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研究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大地🔺 重新发现东山与中山 主编 | 李静 本期主笔 | 张海鹏 重庆是世界级的山地城市 这种“世界级” 既体现在其营城的山地小机理 更体现在其所处的山地大格局 放眼市域 作为盆地与盆周山地的过渡地带 其北、东、南三面皆山 再看主城 则是一片展列于平行岭中的山水之城 “四山”环峙又南北纵贯城市 大城大山如此相生相融 世界之上绝无仅有 这其中 就有这龙王洞山的一席之地 (龙王洞山在重庆主城平行岭中的位置 制图@蒋雪) 🔻 1 龙王洞山在哪里? 在重庆主城诸山中 龙王洞山明显算不上知名 甚至就连最著名的“四山”中 (目前,“四山”一般被表述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也难以看到龙王洞山的影子 但只要翻看相关的图件 就会发现“四山”其实是包含了龙王洞山的 只不过在文本及相关规划中 都将其作为中梁山的一部分对待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龙王洞山在重庆主城“四山”中的角色有些尴尬) 🔻 从地质构造上讲 龙王洞山为龙王洞背斜 与中梁山所属的观音峡背斜 同属华蓥山帚状褶皱束 无论从成因还是形态上 二者都是华蓥山的两条独立支脉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长短不同而已 其范围 北起渝北茨竹镇自力村一带 南抵渝北、北碚两区交界的后河 东以后河及观音洞水库与中山梁子分界 南北长约33千米 东西宽多在3-5千米 最高海拔约1045米 位于北碚区三圣镇茅庵村白房子一带 (龙王洞山的地理范围示意图 制图@蒋雪) 🔻 因此 龙王洞山作为一条相对独立的背斜山脉 虽然长度较其他山脉为短 同是构成重庆城市山水格局的重要部分 不可忽视 也不宜被“合并”到中梁山中 2 龙王洞山之得名 龙王洞山其实一直被叫做东山 清道光《江北厅志》中就载其为“东山” 称其“自大华蓥分脉 高五里,绵亘三十余里 林壑幽奥,气势磅礴 产松、杉、茶、竹及铁矿、煤炭等物” (从西、东两侧北望龙王洞山脉,郁郁葱葱,气势颇壮) 🔻 (龙王洞山上物产丰富,图为山上野生的厚朴) 🔻 甚至在1996年出版的《江北县志》中 也还是多用“东山”“西山” 来指代“龙王洞山”“中梁山” 就连县志前面的地图插页中 也标注为“东山”“西山” (1996年《江北县志》中的东山、西山) 🔻 这一以“东”“西”方位称呼山体的习惯 明显是以两山中间的宽谷地带作为参考 但令人费解的是 这一宽谷地带并非旧江北厅、江北县的地理中心 (清代的江北厅大致包括今天江北、渝北两区的全部和北碚区的水土、复兴、静观等地,而后来的江北县则继承了原江北厅中除江北区部分外的范围) 而是位于县境西北部 (两山在旧江北县境内的位置图) 🔻 在这种情况下 偏居县内一隅的两山 能以“东”“西”两大方位命名且载入县志 唯一的解释就两山之间的这片区域 曾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果不其然 这与一条名为“江合路”的古道密切相关 江即江北,合即合川 其为昔日江北、重庆到合川、南充、成都等地的要道 其走向是经江北头塘、鸳鸯、翠云 到复兴、静观、土主最后到合川 此路关卡较少、地势较平 故而交通便利、商旅众多 而此两山之间正是此路必经之处 (此间还有一条经三圣、偏岩往邻水的江邻西路,也十分重要) (位于中梁山和龙王洞山之间的江合路示意图) 🔻 (如今龙王洞山西麓的两山之间,渝广高速代替了当年的江合路) 🔻 ![]() 因此 就是在这条商旅川流不息的江合路上 人们赋予了这两侧大山“东”“西”之名 而这种朴素直接的命名方式 在遍布平行岭的重庆其他区县中也多有所见 如璧山人称境内缙云山、云雾山分别为东山、西山 长寿人称境内西部的明月山为西山 梁平境内三条平行岭也有东山、中山、西山之称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在今天 随着重庆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拓展 已经不能再局限在当年江北县的尺度下来看东山 它也不再是孤立于县内一隅的偏野大山 而成了整个重庆城市山水格局中重要的一脉 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的生态本底资源 这也是“东山”逐渐被“龙王洞山”取代的时代背景 而除了现实的需要 “龙王洞山”这一名称走上时代舞台 也有其厚重的历史依据 如果说古代的东山以江合古道 得名并闻名于江北 那么近现代的龙王洞山则因为江合煤矿 而走出重庆、走向世界 (江合煤矿所在的龙王乡,今属北碚区三圣镇,图中铁路为从矿区转运煤炭的窄轨江合铁路) 🔻 ![]() (江合煤矿石牛沟矿区) 🔻 ![]() 