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说出几点蒙古国之行印象最深的感受,那就是: ① 可以轻信陌生人; ② 国庆节庆典是全体蒙古国国民的大趴体; ③ 到处都是成吉思汗的元素; ④ 饭馆里很安静,没有大声喧哗的。 图1 蒙古风光 接下去的旅行感受是按照我自己的印象记录的,没有严格的分类,属于有点儿任性那种。如若有朋友共鸣,那就太快乐了。 1 蒙古国国家那达慕 我们这次去玩儿的重头戏就是为了参加蒙古国国庆节的国家那达慕开幕式,是在每年的7月11日举办,地点是能容纳5000人的乌兰巴托中央体育馆。 开幕式是上午11点开始。我们的车大约9点半开到了体育馆附近。没看到有规模的停车场,我们的司机直接把车开进了附近的居民区里面,只见能停车的地方都已经横七竖八地停满了汽车。找了十几分钟才找到一个车位。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在乌兰巴托停车是个很考验人的硬核项目。当我们坐国际列车到达乌兰巴托火车站时,就因为我们的车前面停了一辆车而不得不等了好长时间。蒙古国司机一边和什么人在联系一边不紧不慢地和我们聊天,好像堵在停车场是停车的一部分,全然没有着急的样子,特别怡然自得。 体育场四周是一圈临时搭建的售货亭,销售纪念品、食品和饮料。从我们停车的小区走到体育场还有些裸露的土路,不知道是不是踩坏了的草坪。 总的来说,无论是体育场本身,还是周边的环境,看起来都不够奢华,甚至有点儿陈旧破败。跟咱那高达上的鸟巢、水立方相比,简直不在一个时代。民主国家设施是咋回事儿呢?但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可就不一样了。 随着开幕式时间的临近,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扶老携幼地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其中还有很多老外,几乎所有的人都穿着漂亮的蒙古袍,节日的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人们都把来参加这个那达慕当成参加一场大轰趴了。我们深受感染:原来蒙古国的国庆节就是老百姓的节日啊……这样的国庆节谁不喜欢啊?!【此处省略1千字】 11点开幕式准时开始,人们鱼贯而入。对于我们习惯于安检的人来说感觉缺了点什么程序似的...... 达慕开始时先是入场式,各代表队入场。引导旗是象征和平的白色大纛(黑色大纛则是出征打仗的意思),各类别代表队先后入场,特别穿越:既有牛拉的勒勒车、骑着高头大马的牧民代表队;也有带着面具的萨满巫师、擎着鹰的训鹰人;还有气宇轩昂的三军代表队等等,是不是很有趣?这自然会让我们习惯于整齐划一场景的人感到好奇:这是怎样的多元呢?代表队的这些元素都是蒙古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据说,他们年年都会出现在那达慕上!他们真幸运,居然都没有被消失。其实,这本来就是记住历史的最佳方式,也是人家对多元生活方式包容的体现。是呀,历史就在那里,好像的确没必要抹来抹去吧。 图2 白色大纛 图3 那达慕开幕式军人队伍 图4 那达慕开幕式上的骆驼队 图5 拉勒勒车的牛来了脾气了,不听话了。咋办?easy, 不带它玩了,把它请走呗,酷吧。 开幕式上,总统做了一个简短的致辞,接下去就是一场文艺表演,一个真正的大趴体。演出的节目是从游牧民族拉着勒勒车换季转场营盘开始,沿着历史发展的时间线,一直演到当红歌星的演唱,其中穿插着蒙古大力士的力量表演等。整场演出非常好看。