,问了第一个问题:“上次聊完之后,你们回去有没有思考谈话的内容。”

“呃,没怎么想…”,因为两次咨询之间只间隔了四天,我回家之后确实没有想太多,“上次聊的挺愉快的,所以我对这一次的咨询很期待,很想知道我们这次会聊什么。”

悠悠爸被问同样的问题也是支支吾吾,最后不好意思地承认和我一样。

为了挽救尴尬的场面,我补充说:“但是我有和悠悠聊,我告诉她我们去做咨询并不是因为她有什么问题,而是爸爸妈妈想成为更好的父母,我们想更好地了解她,理解她的行为,我们想改进我们自己,所以才找咨询师帮忙。”

“你做得很对!这样的对话很有必要。那悠悠听了后有什么反应呢?”

“她没什么反应,她就点点头。这几天跟平时一样,看起来没有受到影响。”

“那好吧,那我们今天进入正题吧。” 我以为A女士会开始和我们谈论悠悠的问题,没想到她说:“我们来从孕期开始聊起。从头开始了解你们。”

听到这句我简直惊掉了下巴!心里100个反问:不是聊孩子啊?

“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孕的?是计划怀孕,还是意外?” A女士问。

“算是计划怀孕吧,我们当时觉得我们自己心理上准备好了,想要孩子了,于是就想顺其自然地等孩子来,别给自己心理压力。本来以为要等一年呢,可是没想到很快就怀上了,出乎意料的顺利。”  

“那孕期呢?孕期时你是什么状态?顺利吗?” 

“我整个孕期几乎都是一个人,我当时在爱尔兰工作,我老公在荷兰读博士。一直到悠悠出生的前两个月我们才搬到德国来。”

“哦这样啊,” A女士对我们的经历很好奇,尤其是我孕期一个人度过这种情况不多见,所以她又问了很多我和老公工作读书的情况,感觉像HR在聊简历;)

“那你当时在干什么?” A女士问悠悠爸。

“一开始我还是经常去看她的,每个月都去,但是后来去非洲做了三个月调研,在悠悠出生前一个月才回到德国。”

“那你孕期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A女士问我。

“还好,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运气挺好。”

“生产的时候,也顺利吗?你有陪产吗?”  A女士的提问,仿佛一直在试图寻找我们人生中的困难。

“有陪产,生产过程也很顺利,去了医院很快就生出来了。我觉得从孕期到生产都很顺利。” 我确信地告诉A女士。

“好,那我们接着聊悠悠出生后的事。你有母乳喂养吗?何时断奶的?详细说一说喂养的情况吧。”

“有母乳,一直喂到她14个月大。悠悠的问题就是吃得很少,从一出生就吃得少,母乳也喝得不多,她的体重一直偏轻,一岁之前因为体重轻吃得少的问题,我们在儿医的建议下做了全套B超检查,也去见了营养师。

可是体检结果都显示器官没有问题,我的辅食搭配也没有问题。儿医一看我也这么瘦,觉得悠悠瘦是基因遗传,后来每次体检也就不再纠结她体重偏低的问题了。” 我说道。

A女士边听我的叙述边记笔记,她问我:“那你相信儿医说的话吗?你小时候也很瘦吗?”

“我不太相信儿医的话,虽然我小时候也很瘦,哈哈哈。”  说完我自己就笑了,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与老公的养育分歧所在——悠悠的瘦到底是基因造成的,还是吃得少的缘故?

“那你觉得你什么时候才会相信?” A女士问我。

“我估计要到悠悠18岁,我看到她健康长大长高我才能放心吧!” 哈哈哈,这一点上虽然觉得自己很不理性,但还是和咨询师承认了我的真实想法。我的这一想法经常被悠悠爸诟病。

“那你还得等好长时间”,A女士也笑了,“所以你们把该做的检查都做了,儿医说没有问题,是吗?”

“是的。”

确认了这一点后,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聊悠悠的“害怕”了——我在上篇文章里写到被A女士打断的话题。

“她总是说她怕。”

“怕什么呢?”

“怕怪兽,怕鳄鱼,怕蜘蛛,她晚上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因为怕黑,怕厕所里面有怪物,要我开灯陪她进去才行。” 我回答。

“四五岁的孩子想象力很丰富,那些平时看过的书中的角色、电视里的画面、别人讲过的故事都会在他们脑海里变成活的,所以她会想象黑暗的地方有怪物。

你可以和她一起抓怪兽,如果她说厕所有怪兽,你就和她一起进去,当着她的面把怪兽抓出来,然后扔到窗外去,这样她就会感觉到安全了。” A女士边解释,边做抓怪兽和扔怪兽的动作,让我觉得好生动。

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表演”很假,孩子会信吗?但其实所谓的怪兽本来就是孩子想象出来的,TA既然相信有怪兽,自然也会相信我们的怪兽抓捕行动。

趁这个机会我问了A女士一个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那可以告诉孩子根本没有怪兽吗?

“你可以说今天这里没有怪兽,因为你们刚刚把怪兽赶走了,门窗都是关着的,不会有怪兽了,家里很安全。说今天这里没有怪兽,但不要跟孩子说怪兽不存在,不要去否定TA的感觉。” 

听了A女士的话,我庆幸我以前本能的做法是对的。

我又接着描述悠悠的情况:“她也不敢一个人睡觉,到现在还和我们一起睡。就算是在自己的床上入睡,半夜也会跑到我们床上来。”

“那你们对此是什么感受?你们想和悠悠睡一起吗?” A女士问。

这个问题悠悠爸抢答:“我觉得最好不和我们一起睡,她们俩睡觉时总是往我这边挤,把我都要挤到床底下去了。悠悠睡觉的时候满床动,我睡得好好的,动不动突然被她蹬一脚,或者被她的手打脸,经常被她吓醒。”

说起悠悠的睡姿,我也有吐不完的槽:“是的,悠悠睡觉时特别粘人,她要有肌肤接触才行,所以她睡觉时腿一定要放在我的腿上,头一定要挨着我的头。”

“那你喜欢这样吗?” A女士问我。

“我没有老公那样的睡眠困难问题,我属于怎么吵都吵不醒的那种,中间被打断也没关系,可以马上再次睡着,所以我不介意悠悠粘着我。”

那能不能说其实你是喜欢悠悠粘着你的呢?可以说你很享受她挨着你睡?

