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4在湖北京山县西北郊有一个叫苏家陇的地方,在当地“陇”就是高地的意思,顾名思义,苏家陇就是一块笔周围地势高的平地。多年来,苏家陇一直是一块荒芜的土地,直到2016年,当时京山县水利局准备在附近的漳河上修建一座水坝,而苏家陇成为工地的一部分。当时负责施工的一帮老爷们除了干活没啥可以消遣的,而为了打发时间就有人捡了一条流浪的小狗,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从这条小狗身上引发出一座春秋大墓。 当时小狗每天会叼回来一些骨头和陶片之类的东西,工人们留心发现这些东西是小狗从工地挖的土堆里刨出来的。骨头和陶片看起来已经有年头了,于是工地负责人上报了当地文物部门,很快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了一支考古队来到苏家陇。经过考古专家在陇上的勘探,专家们大吃一惊,原来在这个总面积不超过1500平方米的苏家陇地下,竟然埋葬着近100座古代墓葬,而且至少存在了2000年以上。 为了不耽误水利工程的修建,报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对苏家陇古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当专家发掘揭开第一座墓葬的棺椁后,在场的队员都被震惊了,棺椁内陪葬品有盘、匜、簋、鬲等器物。要知道这些器具在古代是礼器,而这也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而根据墓中出土的陪葬品,专家初步判断墓主人生活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在几座比较大的墓葬中专家发现了车马坑,其中79号墓的车马坑中车和马的数量更是让考古专家吃惊,要知道先秦时期,只有高级贵族才能享受陪葬车马坑,其中《周礼》记载:“天子驾六,诸侯五,卿驾四”。而79号车马坑中发现了五具完整的马骨,这就说明墓主人是一个诸侯王级别的人物,而且墓葬中密密麻麻的摆放了各种成套的青铜器。 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京山市坪坝镇苏家垄墓葬群一段时间的发掘,共计清理出墓葬106座、车马坑2座,较大墓葬沿岗地脊顶排列,小墓则在两侧分布,年代上有由北向南渐晚的趋势,墓葬之间不见打破关系,反映了较为严谨的墓地布局。墓葬保存完好,几乎没有被盗,出土文物相当丰富,包括青铜器1000余件、玉器300余件、陶器400余件,是同时期器物研究的标型器。其中,青铜礼器多达500余件,大多放置有序,组合关系明确,是探讨两周时期器用制度的极佳资料。 那么79号墓葬中是哪个诸侯国国君呢?但是墓中始终没有发现能够证明墓主身份信息的墓志铭。后来,专家开始查阅各种相关史料,发现在上世纪60年,在距离苏家陇不远的京山县郑家河,就曾发现过一座先秦时期的大墓,当时出土了九鼎七簋,震惊当时的考古界。要知道先秦时期,九鼎八簋陪葬,是天子才能享受的待遇,而京山县距离当时的都城可谓是十万八千里,不可能会有天子埋葬在这里。后来墓中出土一把壶,壶上刻有12字铭文“曾仲斿父用吉金自作宝尊壶”,后来被称为“曾仲斿父壶”。 经过专家的辨认和考证,铭文中的“曾”是指曾国,“仲”是是国君的二儿子,“斿父”就是墓主人的名字。而这让专家联想到了苏家陇墓葬群,这两座大墓会不会都是曾国留下来的。提起春秋战国时期,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齐、楚、秦、赵等比较大的诸侯国,而说起曾国,想必有的人从来都没听说过。大家都知道,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而曾国就是分封在现在的湖北汉江以东的诸侯国。曾国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地位却很高,因为曾国的国君姓姬,和周天子是直系宗亲。 为了寻找苏家陇最大的79号墓主身份,专家们对苏家陇出土的所有青铜器进行了仔细清理,竟然发现了好几处铭文。专家在一个青铜簋中发现“曾伯桼”三个字,随后在好几个青铜器上都发现了这三个字,专家确认79号墓墓主人就是曾伯桼。随后专家对曾伯桼进行了研究考证,虽然史料中关于曾国的记载很少,但是在为数不多的史料中专家还是找到了曾伯桼的踪迹。原来,曾伯桼是春秋时期曾国的一位国君,而且还是当时的一位大土豪,因为当时的曾国把控南方的铜、锡矿。而历代曾国国君就做起了铜、锡生意,因为这点这个偏居南方的小国却发展出辉煌的青铜文明。2016年12月,全国近百位考古专家来到苏家陇,对曾国墓葬群出土文物进行鉴定,并且肯定了考古队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