对我这种蒙古词汇不超过50个的外国人来说,不会觉得陌生,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他们表演的就是人们的生活。特别好!正如我们对蒙古民族的印象:英勇而多情,征战杀戮又百转柔肠。 图6 蒙古武士 图7 力量表演 图8 当红歌星的演唱 开幕式于12:30结束。接下去就是三天的各种专项比赛。 在那达慕开幕前一天,还有一个蒙古传统服饰展在乌兰巴托市中心的苏和巴特尔广场举行。那里是临搭建的舞台,摆放的座椅。各个地区都会拍代表队来参加。他们身着本部落的传统服装服饰做表演。内蒙古的阿拉善旗也派队参加了表演。这个活动看起来很亲民,不那么正式,但是无论是参加表演的游行队伍,还是坐着看着的观众,所有的人都穿着漂亮的蒙古袍,很多老外更打扮成地道的蒙古人混入游行队伍。感觉轻松而欢乐。反正就是一个老百姓的大趴,与身份关系不大,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心怀快乐,来参加就很好玩儿。对了,也没有安检那回事儿! 蒙古国国家那达慕一共举办的三天,这也是他们的国庆节假期。在这三天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蒙古人饶有兴趣地观看他们传统项目比赛的电视节目播放,为比赛的输赢大呼小号那种,特别投入。 有些花絮也挺好玩。 花絮1 入场之前,我们的领队说体育场内没有厕所。我们便精神紧张地排队上临时厕所。哈,这临时厕所有点儿超乎我们的理解和想象啦。这是一个小屋子。小屋子里面有三个带门的厕所小隔间,里面有坐式马桶。小隔间外面还有几个男士用站立式小便池。站在门口收费的两位女士看到有男士排队,便神情淡定地招呼他们到小便池如厕,而女士则排队进入小隔间。这可是同时进行的昂!哈哈哈,效率高不高?等我们进入体育馆时发现,入口处里面就有厕所,而且几乎没人使用。我们严重怀疑我们的领队是不是没来过那达慕啊? 图9 临时厕所 花絮2 等待入场前,我们看到有中国留学生在等票。他们说一旦庆典开始,票价即一路下挫,2、300块就可以买到了。我们买的票约是800块人民币。 花絮3 那达慕开幕式那天乌兰巴托太阳很大,露天体育场属于暴晒了。人们大都打着伞,但是都很注意压低遮阳伞以免影响后面的观众。却有一个白人女士把伞举得高高的,遭到警告,悻悻然压低了下去。 蒙古国国家那达慕值得去看看。 2 蒙古国国家博物馆 蒙古国家博物馆位于苏和巴特尔广场旁边。这个馆的规模不大。我们去参观时只有三个展览,其中一个还是内蒙古博物馆的“大辽契丹”出土文物展,还有一个钱币展,最有规模的的就是驻场的蒙古国家历史展了。 图10 蒙古国国家博物馆正门 蒙古国家历史展共分为九个部分。从最初占据蒙古高原的匈奴讲起,直到1921年蒙古革命党建立,更到1989年开始构建民主政体。其中,统治中国的元朝只是被列为四大汗国之一标注在了地图上。在我们看起来蒙古国对我们的大元王朝似乎不够重视。但是这就是人家的视角。 图11 蒙古帝国 去参观之前,我的期待是想证实一下我们对蒙古的判断,看看人家政治上的口号是啥?看完之后发现根本没有答案。因为咱的思维是特色滴......这个展览更多的是展示蒙古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非常务实。根本没有那些打打杀杀的务虚口号。呵呵。 图12 嘎拉哈 图13 蒙古包 我们知道有一种说法是“蒙古”这个词源自匈奴语,意思是“老实”,在匈奴与汉地的各种冲突时,叫做“蒙古”这个小部落可能还仍然呆着大北边。1000年以后才开始南向西奔的征程。又2000年以后的今天,最早出山的匈奴部落都已被汉化或者其他民族同化了,只有蒙古民族依然存在。本来嘛,所谓民族的成功与否的说法本身就很有特色。蒙古民族的存在只是让我们更鲜活地了解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而追踪那些消失了的民族的历史色显得相当学术。