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红:中国诗歌艺术(十周详细版)

 安然自得888 2019-08-09

中国诗歌艺术国家精品

诗,并非人类生存所必需。但人生在世,肉体温饱之外,精神还须有所寄托,心灵还得有所安顿,诗歌正是中国人精神寄托、心灵安顿的方式之一。 平生飞动意,今日醉弦歌。且让我们在纷繁琐屑的当下稍事停顿,与千古诗人做心与心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摇荡性灵,陶冶情怀,当一回有梦的“精神贵族”!

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文学国家精品简单(初级)17 周

中国诗歌艺术

9月4日

2018年 开课

去上课 语言中文热度2769

课程概况《中国诗歌艺术》是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设计的文化素质公选课,自1996年至今已在四川大学为文理工医各类学生开课22年。2011年,本课程转型升级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网后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之一。2013年,拓展资源,录制全部课程上网,实现了资源共享课的升级改造,2016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我们重新整合,精心设计,根据网络教学模式与传播特点拍摄制作成MOOC,努力做到课程资源独特、完整、丰富、生动,并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进一步服务于广大网络学习者。在众多学员的热情支持下,已成功运行四学期。2017年12月,本课程被教育部授予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证书。本课程紧扣中国诗歌特点,谈论涉及诗歌观念、构成要素、表现艺术、诗学常识、阅读态度等的诸多话题,如 “诗心”、“语言张力”、“比兴寄托”、“用典”等,期待使学习者得到关于中国诗歌的鲜明印象。本课程注重艺术欣赏,启发学习者体会、感悟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每周一话题,简要介绍相关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结合该话题作精当讲解,引导学习者探究:中国诗歌以什么震撼人心?诗的语言魔力何在?诗中的时间空间与现实时空是一回事吗?传统诗歌为什么爱用典?等等。诱发兴趣,陶冶情操,引领学习者领悟中华民族高贵的人文精神。本学期是本课程的第5次运行,教学内容共10周,每周二推出新课。授课完成后的3周为复习考试周。你将学到什么

获取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及相关人文知识,提高诗歌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涵养性情,滋润心灵。领悟中国古典诗歌传递的人文精神。课程大纲



第一周 导论:中国诗歌与当代精神需求

1.1 诗歌用什么引诱我们

1.2 诗是精神贵族的奢侈享受(一)

1.3 诗是精神贵族的奢侈享受(二)

1.4 古典诗歌传递给我们的人文之魂(一)

1.5 古典诗歌传递给我们的人文之魂(二)

1.6 古典诗歌传递给我们的人文之魂(三)

1.7 古典诗歌传递给我们的人文之魂(四)

【附】主讲教师的话:感谢慕课

第一周单元作业


第二周 诗的魅惑:中国诗歌的几个基本元素

第二周单元测验

2.1 诗的语词及构句特点

2.2 不循常规的语序

2.3 诗的节奏与韵律

2.4 诗之声:因声求气 因声见情

2.5 诗之声:选音与读音

2.6 诗之声:吟咏品味


第三周 一片风景承载了什么:中国诗歌的意、象、境

3.1 “意象”概说

3.2 表意之象

3.3 经典意象的推陈出新

3.4 何为“意境”

3.5 意境说

3.6 构成意境的方式

3.7 意境的提炼

3.8 读者在意境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周单元作业


第四周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中国诗歌的语言张力

第四周单元测验

4.1 培养良好的语感

4.2 感觉的“乾坤大挪移”:了解通感(一)

4.3 感觉的“乾坤大挪移”:了解通感(二)

4.4 构造充满张力的语言世界(一)

4.5 构造充满张力的语言世界(二)

4.6 构造充满张力的语言世界(三)

4.7 构造充满张力的语言世界(四)

4.8 构造充满张力的语言世界(五)


第五周 暗示如此引人入胜:中国诗歌的象征与隐喻

5.1 概念:象征、隐喻、比兴、寄托

5.2 直承香草美人传统的暗示

5.3 托物言志、婉曲深入的暗示

5.4 似喻非喻,最是妙境:朦胧的象征义

5.5 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阐释出的象征义

5.6 从一首诗看对暗示艺术的理解与误解

第五周单元作业


第六周 有限向无限拓展:中国诗歌的艺术时空

第六周单元测验

6.1 中国式的时空观

6.2 诗歌的现实时空与艺术时空

6.3 唐诗在艺术时空构建上的开拓

6.4 “当下”到了将来才有味

6.5 时空重构使寻常情景熠熠生辉

6.6 拓展时空时“断片”的作用

6.7 有意识地设置距离第七周 “在水一方”的奥秘:中国诗歌的审美距离

7.1 引言

7.2 帘与类帘意象之用(一)

7.3 帘与类帘意象之用(二)

7.4 帘与类帘意象之用(三)

7.5 遮蔽:难以抵挡的诱惑

7.6 另一种“在水一方”:化熟为生的语感,变热为冷的意态

7.7 用典也造成审美距离

第七周单元作业



第八周 信号与信息:中国诗歌的用典艺术

第八周单元测验

8.1 事典、语典、古典、今典

8.2 典故的性质

8.3 用典的主要作用(一)

8.4 用典的主要作用(二)

8.5 用典的主要作用(三)

8.6 “天然浑成”与活用


第九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中国诗歌的恒久生命力

9.1 唐诗之变:多元共生

9.2 唐诗之变:杜甫的贡献

9.3 唐诗之变:韩愈的意义

9.4 唐宋诗之变

9.5 雅俗之变

9.6 “以俗为雅”之美

9.7 新旧之变

第九周单元作业


第十周 欣赏示例:千古诗心说大唐

10.1 欣赏准备:心境,角度,知识储备

10.2 古人讨论欣赏的几个常用概念

10.3 以唐诗为例谈欣赏:心、情、境、音

10.4 以唐诗为例谈欣赏:入神

10.5 以唐诗为例谈欣赏:体贴

10.6 以唐诗为例谈欣赏:恍惚迷离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