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看书写速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

 鸿墨轩3dec 2019-08-09
原创 书法魅影 2019-08-08 18:12:52

速度在书写当中并不陌生,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速度对书法的影响究竟有多少,速度的创新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

速度区间的扩大——艺术的自我觉醒

书法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草书(汉代的章草),书法完成了汉字最初的演变史,到了魏晋时期,书法随着行草书的崛起,二王父子的推动,书法不仅五体(篆隶楷行草)兼备,而且书法的艺术细胞从此新生,艺术审美开始觉醒。

对于文字历史演变的规律我们很容易总结出一个词:简易。从最初的复杂象形文字到现在抽象的简化字,汉字总是朝着简易的方向发展。

看看书写速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

而对于艺术的自我觉醒又如何解释呢?

有的人说是魏晋的乱世和权力的崩溃导致了魏晋思想的解放,士大夫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个人情绪身上,书法的艺术性被激发出来了。

但问题是,书法艺术的自我觉醒早在东汉就已经开始了,张芝成为了草书的杰出代表,而且东汉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学,东汉也有书论《草书势》的诞生,因此魏晋只是艺术觉醒的一个特殊时代,一个后人提出“尚韵”的时代。

也许书写速度变化能给我们完美的解释。

文字演变不仅朝着简便的方向发展,而且也朝着书写速度不断加快的方向发展,篆书是书写速度最慢的时期,草书是书写速度最快的时期,速度的提升意味着书写的速度区间被扩大,为艺术的觉醒创造了技术条件。如下图所示:

看看书写速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

就像音乐的音调一样,如果只有两种音调,你很难想象它能成为艺术,音调区间一旦扩大到一定程度,美妙的艺术就会被人类发现。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书法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圣”的是善草书的张芝,而不是善篆书的李斯,也不是善隶书的无名人士。因为草书才是书法艺术的开端,并激发了艺术的自我觉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速度的创新

速度区间的扩大是书法艺术觉醒的星星之火,就此书法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不仅草书具有了艺术审美,楷书、隶书也有,甚至速度最慢的篆书也具有审美价值。

在书法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速度进一步挖掘,又产生了三种特别的现象:追速、加速、减速

1、追速

所谓追速即是指临摹学习时不断接近到达原贴的书写速度。

赵壹《非草书》有言“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其意思是人们临摹杜度和崔瑗草书的书写速度太慢了,他们草书的速度是很快的,这样慢慢地、亦步亦趋书写,是不可能达到他们的书写境界。

赵壹的话点出了临摹者的要害,无论模仿者如何努力去追赶模仿原作的速度,都不可能追赶上创作者,虽然追赶者可以无限接近创作者,但不可能追上、甚至超过创作者

看看书写速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

其原因有多种,也许与性情、状态、纸笔等环境因素相关,但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书写意境不一样,追赶者注意力全在文字本身上,而创作者意不在字而在表达,前者为了临摹像一点,不得不减速临摹,心手不能放开,而后者重在文字的表达,因此可以放开速度去书写。因此临摹永远不可能到达原贴的速度。

因此,要想追上、甚至超过创造者,就必须摆脱对原贴的追赶心理,将书写融入到日常书写中,甚至要完全忘掉临摹学的东西,寻找属于自己的书写速度,这样你才能成为新的速度创造者

然而,当代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日常书写,书法已经退出实用的舞台,人们每天都在临摹,每天都在追赶,却很少见有人用毛笔来记日记、写感想、书情绪。因此当代是一个缺乏书写速度的时代,多数人匍匐在前人的脚下,这是非常危险的。

2、加速

由于东汉草书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发现了其艺术美后,书写速度在魏晋时期再一次被提升。也就是指魏晋流行的行书

不是说草书是速度的极限吗?

草书只是书写速度普遍较快,而行书才是速度变化最大、书写弹性最强的书体,行书才是书写的极限,可以说,书写速度中的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因为行书而被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加速现象。如下图所示:

看看书写速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

上图是草书与行书的速度变化,下图则是草书与行书的加速度变化。(加速度就是速度曲线的斜率,因此有负值)

看看书写速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

张怀瑾《书议》有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张怀灌也说行书是最为风流的书体。降低速度,就偏于楷书(行楷),提升速度,就偏于草书(行草),是最不像书体的书体。因此,行书的速度区间和加速度变化都变大了。

看看书写速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

“二王”是行草书的代表人物,王献之的“一笔书”则是极致追求加速的结果。

3、减速

加速经过历代的书写者的演绎,到了宋元明就走到了极限,除了“宋四家”之外,几乎没什么大成就,到了清代,人们从碑刻当中又找到了另一种书写速度,那就是碑学的减速书写——迟涩。

为了到达金文碑刻的金石味效果,清代碑学的书写速度整体上普遍较慢,虽然篆书、隶书、楷书的速度原本就慢,但是清代文人写的更慢,有的甚至边写边停顿,如同笔在颤抖,有的行笔还增加捻管动作,以增强用锋的变化。这些用笔方法都在减速。

看看书写速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

迟涩的表现形式是碑学独有的特征,与快速流畅的帖学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迟涩更是一种刻意而为的书写,脱离了曾经需要通过日常书写来锻炼个人的无意书写的习惯。

有人说碑学实际上是书法的倒退,因为碑学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无意书写,迟涩实际上就是刻意增加行笔的阻力,刻意到达某种效果。

但是从书写速度方面来看,碑学把已有的速度降低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扩大了速度表现区间,进一步激发了书法的艺术内涵,是书写速度的创新,因此碑学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看看书写速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

自从书法的艺术细胞觉醒之后,艺术审美便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次变化都与速度的变化分不开,帖学在加速,而碑学在减速,至于未来怎么比变化,谁也无法预料,但能肯定的是,绝不能停留在原有的速度上,须知,创新一直都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