仅此而已。 博物馆的展出罗列了在漠北蒙古高原上曾经生活过的民族:匈奴、鲜卑、契丹等,其英文说明中这些民族的名称采用的都是我国的汉语拼音拼法,这是不是说其研究成果中汉地的影响力很大啊。展览说他们的历史翻译自汉家史官的“元朝秘史”,他们自己命名为“大蒙古国历史”。 图14 元朝秘史 博物馆的古代历史展品中让人印象很深的是一些突厥石雕人像,因为全部都没有头。 还有阙特勤碑的复制品。百度上既有碑上的中文全文,也有突厥文的全文。读那突厥文的内容,很那个。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看。 总的来说,这个博物馆更多地是展示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服装用品,没有大肆宣扬他们在全球的扩张历史。毕竟维基上说他们的历史是“notoriours”。所以,总体感觉这个展览不错,蒙古知识分子的平和和客观亦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不得而知。 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值得花半天时间去看看。门票1万蒙图(约为26元),如果拍照则需另外支付4000蒙图(10块)。 3 特尔基 (Terelj) 国家公园 特尔基国家公园距离乌兰巴托58公里。从乌兰巴托到特尔基的道路大部分都是国道,只是最后一段要走车辙压出来的草地,很难走。可能是因为刚刚下过雨的缘故,很多路段的车辙很深。我们就看到我们刚走过的一个深车辙处,一辆小轿车陷入泥中,动弹不得。我们的车开过草地也是险象环生。还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而顺利到达目的地。 图15 车辙 除了路况问题,还有就是很多地方都没有网络,导航很不靠谱儿。我们的行进全靠蒙古领队。 虽然路况和网络不给力,但从乌兰巴托开车到特尔基国家公园这一路上的风景却很过瘾。可以说,全是Windows桌面。微软是不是在蒙古国拍的啊?离开乌兰巴托,感觉蒙古国全是草场。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高山草甸,看不到任何划界的围栏。随便把车停下,小伙伴们就不想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如茵的绿草铺满高山河畔,我们唱歌跳舞拍照,呆不够的感觉十分强烈!和内蒙古的长得很高的牧草不同,这里的牧草好像都是矮棵植物。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求解惑。草甸上的草根不薄,感觉应该是放牧适度吧,至少没有过渡之嫌。这是不是人家牛羊肉好吃的原因啊?还有那超级酸的酸马奶。不得而知。 图16 沿途风光 若不是有人收门票,我们很难确定从哪里开始是国家公园的边界。一辆车的门票是1万块蒙图(约为26元)。 国家公园的深处,有成熟的接待游客的牧民家庭。唯一的问题就是不能洗澡。这很挑战。好在这里气温在十几度,不洗澡也还能凑合。我们住的是牧民豪耶嘎家。 他家有很大的一片草场,有很多马牛羊。还有好几个蒙古包。他自己家住一个,还有另外几个就是供游客居住。他家还有独立的木屋厨房,供做饭和制作各种奶制品。值得一提的是酸马奶的制作,这是一件很有趣的活儿。马奶被放置在一个约50升的塑料桶内,然后要不断搅拌发酵。据说每天要搅拌成千上万次,才能酿出美味的酸马奶。这些活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不容易:我搅拌了几下都不知道如何用劲儿,还溅了一身马奶。