被A女士这么一问,我不得不承认我其实是喜欢悠悠粘着我的,因为我也属于睡觉时特别粘人的那种。。。

以前每次老公吐槽悠悠睡在我们床上,我都跟着他一起吐槽,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次被A女士连环发问问得发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种被心理咨询师看穿的感觉。

而悠悠爸虽然不喜欢三个人睡一起,但是他看网上说满足孩子想和父母睡一起的要求,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所以他也从来没有坚定地拒绝过悠悠,都只是在我面前吐槽而已…

“就是这样了,悠悠之所以跑到你们床上睡,正是因为她能感受到父母其实是愿意接纳她一起睡的。虽然你们嘴上说不要她一起睡,但是孩子很聪明,她能够从你们的行动中感受出你们的真实想法。”

我们无奈地点点头,这事真的只能怪我们自己了...

“如果你们真的想和孩子分床睡,那你们就要有坚定的态度和行动,每次孩子晚上跑过来时,都把TA送回去,坚持几次下来,孩子也就不跑过来了,因为TA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话是认真的,说到做到的,那么TA也能养成自己睡的习惯。”

看到A女士对于我们不管聊什么话题她都很感兴趣的样子,我打开了话匣子:“其实说到悠悠的害怕,她有时候又表现得很勇敢,让我感觉很矛盾。

她三岁回中国时意外摔伤了脸,是那种严重到要缝针的程度。摔倒的时候她趴在地上大哭,我把她扶起来一看,脸上一个大口子,顿时也吓得哭了起来。她看到我哭,她就不哭了,变得很安静。坐车去医院的路上,我担心得忍不住流眼泪,她却全程都很冷静,表现得异常懂事。”

“她不想让妈妈担心,所以看到你哭她就不哭了。” A女士点评道。

“后来到了医院,男医生见到悠悠,说要缝针,叫我和我妈妈打电话叫两个男人来,要两个大男人按住孩子不动,他才能为孩子缝针,否则孩子乱动缝坏了脸他不负责。

我当时告诉医生我的孩子很乖很懂事,只要我告诉她不能动,她就不会动,不需要两个男人来按住她。可是那个男医生不相信我,拒绝为悠悠缝针。

我和妈妈觉得那个男医生的要求太夸张,决定换一家医院试试。在另一家医院我们遇到一个温柔的女医生为悠悠缝针,而悠悠真的一点都没有动,全程非常配合地完成了缝针。虽然她一直在哭,喊着‘妈妈我好疼’,她很怕,但是3岁的她竟然做到了一动不动地躺着,直到医生完成缝合。对此我真的感到很震惊!” 

描述完后我期待着A女士的点评,因为我一直不确定如何解释悠悠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理智”。

这说明悠悠对你有完全的信任,对你说的话她有百分百的信任,所以当你跟她说不能动时,她就不动。如果父母经常骗孩子,打针前告诉孩子不疼不疼,结果孩子疼得要死,孩子就会有被骗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说的话打折扣,不再完全信任。

听了A女士的解释,我终于知道了悠悠所表现出来的理智和懂事的由来。

的确,从小到大我都是以平等的姿态和她沟通。即使在她很小的时候,我也都会跟她解释我们手头上在做的事(如换尿布、做饭等小事),为什么要做,不管她听不听得懂,我都把她当成一个听得懂的人来对待。有问必答,从来不会骗她糊弄他。

她想做的事都尽量让她尝试,不被允许做的事也会充分解释清楚原因,而不仅仅是一个武断的“不行”。

慢慢的我就发现,悠悠变得非常懂事和理智,平时和她沟通起来很轻松,讲道理都能讲通。

当然,她说得有道理的时候,我们也会被她说服。我们谈判协商的地位是平等的。我想,因为她知道我对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并且是认真的,所以她才会那么信任我的话吧。

50分钟的咨询在我的畅聊中很快结束了。我感觉我们不管聊什么,A女士表现得都很感兴趣,咨询中并没有明确的话题限制。

我想这是因为孩子的某个行为是没有办法单独来看待和治疗的,必须先了解她这个人的全部,她过去的经历,才能慢慢找出某个行为背后的原因。

对于咨询师想从孕期开始了解我们的情况这一点,我感到十分震惊,这也印证了我一直所说的孩子的问题都应该从父母身上找源头”的观点。

孩子的问题从来不只是孩子的,更是父母的。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不要急着责备孩子或要求孩子改变,而应该先反思自己,从改变自己做起。

结束时我们问A女士:“下次可以带悠悠来了吗?”

她说:“下次还是你们单独来。”

“那什么时候应该带悠悠来呢?”

“现在不好说,我会根据每次咨询后的情况再做决定。”

好吧,看来更需治愈的可能是我们自己吧。不过我挺喜欢的,这也是我个人成长的一个好机会。

讲真,悠悠平时还有很多行为模式我都不确定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该如何应对(比如怕被别人嘲笑,怕朋友生气而妥协)。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会一一向A女士请教,帮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及背后的心理动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