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人这一生,最怕拥有这3个智慧

 经与纬 2019-08-09

弯得下腰,沉得住气,抬得起头 来自有书 12:29

文 | 有书犬儒 · 主播 | 阿成

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位谋士:

曹植说他:“魁杰雄特,秉心平直”。

崔琰言他:“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他曾拒绝出仕,却成了曹魏最为倚重的臣子。

他为人低调处世,却在最后把三分天下全部收入囊中。

他,就是被人称作“冢虎”的司马懿。

冢虎,意为藏伏在墓穴之旁的老虎,善见机而动,迅猛异常。

司马懿正是如此,他弯得下腰,沉得住气,抬得起头。

三个处世锦囊,让他最终坐拥四方,成为最大赢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司马懿的成功之道。

弯得下腰

弯得下腰,意为“谦卑”。

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谁穿上谦卑这身衣裳,谁就是最俊美的人。

在整部三国大戏中,司马懿简直就是谦卑的代名词。

年轻时,熟读儒家经典的他待人就谦恭有礼。

后来入魏国为官立下赫赫战功,司马懿非但没有居功自傲,反倒更加谦逊。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有一回,魏明帝曹睿要远征辽东,问计于司马懿。

那时司马懿已是两朝元老,位高权重,许多人在私下暗嚼舌根,说司马懿要篡夺皇权,流言蜚语甚嚣尘上。

于是,司马懿对曹睿的态度就显得犹为重要,如果失了礼节,那么必定会授人以柄。

就在这重要关头,司马懿“善于弯腰”的特质一览无余。

面见魏明帝时,他严格按照大臣觐见皇上的规矩,解下佩剑,脱掉鞋子,快步上前,对着曹睿就是一个跪拜大礼,尽显谦卑的姿态。

等听完曹睿的话后,他又恭恭敬敬地站起身,向着曹睿弯腰跪伏,陈明自己的主张。

曹睿发问一句,司马懿就弯一次腰行一次礼,没有半点轻慢。

“此去辽东四千里,往需百日,攻需要百日,还需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共计一年足矣。”

听完他的陈述后,曹睿非常满意,不仅仅是因为听到了想要的答案,更是被这位年过六旬的元老那份谦恭态度所折服。

从此,曹睿对司马懿更加信任佩服,凡有国家大事,必咨询于他,司马懿俨然成了第一权臣。

善于“弯腰”的司马懿,不仅澄清了谣言,更获得了君王的赞许,可谓一箭双雕。

很多时候,谦卑就是最好的交际工具。

司马懿的谦卑让他在与人相处时,显得毫无“攻击性”,这使他保全自身的同时还赢得了曹氏集团的信赖,为他后来一步步实现宏图累积了资本。

如同泰戈尔曾说的,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接近伟大的时刻。

一个人越想实现自我的抱负,就越要虚怀若谷,恭顺谦和。

沉得住气

而除了愿意弯腰的谦卑,司马懿还很“沉得住气”,意为“善于忍受、极富耐心”。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最为著名的故事,就是他和诸葛亮那场于五丈原上的巅峰对决。

那时,面对攻势凌厉的诸葛亮,司马懿的策略是——坚守不出。

因为他深知诸葛亮的谋略才能,更明白蜀军长途跋涉必然粮草不足,只要耗下去就会有胜算。

那时蜀军在魏军帐前天天谩骂,言辞粗鄙不堪入耳,士兵们无法理解司马懿的做法,认为他畏惧蜀国,胆小如鼠。

司马懿身边的将士们也愤怒不已,屡屡请战。

但司马懿非常沉得住气,就是不允!

后来诸葛亮送来了女子的衣物羞辱司马懿,司马懿还是照单全收,没有半点愤懑激动。

五个月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不战而退,司马懿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如果他之前沉不住气出门迎战,恐怕就要损兵折将,远不如这样赢得轻松。

司马懿的善忍耐心让他总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后来魏明帝去世,和司马懿一样贵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对司马懿百般排挤。

他为了专权,向天子进言想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明升暗降;

又启用心腹,独断朝纲;

更大肆兴兵,导致魏国国力衰退。

这些事情,司马懿看在眼里,但他却一言不发,甚至一度装病不问政事。有人来找他抱怨,他只说了一句:

“且止,忍不可忍。

其实,司马懿心中早就有了谋篇布局,只不过在时机未到之前,他不为所动。

嘉平元年,趁着曹爽随君主一起去祭拜高平陵,司马懿终于抓住时机。

他上奏太后,屯兵司马门,控制京都,成功围剿曹爽,将大权再次握回了自己的手上。

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刘心武曾说,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

沉得住气的秉性,让司马懿总能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保持冷静的头脑。

并能权衡利弊,选择一条最为正确的路径,这大大增加了他谋事成功的几率。

为人沉稳,稳中求胜。沉得住气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笑到最后。

抬得起头

抬得起头,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的信心和果决。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看到司马懿的谦逊,却忽略了他骨子里的自信。

早在当年还没跟诸葛亮交战的时候,他就写信跟魏明帝说: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一句“破之必矣”,敢这样评价三国第一智囊,司马懿的信心可见一斑。

这份信心在他治军数十年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时候,他的看法总是与众不同。

别人往东他偏往西,别人要攻他偏偏退守,不按常理出牌。

可事情的结果几乎每一次都佐证了他的观点。

青龙元年,蜀军退兵后,司马懿手下军师们都预计诸葛亮来年会再度进攻,建议趁着冬天的时候大量囤积城中粮草。

司马懿却拒绝了这个提议。

他说诸葛亮三次北伐,两出祁山一次攻打陈仓都是无功而返。

如果再战,他必定不会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而且根据蜀国的国力,要储存足够的粮食,必得三年之后才有可能。

后来的事件证明了他的预想完全正确。

景初二年,司马懿带兵远征辽东,他刻意避开敌军主力,绕过辽水攻打对方的大本营襄平。

部将看不懂他的战略一头雾水,司马懿说:

“敌人营垒高筑,不得不与我们开战,他们的大军现在倾巢而出,后方势必空虚;

我打襄平,他们一定畏惧,因为畏惧而出战的士兵,最容易被击败。


后来果然如同司马懿所言,敌军仓皇出来拦截,不出意料地被司马懿迎头痛打。

魏军三战三捷,势不可挡。

司马懿的自信使得他的奇谋屡屡奏效。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记得扮演过司马懿的魏宗万就曾在节目上说,他翻了司马懿的履历之后,发现他几乎没有败绩。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决心就是毅力,信心即是成功。

司马懿之所以能成为常胜将军,跟他骨子里对自己的坚信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从一介谋士到最后一统天下;

司马懿的“三个锦囊”既是他打败敌人的利剑,也是他保护自我的铠甲;

在化解敌人攻势的同时,更是将胜利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需要运筹帷幄呢?

  • 行走世间,我们要弯得下腰,在得意失意的时候,都保持谦卑的态度,避免树敌招致祸患;

  • 要沉得住气,在面对困难挑战时,不要着急烦躁,慢慢来,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

  • 要抬得起头,当机会出现时,果敢出手,一击即中,绝不让它从眼前溜走。

《晋书》里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

事实上,与其说是谋略,不如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司马懿凭“三智囊”而统三国,如此通达的智慧,相信只要多加体悟,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我们也会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共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