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书风展,我们来了! 8月6日
展览展出 10位当代杰出中青年书家 
第四届“书风展”的主题是“意与古会”。“意与古会”中的“古”是指“古意”,“古意”是书法作品中传统信息的具体化体现,“古意”也是品评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意与古会”不同于“与古为徒”,前者重视遗貌取神的意会古人,后者重视从形式与内容的继承。 




/ 李 双 阳 / 生于1975年,江苏淮安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广州美术学院硕士学位。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七十年代”书家代表人物。李双阳27岁即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可谓少年成名,李双阳对传统帖学一脉有自己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与当下直接学习“二王”书风不同的是,他在“二王”帖学的基础上,将宋、元帖学及日本小野道风等人书作作为自己学习取法的资源库,上下求索、左右吸收,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面貌。李双阳对技法的要求相当熟练,驾御能力超强,这从他的用笔和作品的气息就能感受到。 ——策展人张文博 / 马
德 田 / 生于1972年,山东枣庄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书协会员,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马德田书法工作室导师,山东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山东省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书法展银奖,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艺术家。 马德田是山东枣庄人,最早关注他是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上,那一届他是少数几位获奖作者之一,而和他一起获奖的早已是书法界耳熟能详的人物。马德田的书风极具张力,有股生猛之气,他在沈曾植的碑帖实践之路上、在经典法帖与民间碑刻中反复确认自己的审美,他的视野及其宽泛,加之他画画、刻印,这些综合的修养,反过来也促进了他的书法创作走向更加自由的境地。生于1962年4月,湖北麻城人,现供职于湖北省黄冈市政协。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书法作品曾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展,第26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 童德钊是享誉书坛的名家,他曾被人誉为当代“苏字第一人”,对熟悉他的人而言,这个赞誉一点都不过分。当代学习苏东坡书风的人不在少数,但童德钊和其他人有本质的不同。所谓不同,他是带着对苏东坡的理解,去学习苏氏书法的,他有自己主观的取舍在里面,这些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出来。另一点,他是湖北黄冈人。我们知道苏轼曾被贬黄州,而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写于黄州,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好是书法传承的最好注释。 ——策展人张文博 / 冷
柏 青 / 1970年8月生于湖南祁东,祖籍道县,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画院)专职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书法家、四川省书协副秘书长。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国际书法大展并多次获奖,出版专著有《四川东汉崖墓题记研究》《四川汉代砖文研究》《巴蜀书画传承与创新工程一一冷柏青书法集》《全国七十年代代表书家一一冷柏青书法集》等。冷柏青是七十年代这批书家中个性面貌比较突出的一位。他生在湖南,生活和工作在成都。他早年追随沃兴华学习书法,后来又去北京学习深造,如今人到中年,定居成都。他这种不断的迁徙和游走也使自己的书风既有北方人的厚重,也有湖湘文化的融通和巴蜀文化的灵气,加之自身的才情,整个作品给我们传递出来的是一种丰富多元的精神面貌。近几年他的又沉迷于汉魏民间碑刻拓片的收集整理,时有成果出版,书风亦见沉雄。/ 张 少 华 / 1953年出生于武汉。中国书协会员,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书协常务副主席,武汉市文史馆馆员,武汉市优秀专家。曾举办『江城记颂·张少华书法作品展』等书法展览,出版有《张少华书法作品集》等专著。张少华是本届“书风展”的特邀作者。他的大字书写从视觉和线质营造上,时有惊人的效果,作品既有传统书法的影子又不失当代的感染力,让人看到了书写在当下更多的可能,而这也正是“书风展”所倡导的。大字书写有几个层面的难度,首先要有对大笔的驾御能力,其次要有对传统的积累,最后要有旺盛的体力,除此,很难创作出有份量的作品,而这些要求,正是张少华所具备的。