话说那酸马奶可太酸了,直接倒牙。那口感太不饶人了,因为人家喝酸马奶是不加糖的。这么说吧,我这一边写一边就酸倒了牙。😊据蒙族朋友讲,酸马奶营养很丰富,长期饮用,对身体非常好。 豪耶嘎家隔壁就是他女儿、女婿和公公婆婆居住的蒙古包。与他做牧民不同,他的女婿差不多专做旅游接待。我们在从他家去他女儿家还路过了一个卡拉OK厅,那就是他女婿家的。和他少言寡语不同,他女婿很好客也相当健谈,热情地拿出美味的奶茶和奶制品招待我们,非常周到,举手投足之间透着成功商人的自信。看起来他女婿对自己的旅游生意也相当满意。 我们把行李搬入蒙古包之后,带着手礼去见豪耶嘎。只见他端坐在蒙古包的正坐上,拿着玉质的鼻烟壶正在吸鼻烟膏。分明就是蒙古贵族的做派啊。送出手礼、落座之后,他把鼻烟壶传给坐在他旁边的人,我们依次享受了一下他的鼻烟膏。据说互换鼻烟这是蒙古贵族社交礼仪。我们没有这物件,只是享受了他的。话说这鼻烟壶里面放了一下很小的小勺,用小勺挖一点鼻烟膏放在鼻孔处吸入,就算完成一次吸烟。那个鼻烟的味道很香,香到了很腻的程度,但没觉得有烟味。和在俄罗斯吸的水烟味道很接近。 耶嘎所做的这一切仪式感不是有表演的味道我们不得而知。第二天带我们骑马时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很朴实,特别负责任;在计算费用时,又锱铢必究。这样,挺好,直来直去,简单。 吸过鼻烟之后,就是开餐的时间。主妇端上了一个很大的长方形木质托盘,里面装了有好多石头烤羊腿,还有煮圆白菜、土豆、芥菜头等。和牧其他区一样,主人给每人发了一把餐刀,割羊腿肉使。割肉的方法是由远及近割,然后刀背冲着嘴把肉送入口中。据说,骨头上的肉割得越干净越好。这技艺还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最后还是蒙族代劳朋友搞掂这一切。 图17 石头烤羊腿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天生一副好嗓子的蒙古朋友开始飙歌了。主人豪耶嘎先唱了一曲优美的牧歌,接着我们合唱“祝酒歌”,然后一曲接一曲,特别好玩儿!非常尽兴。直到夜深之后,伴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沉睡去,特别踏实。 第二天早上,为了拍摄露珠和露珠里的花朵,我们起得很早。而牧人豪耶嘎和他的家人起得更早,因为我们预定了骑马项目,他们得去给我们把马找回来。他们说草原上放牧不需要牧馆跟着,草原五畜都是自由散放,需要时去把他们找回来就是了。就在我们在草场玩儿的时候,我们看到他们家的奶牛回来了。女主人此时是挤奶工。这是真正的新鲜牛奶和奶制品。散养的牛,新鲜的奶,口感好而营养丰富啊!好奢侈的生活,特供级别了吧。 豪耶噶的马看着都可健壮了。我们挑选了比较温顺的马在草原上驰骋了一个小时,很过瘾啊。咋个过瘾法?骑着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呗。可惜时间太短了。唉,咋就没有留出一整天骑马呢?我们的领队说,他接手的下一个旅行团就是专门骑马的。一共六天,每天六小时。那得多过瘾哈! 在豪耶嘎家呆了两个半天和一个晚上,没玩儿够! 豪耶嘎说他祖上在内蒙古的乌珠穆沁旗,现在还有亲戚住在那里,他也会经常去内蒙古走亲戚。 本来嘛,国界啦,政治啦,不影响老百姓生活就是最好的。 4 呼和湖度假村 一路玩儿过去,总的感觉蒙古国是个很平民化的多元社会。但是成吉思汗元素之多会让人想到宗教信仰般的祖先个人崇拜。而呼和湖是成吉思汗登基的地方,所以,只要咨询蒙古朋友,他们一定会推荐去呼和湖旅游。 呼和在蒙语里是青色的意思,所以呼和湖就是青色的湖。这个湖确实很清澈,旁边还有泉眼,景色相当迷人。