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大多数的古籍,尤其是一些史学名著,都是撰著者倾尽毕生精力从事写作而成,因此这些皇皇巨著也能历经千百年之漫长岁月而不失其光辉。比如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用了十九年才完成,唐杜佑的《通典》用了三十五年,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用了十八年,东汉班固的《汉书》用了二十余年,南宋郑樵的《通志》用了三十年,西晋陈寿的《三国志》用了十五六年,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也用了二十余年。当然还有更多小人物的姓名会如同沙尘一样湮灭,但是历史上毕竟存在过这些小人物,且他们从没有放弃过写作并出版自己著作的理想,也曾呕心沥血,积累了若干年完成自己的名山事业。 稿本的书写作为一种文字记载,是人类自我表达和跨越时空进行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我们今天铺陈集体记忆,并传承这一源远流长文明遗产的依据。稿本中包括作者的原稿、草稿,大多为作者亲笔写成的第一遍稿子,也包括同时期友朋或学者的签注意见,如序及跋等。 01 《祭侄文稿》 一般来说,初稿都是作者起草时信手写就,没有矫揉造作。2019年2月24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专门制作的“颜真卿特别展”落幕,展览大获好评,其中一篇《祭侄文稿》就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的信手之作,直抒胸肊。文稿只有234字,通篇遣词造句凝练,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彰显了颜氏高深的遣词造句修养。此稿有历代多人之题跋,其中元人张晏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此稿本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被定为“国宝”,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 02 《资治通鉴》 再比如《资治通鉴》,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共1362年的历史发展轨迹。书的作者司马光是北宋时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我所见到的最早的《资治通鉴》残页手稿是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1960年曾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书名题作《宋司马光通鉴稿》。《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与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合编而成,共294卷。残稿今存29行460余字,可窥见司马光等人在钩稽史料、校订史实、安排体例、剪裁文字等方面临事不苟的精神。 03 《明杨继盛奏疏草稿》 专注藏书文化19年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