/ 柴 天 鳞 / 生于1973年,山东单县人。曾任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馆长、现为《书法文献》执行主编。师从曾翔。曾出展:柴天鳞书法展(2015\意大利米兰)寻常——柴天鳞书法展(2015\郑州);柴天鳞书法展(2016\北京蛞艺术空间)如如——柴天鳞书法展(2015\涿州)。出版有:《老柴的诗歌》《如如——柴天鳞书法作品集》。柴天鳞是一位非常全面的书家,他对各种书体都有自己精彩的发挥,他受《石门铭》《郑文公》等北魏舒展、开张一路书风的影响最深,用笔骨力内敛、沉着高古,大字气势磅礴,小字韵味十足。我们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 “松活”和“透彻”,这种“透彻”与熟练有关,与他对传统理解的深入和广度有关。 ——策展人张文博 / 蔡 梦 霞 / 生于广西南宁,江苏泰州人。中国书协女书法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书法博士,导师为王镛教授、薛永年教授。现为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魏晋书法视觉形式研究》(人美社);《闲听秋水—蔡梦霞书法作品集》(中国美院出版社)。蔡梦霞是本届“书风展”唯一的女性书家,也是当年“广西现象”非常重要的一位参与者。其后,从书法本科到研究生到博士后,蔡梦霞亲历了当代书法教育的整个系统。蔡梦霞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她的创作无疑会被当成是对 “广西现象”的一种延续和生发,同时作为当代书法教育的实践者,她的创作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期待。蔡梦霞的作品对形式有超乎寻常的敏感,在经典之外,偏好汉魏六朝碑版书风,用笔大胆,有丈夫气。/ 芦 荻 / 生于1973年,河南新郑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师从欧阳中石、刘守安,获书法硕士学位。为当今国内金石文化研究和金石题跋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获奖等。出版有《吉金乐石》(商务印书馆2014出版)《稽首龙门》(海燕出版社2017)《芝兰香蔼玉堂春》(海燕出版社2018)等。芦荻是七十年代书家中这几年受关注度颇高的一位,之所以说这几年,是因为他在金石题跋、考证方面的努力,引起了更多同行的注意。要知道,一名合格的题跋者需要具备众多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良好的书法修养,还要有对题跋对象的鉴别能力和文辞组织能力,所以能题跋,题的恰倒好处,这是对书家综合能力的考验。放眼全国,芦荻无疑是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同样是书家,芦荻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他通过办展览,宣传普及金石知识,无疑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厚度的青年书家形象。/ 钱 先 广 / 生于1983年,山东聊城人,台湾明道大学(书法组)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泰山学院美术系主任,山东画院山东书法院创作员,故宫博物院书法博士后。钱先广博士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他的创作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过来,创作经验也为教学扩展了思路。他的“碑体行书”在借鉴于右任的基础上,增强了用笔的飞动之势,在清代碑帖互融思想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王 冬 亮 / 生于1982年,江苏常熟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在读博士。2008年,全国第二届草书展获三等奖;出版《二王书法探微》上海书画出版社(合著)。 王冬亮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专业,也是中国美院书法专业近些年来比较优秀的学生之一。他的创作没有时下八零后书家流行的东西,反而表现出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深度和广度。 钱先广和王冬亮是本届“书风展”两位八零后作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有书法高等教育的背景,同时又在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有自己多年的积累和观察。 ——策展人张文博 
童德昭 行书苏轼《无愁可解》条幅 规格 136cm×33.5cm 2017年 
冷柏青 草书峨眉山月横幅 规格 52cm×229cm 2019年 
冷柏青 草书清晨入古寺横幅 规格 46cm×163cm 2019年 
冷柏青 行书道德文章联 规格 67cm×15cm×2 2019年 
张少华 行书斗方 禅 规格 96cmx88cm 2019年 
张少华 行书斗方 痴 规格 97cmx90cm 2019年 
张少华 草书斗方 达 规格 97cmx90cm 2019年 
蔡梦霞 草书李白《赠孟浩然》横幅 规格 34.5cm×96.5cm 2019年 
蔡梦霞 行书李白《口号赠征君鸿》团扇 规格 41cm×28cm 2015年 
蔡梦霞 隶书水落山空联 规格 138cm×22cm×2 2014年 
柴天鳞 楷书般若小品 规格 34.5cm×45.5cm 2019年 