我评价那泉水就是一个字:水!因为我认为水就应该是这个味道,或者说没有味道,特别纯。 图18 成吉思汗登基地 图19 黄金家族皇帝木刻 呼和湖南面是一块平整的草原。据记载,成吉思汗就是在这里登基为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现在这里建有象征登基的大门,大门两侧矗立着其重要幕僚的木雕,其中包括木华黎和耶律楚材。大门的背面则用黄金家族的总共30个皇帝的木雕像围成了一个圆圈。每个雕像都有蒙古文和英文的简介牌。木雕群看起来不够精致,甚至有一个木雕像倒在了地上,有两个简介牌也离了歪斜的。让人感觉属于旅游景点的应景设计吧。但是简介牌的介绍写得很克制,客观,猜为蒙古知识分子有担当?不得而知。 呼和湖的北面是一座名为哈拉吉祥和的神山。据说,之所以说它神是因为心里或行为上有恶的人无法登上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神秘力量阻止之。这神山尤其不允许女人攀登。虽有赤裸裸歧视女性的嫌疑,我们也姑且尊重人家的民族信仰。我们只是在草原上欣赏风景、享用泉水、拍摄晨露和不知名的小花....玩得不亦乐乎。 在呼和湖度假村看到的蒙古人节约用水的现象,值得点赞。正值蒙古国国庆假期,度假村爆满。几百人住宿的度假村只有这样一个简陋的供水处。一个大约50升的水罐,四个水龙头供大家洗漱。傍晚时分,度假村很多家庭提着水桶来打水,大家井然有序地排队,每个人都很克制地接上一点水就离开。过来洗漱的人也非常注意及时关闭水龙头、避免浪费。就这样,没有看到任何的用水不愉快。赞!那个上水用的橘色水管经常居然闲着。 图20 呼和湖简易水房 呼和湖既有风景也有历史故事。 5 随机拜访一户牧民家 从乌兰巴托开车进入草原深处时,我们偶然看见两个蒙古包,就顺手把车停在了蒙古包前,想去拜访一下陌生的牧人家。看见我们停了车,站在那里的年轻男人迎了过来,当我们说明来意时,他把我们让进了蒙古包。 图21 陌生牧民的蒙古包 这个男孩非常淳朴,差不多都没有回应我们的问候,只是憨厚而几乎没有表情地撩开蒙古包的门帘,让我们进去。按照蒙古的访客习俗,进屋之后,我们拿出了手礼。他甚至都没有伸出手接受手礼,倒是我们自顾自地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小伙子就引导我们坐在了地毯上。又是没有言语地就走出了蒙古包。于是我们开始欣赏蒙古包内的陈设。 蒙古包干净整洁。对着门的正座处放着一个矮柜,柜面上的一侧上放着一些家人的照片,透着祥和、幸福;另一侧放着一个12吋的显示器,显示器的右下角已经破碎。矮柜的两侧放着两张单人床。前面则铺着浅色的地毯。从陈设看,这好像是个中等生活水平的牧民家庭。 小伙子离开了几分钟之后,返身端来了奶茶和面点,有面包圈、起酥和酸奶片。然后就又走出了蒙古包。只剩下我们几个人大快朵颐起来。面包圈奶味十足,口感很赞;起酥松脆香甜,特别好吃;酸奶片真材实料,停不了嘴。 图22 牧民招待我们的面点 不大功夫,小伙子引来年长的男主人。也是憨厚也很敦实,笑容特别淳朴。我们倒像是主人一样迎他进来。他直接坐在了左侧的床边,我们喧宾夺主地继续坐在地毯上,和牧民闲聊起了家常。 主人有三个孩子,接待我们的是他的大儿子,他的两个女儿都在乌兰巴托读书,大女儿读大学,小女儿读高中。他拿出了家里的相册,指给我们看他亲戚朋友的相片。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一边喝着奶茶吃着面点一边闲聊,感觉特别熟悉而舒心。 我们离开时,牧民一直看着我们的车,直到我们彼此消失在视线之外…… 6 旅行中遇见的人和事 1) 声名在外的中国大妈 在呼和湖,坐在草地上玩儿时,听到旁边的三个蒙古年轻人在议论中国大妈!