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临床所用药物中约有2/3完全或部分经肾脏排泄。随着临床药物的广泛应用,由药物引起的肾损伤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对国内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分析发现,因药物所致者约占19%~40%。而对于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如慢性肾病、老年患者,发生药物性肾损伤的风险更高。据国内文献报告,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肾衰竭患者中药物所致者的比例可达37.5%。因此,提高对药物肾毒性的认识,正确合理地用药,尽量避免毒副作用及减少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据国内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分析的研究显示,目前导致肾损害最常见的药物仍为抗生素,约占39%~54%,非甾体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利尿剂、中药或中成药等也比较常见,所占比例分别在3.2%~19%。
引起肾损害的常见药物如下 
CTLA-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ACEI: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药物肾毒性涉及几乎所有可能导致肾损伤的机制或过程,包括急性肾小管细胞损伤、肾血流动力学改变、急性间质性肾炎、超敏性血管炎、血栓性微血管病、渗透肾病和横纹肌溶解。临床上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在治疗前评估基线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避免合用肾毒性药物。一旦发生药物性肾损伤,应及时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药物性肾损伤如何防治? 参考文献: [1]. 任春霞,余自成. 药物性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9,38(5):257-262. [2]. 舒红. 药物与肾损伤[J]. 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2,3:212-214. [3]. 杨霁云. 药物性肾损伤[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5,20(7):387-390. 本文首发:优医邦
责任编辑:风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