柴天鳞 楷书世传横幅 规格 35.5cm×63.5cm 2019年 
柴天鳞 楷书菩提小品 规格 42.5cm×40.5cm 2019年          第四届“书风展”学术研讨会 张文博:我有个宏愿,希望过三十年,甚至更久,回望我们今天这一段书法史,如果有人留下来,他一定是参加过武汉美术馆“书风展”的作者。童德昭:我写字就是一种爱好,借用小平同志别人问他长征是怎么走出来的回答,他说是跟着走,我写字就是跟着走。跟着古人走,跟着经典走,也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冷柏青: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首先你的创作是要有一个正大的气象,这个正大的气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第二要立足于传统,这是我们的立根之本。作为这一代的书家,同时还我们也要表现我们自己的时代精神。马德田:我在近十年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当代的书法创作首先是要继承好,然后再谈创新,否则的话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柴天鳞: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和其他的艺术媒类比起来,比如文学的、雕塑的、美术的甚至是篆刻的都是远远落后于它们的,我们对时代的关注和表达在作品里面几乎看不到。沈必晟:我们每一届的展览都是10个人,展厅可能未必像国展和其他的省展规模那么大,但是在每一次的书风展当中都能够看到中国书法复兴40年来的种种的面貌,我们呈现出来的一些状态,包括我们这一次意与古会,每一次我们的书风展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包括这次也是这样的。蔡梦霞:书法有那么多面貌,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答案呢?因为人总会追寻唯一的一个答案,什么是唯一?这个唯一我觉得更多的时候是从书法史中去寻找,就是意与古会,那古意每个人的看法又不一样,对于书法史的理解以及每个人的背景又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挺麻烦的事情。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在追寻,对传统更加深入进去,然后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现代再结合起来,就是找到最终或者在未来我们才能看得到,或者我们看不到的正确答案。芦 荻:这次我的参展作品有一个最,是最小的作品,我现在选的纸张都是一些老的纸,像民国或者清末的这一类的纸,我个人认为也比较难得,所以就比较爱惜,就是创作和书写的时候相对比较认真。然后墨最好是研磨去写的。形式上也是尽量去临摹,或者说看明清金石大家很多流传下来的墨迹来吸收他们的特点和长处来增加自己作品里面的耐看性。高小林:我们的展览(“书风展”)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术性;二是持续性;三是前瞻性。蒋圣琥:你在比较流行的书风里面,怎么样把自己的东西留下去?你一定要站在最前沿!王冬亮:未来是不可知的,但是只有在我们自己身上有一个信仰,能够把它做下去才是靠谱的东西。我们要习惯于与未知和平相处。钱先广:怎么样把资源调配起来,然后整合、升华,最后锤炼成自我的艺术图式,我想是摆在每一个艺术从业者案头最紧要的一个话题。郭衍槐:我认为意与古会是多元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审美多元,个人追求可以偏激也可以执着,这是我个人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樊利杰:我们学书法一定要坚持,坚持一生来追寻理想,一个展览想获得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一届不够、两届不够,到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要一直往后走,那么前面所有的积累都会在后面每一个展览中爆发,所以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徐本一:书风展能够做到第四届,不断坚持下去,我想肯定会在当代中国书法展览史上留下很浓重的一笔。樊 枫:我觉得书法是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的,因为什么呢?可以说西方没有可以替代它的东西,它的话语权,包括它的发展方向完全掌控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许伟东:过去我们对于理论和创作的关系有一些不太准确的认识,有人认为书法理论、书法批评只是创作的附庸,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书法批评、书法理论是创作的先导,是站在高处指方向,指引书法家、创作家们前进的,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创作和批评之间理想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而我们今天的研讨会非常好的体现了这种关系、这种境界。历届“书风展”回顾 经典碑帖技法丛书 名家名篇,精准解析 火爆抢购中 点击下图即可拥有 ☟☟☟ 书法报生活馆 经典碑帖技法丛书系列(10册) 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