江合煤矿堪称重庆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 其始于1904年英商立德乐最早在龙王洞开办的煤矿 (龙王洞的具体位置在前述龙王洞山地理范围图上有标注) 后由爱国实业家收回 改名江合煤矿 (江合煤矿也以江合古道得名,再次可见江合古道的重要地位) 江合煤矿在龙王洞矿区的基础上 沿龙王洞山西侧又开挖了石牛沟、周家沟等矿区 抗战期间为重庆的能源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后也一直是重庆最重要的煤矿企业之一 一直到近年才停产关闭进行生态修复 目前为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 (掩映在绿色中的江合煤矿建筑群) 🔻 ![]() ![]() 而最早的采矿区龙王洞 一度繁华并于民国时就新建了龙王场、龙王乡 江合煤矿大部分矿井都位于该乡 高峰时期有数千工人 所产优质煤炭通过窄轨铁路运抵嘉陵江边转销 (龙王洞山西麓江合煤矿的窄轨铁路) 🔻 ![]()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 “龙王洞”名声鹊起 龙王洞山成为人们对这一山脉的新称 并逐渐取代了东山 走上了山水重庆的历史舞台 3 龙王洞与观音洞 如今的龙王洞山 以龙王洞和观音洞两“洞”最为人所熟知 龙王洞前已述之 其在山的西侧 清《江北厅志》记载 其位于“东山上张家垭口下 两山壁立,一泉涌出,灌田千余亩,久旱不竭” 这是一处与山垂直的东西向峡谷 长约2千米 因山中泉水不竭 又因谷中有一列状如虬龙的石头 人称“洞中龙王” 因此得名“龙王洞” 清雍正年间村民李道贵组织凿渠4000米 引龙王洞天然泉水灌溉农田千余亩 命名“龙泉堰” 后几经整修 至今仍能发挥作用 (远处山梁中的峡谷就是龙王洞,谷外山下水利依旧发达) 🔻 ![]() (龙王洞峡谷沟中流出的溪水,冬夏不涸) 🔻 ![]() 观音洞则在山的东侧 原是一处天然岩洞 因洞中供奉了观音 故得名“观音洞” 其原是一处不起眼的小地名 但在2015年这里截后河之水 修建了一座中型水库 成为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 观音洞水库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再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水风光 以及附近的斗碗、铁壁、胜堡等古寨遗存 水库已经成为市民郊游的好去处 (观音洞水库,图中左为龙王洞山,右为中山梁子) 🔻 ![]() 而观音洞水库更有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源于华蓥山的后河 其整个中游被截流成了这一长度超过10千米 宽度在100-200米间的罕见的狭长型山区水库 然后下游又经东方红水库后往西注入嘉陵江 (遥感影像上狭长的观音洞水库) 🔻 ![]() 这条后河 (包括现在的观音洞水库) 正是龙王洞山和中山梁子的界河 其以西的龙王洞山 为龙王洞背斜 山势高耸 复兴、三圣等场镇列于其下 其以东的中山梁子 为江北向斜 山势低缓 木耳、兴隆等场镇布于其上 (从龙王洞山东侧山腰远望中山梁子上的兴隆场) 🔻 ![]() 这一背一向两条不同构造的山脉 在被后河分割的同时 也被其无形中牵合在一起 成为一组地理上罕见的存在 对重庆城市产生着独特的影响 4 中山梁子:新的发现 龙王洞山及其东西一系列平行的“四山”等背斜低山 构成了重庆主城山地城市的大格局 与此同时 这些平行岭间的众多向斜低山 也同样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山城的肌理 而这在当前研究重庆山水时却少有关注和尚未厘清 就像横亘渝中半岛上的 平顶山、鹅岭、枇杷山、金碧山一线向斜山地 虽无背斜诸山之高大宽礴 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母城脊梁 重庆城市的选址、营建和发展皆源于此 而前述中以后河为界 与龙王洞山(东山)相邻的中山梁子 也是一条连绵起伏的向斜山脉 纵贯城市北部 (中山梁子余脉一直延伸到嘉陵江北岸 制图@蒋雪) 🔻 ![]() 先观其地势 其自华蓥山下脉起 几与龙王洞山平行 绵亘至绕城高速、空港一带 而后继续往南 主脉时隐时现、有起有伏 最后抵于龙溪、龙山、龙塔“三龙”片区 同时又有支脉延至礼嘉、悦来等地 (中山梁子余脉隐没处,“龙”地名密集) 🔻 ![]() 再仔细观之 这中山梁子余脉所抵之处 为两江所环绕 隐约成形了一座大的半岛 格局可谓壮阔 (半岛初现) 🔻 ![]() 如此看来 这条无意中梳理出来的“中山梁子” 虽其名不见经传 也不知其名源自何时何处 但其“中”“梁”之意及吞吐大势 已堪使本期的主角龙王洞山相形见绌了 🔺这是八二四研究所第29篇文章,欢迎大家转发,让更多人了解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