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新注针灸歌赋集锦 周楣声编 【头痛】五首 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出《肘后歌》,顶心头痛者,以头顶正中疼痛为最剧也。头痛多与头晕并存,眼不开者头晕不能睁眼也,亦即头痛与头晕等症,针刺涌泉,以上病下取,均可有用也。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出《玉龙歌》,上条之头痛头晕取涌泉上病下取、引气下行之义。此之头痛头晕取用神庭,是就近取穴而直接作用于头脑,可两法同用或单用。又在头晕之际多伴有呕吐,如添配手、足三里等穴,就更见其周到。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出《席弘赋》。《天元太乙歌》同此二句。又《杂病穴法歌》曰:“偏正头疼左右针,列缺太渊不用补。”《灵光赋》曰:“偏正头痛泻列缺。”《拦江赋》曰:“头部还须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诸说皆同。手太阴之脉,并不上头,用列缺、太渊以治头痛者,乃《灵枢-终始》“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之义也。同时列缺为别走手阳明之络穴,而手阳明则汇于头面,更具有双重作用。在太渊处必须加强泻的作用,其原因是肺气宣通,则头目自然清利,同时也有釜底抽薪之意。可见这一成方,实具有三重要义。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 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出《玉龙歌》。是言头痛项强与牙疼,皆可以取用风府与承浆而收效。《通玄指要赋》曰:“颈项强承浆可保。”《百症赋》曰:“承浆泻牙疼而即移。”这是一种前后相应,即《灵枢-官针》中之“偶刺”法也,屡用屡验,值得推荐。又《聚英-杂病歌》曰:“至若面肿与项强,鼻生息肉治承浆。”亦可因症选用。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出《玉龙歌》。用丝竹空治偏正头痛,与太阳同义。沿皮向上斜刺指向头维与率谷,均无不可。但斜透率谷时,又不能不经过悬厘或悬颅,是一针三穴,非两穴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