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

 nwen283馆 2019-08-08

很多人认为,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是一名优秀的倾听者。一,别人发言时不要插话;二,用面部表情、语气词等表示你在听;三,尽可能地复述。但领导力发展咨询公司“曾格福克曼”公司CEO杰克·曾格说,这些技巧只是谈话时基本的礼节。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几点,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倾听者。公众号“商业评论”分享了这篇文章。

第一, 主动排除干扰,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集中注意力,并与对方进行适当的目光接触。

第二,理解对方说话的本质含义。通过捕捉对方的想法,提出质疑,并重述议题以确认自己理解无误。

第三,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号,比如面部表情、出汗、呼吸频率、手势、姿势以及其他微妙的肢体语言,用眼睛和耳朵同时倾听。

第四,逐步了解话题背后诉说者的情感和感受,在对话中塑造对方的自尊感,让对方感受到支持和鼓励,不带有消极被动情绪或批判情绪。

第五,提出问题,帮助他人理清自己观点背后的假设,用新的视角看待事情。过程中,倾听者可能会针对主题输出一些有用的想法和观点,但优秀的倾听者永远不会劫持话语权让自己或自己的问题成为讨论的主题。

第六,平庸的倾听者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他们倾听是为了识别对方推理或逻辑上的错误,当下的沉默也只是为了下一次的反击。这些行为可能让他成为一位优秀的辩手,但绝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优秀的倾听者可能会挑战对方,但传递给对方的是帮助,而非企图在争论中获胜。

 “名词”现象背后的趋势是什么?

最近几年,从消费升级降级、新零售,到社交电商、私域流量,每一轮风口都产生了一批名词概念。这些名词曾一度成为创业和投资的风向标,但很快又会被新名词新概念的热度所掩盖。那么这些名词现象的背后,有没有真正的趋势呢?

8月2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合伙人苏凯在一场行业峰会上,以投资人的视角分享了他对中国消费市场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名词”现象背后三大本质趋势。公众号“浪潮新消费”对他的发言作了整理。

苏凯认为,名词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市场的创新力,但创新不应该被当做成功的经验被放大推广。“因为创新是小概率的成功事件,它只是我们基于对未来判断的一种主观尝试。在尝试还没有出结果的时候,就把它当做成功经验去过度推广,是很可怕的。有时候理论太多,反而会造成误导。”

在苏凯看来,“名词”现象背后,有三个本质趋势。

第一个是“潮”,年轻一代在用潮的元素和精神重新定义很多品类。不管经营什么品类,只要你想争取年轻客人,就必须要思考如何用潮的精神和元素来重新塑造我的品牌、产品和体验,让年轻人觉得这就是他的菜,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个是“IP”, IP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属性:时间门槛。文物为什么是文物?不是做功精良,不是颜值高,也不是用处大,就是因为时间门槛。稀缺性来自时间就会变得非常有价值,一个IP也需要沉淀十年二十年,一天时间造不出“米老鼠”。这就是IP资源的开发,对于品牌,对于零售商,对于商业地产都有很大的推动和赋能作用,所以它会成为一种新能力。

第三个是“数字化”,通过经验、数据和科技的共同累积,让你成为数字化的公司。原来我们叫信息化,为什么变成数字化呢?很简单,信息化是对内的,数字化是对外,是服务供应商的。

融资时应避开的3个误区 

创业早期是初创公司最脆弱的时期,除了业务、团队、技术之外,在融资方面也有很多坑。公众号“阿尔法公社”的一篇文章,总结了创业者在融资时应该避开的3个误区,并给出了应对的建议,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一,在天使轮不要出让过多股权。根据经验,天使轮稀释10%以内比较合适。股权的过度稀释会导致创始团队对公司控制权的旁落,文章建议创业者要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多融几轮没问题,但每一轮不要稀释太多的股份。

第二,融资时要关注资金以外的价值。好的融资,钱是“含金量”最低的一部分,更大的价值在于投资机构带来的资源。这个资源一方面是他们的品牌价值,获得头部机构的投资,相当于得到了一种认可与背书,在公司进行下一轮融资时,成功的机会更大。另一方面是机构投后服务的价值,这包括商业和产业资源的对接,以及资深投资人在经验方面的指导。

比如,创业公司在初期很难找到大客户,有产业背景的投资机构如果能帮助公司对接大客户,能让他们更快的步入正轨。另外,很多初次创业的创始人可能在商务拓展,或团队管理方面经验不足。资深投资人近距离观察或参与过很多创业公司从0到1的过程,对于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比较有经验,创始人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如果能坦诚地与投资人深入交流,很可能就跨得过这些坎。

第三,不要过分追求高估值。估值过高会让下一轮的投资机构放弃投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公司创始团队在获得了合理估值的融资后,一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过度“烧钱”,一边把精力专注在业务上,尽力提高造血能力。

追求性价比是商业文明的倒退吗?