说中国大妈旅行中带很多纱巾拍照…… 2) 牧民生活的实用家具 牧区溜达,看到这个牧民自制的水龙头。用水时,把水倒入盆里,水就会从下面的水管慢慢流出来,就可以用来洗脸洗手等。漂亮又实用。 图23 简易水龙头 3) 在沼泽地行走的方法 呼和湖岸边都是沼泽地。在我们一个小伙伴想往湖边走时,一脚踏进沼泽里。有经验的领队说,走沼泽要走草心。在沼泽地,只有草心能支撑住人体的重量,其他地方都会下陷。踩着草心走则很安全,这是大自然给人类大家铺就的路。 图24 呼和湖边的草甸 4)国际列车上烧炭的开水炉 二连至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上,烧木炭的开水炉。列车员一直守在炉旁给大家接水,是不是怕旅客误操作而烫伤啊。 图25 烧炭的热水炉 5) 乌兰巴托的高尚社区 Zainsan脚下的高尚社区,精致的建筑,有view的房间,底商供应各国佳肴,蒙中日韩土耳其风味的户外餐馆、酒吧、啤酒屋……遮阳伞下草原的风里呷格鲁吉亚红酒品德国鲜啤品法国大餐吃韩国烤肉涮四川火锅…… 图26 高尚社区 6)右舵车行驶在右侧通行的街道 蒙古国不限舵盘方向,左右舵车都有,交通规则是右侧通行。 图27 右舵车右侧通行 7) 也有烂尾楼盘? 拍自Zainsan山苏军纪念塔旁。据蒙古朋友讲,乌兰巴托有一些楼盘的建设确有拖延工期的现象,原因是产权不清等。 图28 烂尾楼 8)站街女 在乌兰巴托一个算是比较高尚的餐馆门口,碰到两个站街女。一个是不再年轻的年纪,眼角已经有很深的鱼尾纹了。只见她在餐馆门口来回走着,又左顾右盼着,间或犹豫着依靠着栏杆,偶尔又对路过的年长一些的独行男人凑上去耳语,人家把她当空气,她再默然离开。另一个则是一个微胖的年轻女人,有点儿衣冠不整地踟蹰着,目光散漫游离。他们像是生活所迫吧,不像某些歌厅的那些n陪那般光鲜亮丽。 9) 很多歌厅 到处在乌兰巴托看到很多 KaraOK 厅。很好奇,不知道是因为蒙古人喜欢唱歌还是别的原因。还看到不少各种马杀鸡。在咱这儿,要是你看到很多这些广告的话,你懂的。 图29 马杀鸡广告牌 10) 乞丐——有饭吃是一些人最大的理想。 有一天在乌兰巴托闲逛到午饭时分,随便进入一家蒙餐馆、随便点上一个份饭。看着各桌的帅锅美妞、玩着手机,好不惬意。忽然一个脸上衣服上都粘着土的男人坐在了我们的斜对面。怯生生地环视餐厅。同行的小伙伴开始分化了:有的说这是流浪汉吧?我们给他买一份餐吧;有的说不要以貌取人,人家也许只是刚刚午休的工人呢。就在我们眼大肚子小地吃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离开了座位,站到了门口,仍然怯生生地在向餐厅张望。会蒙语的伙伴问他是不是需要我们点多了的包子、花卷、奶茶时,他几乎来不及回答,就坐下来大口地吃了起来……他一定是饿急了……我们有超级喜欢喝可乐的小伙伴也给他买了可乐。他没有太多客气敷衍地收下了。他吃了一半之后,取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打包盒,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花卷、沙拉和可乐收了起来。 他是外省人。 11)汽油价格 由于两桶油治下的油价总是很高贵,走到他们统治以外的地区就很好奇汽油的价格。于是,了解下。 92#汽油:1830/385=4.75元,人民币兑蒙图1:385。 图30 汽油价格 12)水烟袋 森林公园露营🏕者留在蒙古包外面的水烟袋和野炊时用的帐篷。这是不是说明蒙古国的高端人口也很会享受啊。在节假日,到草原去享受绿色,享受水烟。心里美啊。 图31 水烟袋 13)偶遇的援外工人 在返程的火车上,遇见了几个曾在乌兰巴托工作过的建筑工人。他们说他们大约三万人于1958出发去了乌兰巴托,支援修建楼房。