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在世无非“吃喝拉撒睡”五件事。 虽然简单粗暴,倒也在理。 就说这“拉”吧,一向难登大雅之堂,很多人方便后,匆匆掩鼻而去,挥一挥衣袖,不留一丝痕迹。 少侠留步!如果你在拉完后,回头看一眼,就相当于一次小体检呢~ 毕竟,便便在在身体里走一遭,不仅是身体排泄物,老套地说,也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大家知道便便的哪些变化,代表身体出问题了吗? 上厕所3个表现,当心是肠癌的信号! 1、便便“红了” 本来只是去上个厕所,刚擦完屁股,正准备提裤子走人,却意外发现——妈呀,便血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觉得是痔疮,也不咋当回事。 然而,有时候这些情况可能会暗示着重大疾病的信号,不能自己轻易判断。 例如肠癌,当粪便通过已有癌症的肠道时,会摩擦病灶表面,从而引起血便。 之前,有不少人中招过—— 2、便便“瘦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本来粗粗的大便,突然间变成了铅笔一般细,一定要格外的警惕。 因为这种情况可能是肠癌导致的。 当肠子里的肿瘤慢慢变大后,就会堵住便便的出路,便便为了出去,就会越来越细。 所以,一旦持续一段时间排出的均为柔软的细便,并且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就要特别注意,需要接受内镜检查。 3、便便变“水” 了 由于肠道变窄了,为了把粪便挤出去,大肠只能更卖力排便,肠道运动就变得活跃,因而导致了腹泻。 如果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里,腹泻很频繁,水样粪便中常常还混杂着血液,很可能是肠癌引起的,要去医院检查。 此外,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排便习惯改变(如平时排便规律,最近却常常拉肚子或便秘),也可能是肠癌的信号。 总之,大家平时要留意自己的排便情况,越早把肠癌揪出来,治愈的机会就大。 俗话说,病从口入。有时候,肠癌可能是不知不觉吃出来的—— 5个吃饭习惯,最易招来肠癌! 1、吃得过精 精米白面等食物含糖量高,可影响血糖和血脂水平。 如果吃得过精,会通过胰岛素胰岛素等多种激素,间接作用于大肠上皮细胞,诱发癌变。
吃得过油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大肠中胆汁酸的浓度,使肠中厌氧菌数量增加。 而厌氧菌中含有一种能促使致癌物质激活的酶,容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3、吃得过荤 大鱼大肉吃多了,也会增加得癌的风险—— 高蛋白饮食中氨基酸分解→产生致癌物质→引发肠道肿瘤。 4、吃腌过多 腌制食品所富含的亚硝胺为强致癌物质,吃多了有致癌的风险。 5、饮酒过量 高浓度的乙醇可以使消化道黏膜表面的蛋白质变性,从而增加肿瘤的发生概率。 所以,不想被癌盯上,这5个吃饭习惯最好一个都别有! 小小一间厕所,不仅会有意外——啊!便便咋变这样了? 还有令人纠结无比的事—— 厕所里4件纠结事,你中招了吗? 是起还是不起啊? 过去上厕所的标配是纸,现在俨然变成了:纸+手机。 带上手机后,本来5分钟就能解决的事,硬是花了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 多少人明明拉完了,还意犹未尽地窝在臭烘烘的厕所,一遍又一遍地刷着手机。 也知道长时间蹲坑不好,就是没法抵制手机的诱惑,一边纠结着要不要起,一边继续愉快地玩手机—— 真是心疼你们的菊花!厕所蹲久了,会让你好好的屁股变残,容易引发脱肛、痔疮及直肠、子宫脱垂等疾病。 别纠结了,拉完了就赶紧起吧,拉不出来也别勉强了,为了你屁股,一次便便时间要控制在3~5分钟,最好别超过5分钟。 蹲坑好,还是马桶好? “挺蹲派” 蹲坑不用和马桶有“肌肤之亲”,尤其是公共马桶,比坐着更卫生! “挺坐派” 蹲坑蹲久了累不说,还容易得静脉曲张,马桶舒服!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是哪个更好呢?
总之,蹲厕和坐厕各有优势,按照你自己的习惯去选择~ 在外上厕所,该“临幸”哪间? 在外上厕所,不少人纠结症开始犯了:选哪间好? 为啥?还不是怕前人留下的“惊喜”! 那么,公共厕所的隔间,哪间最干净呢? 美国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记录4天里公厕里4间隔间的使用次数,并测量了菌落数量。 结果显示: 揭晓答案:第一间和第四间相对更干净! 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光顾”中间的隔间,这也符合心理学上“中心偏好”,即面对同样选择时,人们更倾向于中间的选项。 所以,你以后要是纠结症又犯了,干脆“临幸”第一间吧! 冲水到底要不要盖马桶? 有人说,冲水不盖马桶,各种病菌会随着气旋扶摇直上,然后污染整个卫生间...... 之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含有大肠杆菌的溶液倒入马桶,在马桶上方每隔25cm处设置一个空气取样点。实验分为两组,A组为闭盖,B组为开盖,分别观察马桶盖周围菌落数量。 检测6分钟后显示: 开盖菌落数总和:34 <闭盖菌落数总和:60 从这个实验可以知道,开盖的病菌数比闭盖少。 是不是和你想得不一样! 其实,开盖冲水,微生物确实会随着气旋散发到空气里,但是病菌要未必会达到致病的量;而闭盖冲水,病菌可能会附在马桶上,接触皮肤,引起疾病。 所以,与其纠结关不关盖子,不如保持清洁和干燥,定期消毒马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