我们都知道,拼多多是一家非常强调性价比的电商平台;而天猫、京东则强调的是品牌与品质。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姜汝祥发表文章说,京东和拼多多代表了中国企业未来的走向:是沿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开创的品牌化道路迈进?还是回到80年代仿造倾销的“温州模式”。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转载了这篇文章。

首先,你要知道,所谓“温州模式”,指的是以家庭工业为主力,从事生产技术含量、成本较低的小商品。而上世纪90年代,张瑞敏、柳传志、李东生等企业家花了很多时间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推动中国商业的品牌化消费,逼“温州模式”退出主流商业舞台。

姜汝祥认为,拼多多的成功,由于两个原因。第一,拼多多抓住了中国近几年乡镇人口进入到互联网的红利,如同当年的小灵通,抓住了大量有BP机而用不起手机的人口红利,“为消费者提供公平且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第二,拼多多通过“对传统供应链进行极致压缩”,通俗的说,就是拼多多复活了传统的“温州模式”,通过低成本的模仿与复制,将消费者再次引入“性价比”的产品泥潭,不再讲文化与品牌,只讲功能与价格。

姜汝祥接着说,从国际消费趋势上讲,中国2015年的城镇人均收入大约在6000美元,中等城市收入更是接近一万美元,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加拿大,以及80年代初期的美国。这一时期在消费上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消费升级”,消费者不再追求“便宜”与所谓的“性价比”,而是强调产品质量及其背后的格调,讲究身份与地位。从淘宝进化到天猫与京东,这本来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拼多多却把这个进化方向逆转了,不仅如此,还迎来一大片“跟随”与学习。

假想一下,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出现,那中国商业消费的主流,就会必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走向品牌化,走向少而精的消费升级之路。但互联网的出现,创造了一个网络集市的“淘宝”,将这一进程打断。但马云是很智慧的,他迅速提出了“天猫战略”,走品牌化之路,从而摆脱了淘宝乱象。而京东的价值也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自营、自建物流的品牌化道路。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拼多多选择了历史性倒退,因为当电商正在追求如何“品牌化”的时候,拼多多把乡镇“9块9元模式”搬到互联网上,让“温州模式”再次复活,这实际上宣告了天猫、京东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的“破产”。当然,有人也许会问,乡镇人群的需求不需要被尊重吗?当然需要,但淘宝就够了,并不是非要回到“乡镇集市9块9模式”。

为什么说领导需要及时向下属反馈?

作为职场人,向上级定期汇报工作进度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如果不及时汇报,领导很可能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获得了哪些成绩。然而,曾任职谷歌、苹果等互联网公司的金·斯科特,在她的新书《绝对坦率》中提出:对于领导而言,对下属及时反馈同样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中有两点原因:一是人的天性就会推迟或者说是避免冲突;二是每个人的日常已经足够忙碌。如果领导者不能及时给予员工反馈,就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最终承担后果的还是领导。

那么领导者该怎么做呢?36氪的一篇文章从书中整理了5条建议。

第一,避免过了很长时间后,才给予反馈。斯科特认为,如果你注意到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但没有及时提出。当你再想起它的时候,很多细节可能被忘掉。推迟批评只会让人感到气馁、精疲力竭。直接说出来会更有效率,也会减轻你的负担。

第二,直接说出来,但是你需要精简到只用2-3分钟的时间。这会比之后安排会议节省很多时间,也会避免让你被这件事困扰太久。

第三,在日程表中留出宽裕时间。由于工作繁忙,领导者可能没有时间考虑下属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因此,斯科特建议,你要在日程表中为这些事留出时间。那如何为“突发”事件留出时间呢?最好的办法是立即找那个人谈话。

第四,不要等到一对一会面或者绩效评价时,再对员工进行指导。生活中,如果你与别人产生了矛盾,那么你一定不会等到正式会面时再告诉他们。

第五,如果你对于工作中愤怒或沮丧的事情,保持长时间沉默,那么最终你很有可能会以一种不理智或是伤害与他人关系的方式爆发。因此,你应该立刻把想法说出来。不仅如此,如果你认为下属的工作效率出现问题,必须进行批评与指导,那么就一定要让对方尽早知晓。如果你没有这样做,承担工作的人就会感觉自己的努力好像掉进了黑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