到1967年时,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终止了在乌兰巴托的工作,回到国内。只留下约8000人继续援建工作。他们不知道是谁派他们去的,也不知道是谁让他们回国的。这次去乌兰巴托是有朋友召集他们去聚会,追忆过去共同工作的时光。老人回国之后,在山西生活艰难,举家到了青海,在那里生活至今。他在讲述这一切都很平静,既没有抱怨也没有得意。 14)去温都尔汗参观坠机地点的赤峰人 与在其他国家遇到的老太太飘扬纱巾,老头长枪短炮拍照很不同,虽然这次遇见的国内团队也都是年长一些的人,他们大多是为了去看看温都尔汗那个坠机的地方。从乌兰巴托出发,只有汽车能到,大概要开8个小时以上。问他们为什么要去?他们没有说出所以然来了。 图32 九·一三纪念碑 15)商家想摆谁的像就摆谁的像 图33 酒店里摆着马克思、列宁和苏赫巴特尔半身塑像 图34 博物馆里展出的蒙古包里摆放着斯大林的塑像 16)打卡地 我们这次参观的地方还包括:苏赫巴特尔广场、1000个喇嘛藏身洞、乌龟石、读书石;登上了成吉思汗骑马巨型雕像;还有甘丹寺,其26米高的金佛特别抢眼,想拍照的话要交10块钱,翟山苏联红军纪念广场等。 17)拍到一组胖姑娘 在扎门乌德,这是国际列车入境的小城市。要停留2、3个小时。闲逛,拍到两组聊天的蒙古女人,居然都比较胖。当时我以为蒙古必是胖女人很多。到了乌兰巴托才这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扎门乌德这么多胖姑娘呢? 图35 胖姑娘之一 图35 胖姑娘之二 7 语言 历史上蒙古民族多个部落的方言都是互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增加了很多新词,其中主要是名词。受周边生活方式的影响,蒙古国和内蒙古的语言则各自演进:蒙古国新加进来的名词大多借自俄语,而内蒙古的语言演进大多借自汉语。同行的母语是蒙语的内蒙古朋友和蒙古国人交流没有障碍,只是遇到新名词时需要解释一下才能听懂。 但是书写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蒙古国现在采用的是西里尔字母,而内蒙古仍然采用旧蒙文,所以他们彼此不能阅读对方的文字。 在蒙古国,偶尔还能看到旧蒙文。比如呼和湖畔纪念蒙古帝国历史人物的木雕柱上。但是解说词则是新蒙文。 有的朋友担心放弃了旧蒙文会断忘了历史。其实,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地球人交流的不断增多,各种族各地区各语言人民的理解沟通会越来越顺畅。文字的不同就在那里。是不是改变何时改变是历史的机缘,它就在那里。把握今天才最重要,全球老百姓生活幸福、自由、安全才最重要。 8 路线攻略 由于是第一次去蒙古国,在行程的规划上显得不够充分。基本上中规中矩的传统路线。 Day 1 二连浩特集结,坐国际列车到乌兰巴托。 Day 2 参观那达慕传统服饰展示会,参观翟山苏联红军纪念塔。 Day 3 参观那达慕开幕式,然后驱车58公里到达Terelj国家公园,其中到沿途景点打卡。 Day 4 驱车200公里到达呼和湖度假区,其中参观了成吉思汗骑马巨型雕塑博物馆,登顶眺望草原。 Day 5 悠闲地返回乌兰巴托,260公里的路程开车一天,所以一路看风景,慢悠悠地开。 Day 6 参观博物馆和购物,并坐晚上的国际列车返回二连浩特。 Day 7 二连浩特散伙。 我们这次落下了哈拉和林和温都尔汗,希望明年再去一趟,争取走得远一点。 谢谢打赏! |
|
来自: 退休老头吴工 > 《地理交通旅游探险灾难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