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如少陵。 她说,作诗首要是“立意清新”,自然“措辞不俗”;薛小妹作怀古诗,唯她直指于史无考,较了真。望尽城春台秋,笑泪悲欢出乎胸臆,杜工部尽一生流离,民生多艰,大笔如椽; 身处绮罗丛中,只以珍重芳姿为要,蘅芜君知世而通达,无心才情而不掩锋芒。 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也有'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清新雅致、温柔敦厚如斯。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有“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疾世愤俗、冷暖自知如斯。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今非昨,俱往矣,纵生而忧患,然大厦将倾,人力渺茫,如之奈何?黛玉明明白白地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这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她推荐给香菱的是王维、杜甫、李白,还有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李义山呢,是蓬山瑶池,彩凤青鸟,珠泪玉烟,灵风梦雨,若即若离,亦真亦幻。如湘妃竹上的泪痕。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她写,“借来李蕊三分白,偷得梅花一缕魂”,让人击节:“难为她从何处想来!”她写,“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也被赞赏为“将菊问得无言”。一样的才气禀赋, 一样的漂沦憔悴,一样的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如春江水。——我猜,她不喜欢李义山,或许正是抑郁性人格中自我厌弃的成分在作怪吧。她似乎永远都是那个言笑晏晏、娇憨可爱的小妹妹;正如他,也该永远都是那个鹤舞长空、风流俊赏的少年郎。湘云的性格,其实该是李太白一类的任侠气,然而落在诗里,豪迈不羁里有情思缱绻,清丽俊爽里有温存绰约。他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她是光风霁月照玉堂;他在长安道簪菊高卧,她在海棠丛中香梦沉酣;他是高楼风雨感斯文,她是湘江水逝楚云飞。他们身上有一种向上的“政治性”,蓬勃热烈如向日葵,朝阳而倾。奉圣酬和,侪辈偕游,大明宫中风光骀荡,凤凰池畔诗兴遄飞;胸怀丘壑,革除宿弊,大观园重整旧河山,海棠社一呼群芳应。敏而好学,博闻强识,好书画,爱山水,竹里馆中听风弹琴,秋爽斋里墨海笔林;观朝槿,折露葵,品市井风物,吃时蔬小鲜,清简悠然里而不乏丰富的生活情趣。——后来,远嫁如浮云的探春回想起故园群芳之时,是否也会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喟叹呢。“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全篇几乎脱胎李太白的《渡荆门送别》而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一联,又是神似李太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若论诗中宝钗之雍容,黛玉之凄迷,探春之豁达,湘云之年少,那么宝琴之壮丽,也当为一绝。从夺魁梅花诗到立雪映红梅,从“不在梅边在柳边”到“明月梅花一梦”,正是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在传说中,李白最终投水捉月,沉沦于碧波之间;在未完的红楼里,薛宝琴的梅花,又将是如何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