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洲的知识体系迭代之路

 jay675 2019-08-09


前言

对于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在YouCore中级训练营了解到知识体系,当时认为知识体系就是一个具体岗位所需知识的仓库,搭完知识体系以后就束之高阁。

第二阶段:建立了面向应用的可迁移和岗位知识体系,但在知识体系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对于知识探求和应用一直存在问题:

知识探求方面的问题:不知道自己真正缺乏哪些知识和技能,就算知道也是很笼统的。

知识应用方面的问题:不能够学以致用,整理的东西要么不能用,要么用不好。

第三阶段:发现以流程的方式梳理岗位应用笔记的价值。其可以圆满解决知识探求和应用的问题:不仅可以探求到自己真正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解决理论和应用脱节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知识体系经历的初识、搭建和真正应用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流程梳理的过程中,也琢磨出了一点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本文分享出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本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介绍流程梳理:

第一部分:流程梳理之前的困扰;

第二部分:流程梳理过程的探索;

第三部分:流程梳理之后的心得。

 01

流程梳理之前的困扰

流程梳理之前,一直有三大问题困扰我,让我很疲惫:

问题1:OneNote笔记更新不及时

刚开始习惯性的往OneNote添加笔记,笔记很多,过几天,就有新的体会,需要不断的更新。但由于没有办法联系到实际的问题,更新笔记的价值感越来越低,最终笔记就不再更新。

问题2:OneNote 笔记的价值不大

OneNote有按照工作流程来划分技能,但是真正用到某一个技能时,却没有关于技能的细节。真正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两眼一抹黑,瞬间感觉这个笔记记录的真没有用。

如下图所示,在DFMEA流程的第三步失效及影响分析中,就没有罗列出某些特殊条件,具体是哪些特殊条件,也没有指出具体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真正用的时候只能拍脑袋。

图1 软件通用技能之DFMEA流程

问题3:复盘以后,经验和教训不能继承

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现象,这个时候,会做一个简单的复盘,并把复盘的内容整理到OneNote。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大部分问题,还是会再犯。

02

流程过程梳理的探索

2.1初见成效

上诉困惑和问题,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法:以应用为导向的知识体系。要实现以应用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可以按下面的三个步骤操作:

第一步:利用功利性策略,选取工作流最常用的场景,建立面向应用的笔记,并放在OneNote岗位笔记的技能下面。面向应用笔记的表项包含XX步骤项,检查清单/验证点,所需要的资源配合和输出文档模板,具体的表项说明如下表所示:

第二步:按照梳理的应用笔记严格执行

第三步:每一次流程执行完成,根据执行结果来复盘。复盘过程中,若发现一些需要整改的具体表项,需要把其更新到应用笔记表。

接下来以实际应用场景为例,谈一下我是如何操作的:

第一步:根据功利性策略,选取出一个面向常用工作流的场景。

需求分析是工作中最常见的一个场景,而需求变更分析又是需求分析最常用的场景,故决定建立需求变更的应用笔记。首先按照时间和重要性顺序,把需求变更分析分成四个步骤,然后梳理出每一步的检查清单和验证点,所需要的资源和输出文档模板。最终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简单笔记:

图2 需求变更流程某个迭代版本

第二步:涉及到需求变更分析的内容时,严格按照流程笔记执行;

第三步:对于执行的结果复盘。
在某一次执行以后,发现一致性考虑太多,影响了易用性。在第三步分析变更点影响范围中只考虑到功能和流程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安全性,没有易用性的检查点。需要在需求变更表项中,更新第三步的检查清单/验证点。

2.2遭遇阻碍

使用流程梳理(面向应用的岗位笔记流程梳理,下同)以后,对于各项工作的把控越来越强。比如与同事讨论问题时,明显感觉能够调用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增加,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有些问题,来自于流程化的思考清单)。随着应用的深入,有三个流程应用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1)  心理方面

在应用流程做事的时候,一直存在三个顾虑:
a.  从意愿层面上,担心自己对流程越来越上瘾,办事“八股文化”,越来越不爱动脑子;
b.  从动机层面上,担心自己只以达成某一件事就OK。没有对技能持续精进,慢慢的会被社会淘汰;
c.  从方法层面上,担心自己乱套流程,不能针对问题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决。

2)  组织方面
a.流程如何划分?如何判定流程划分的好坏?是否存在判断标准?
 
比如在软件开发流程中,需求和方案设计本身算是两个独立的流程。这两个流程都涉及到安全性相关的话题。有的时候,在需求和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执行安全性相关的活动,但有时,需要把安全性独立成一个流程来执行。

具体的场景需要根据项目和执行的需求,灵活地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对于这种情况下,如何划分流程?如何评判流程划分的好坏?

b.是否所有的技能都需要转换为流程呢?

我们至少有两个OneNote笔记本,一个可迁移的笔记本,另一个岗位笔记本。这两个笔记本的技能是否都需要转换为流程呢?转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样的?

c.流程与OneNote的知识如何衔接?
 
比如同一个领域知识,既可能在OneNote的领域知识中,记录一份,也可能流程中涉及到部分领域知识。如何选择衔接策略?拍一下脑袋,可以想出三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OneNote保留整体的领域知识,流程保留部分的领域知识,更新时,两个同时更新;

第二个策略:OneNote保留整体的领域知识,流程保留部分的领域知识,更新时,先只更新流程中领域知识,过一段时间,再把流程的领域知识同步更新到OneNote的领域知识;

第三个策略:流程保留部分的领域知识,OneNote也保持部分的领域知识。流程和OneNote的领域知识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领域知识。

这三个策略,各有利弊:
第一个策略,存在重复更新的问题;
第二个策略,有可能OneNote的领域知识不是最新的问题,容易漏更新;
第三个策略:领域知识可能会分布在两个地方,不方便查看。
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如何做出取舍?是否可任选?是否需要原则指导?
 
3)  复盘方面
针对个人复盘,曾经梳理出一个轻量级的复盘清单:

图3个人复盘图

1)  是否情绪调节和信念控制出问题?
2)  是否领域知识出问题?
3)  是否是技能或流程出问题?
4)  是否是应用出问题?面向综合应用,知识迁移或者知识关联做的不够?
可以通过上面的个人复盘清单,快速找出哪一个方面的问题。若分析出的问题涉及到某个具体流程方面,如何复盘?是否有针对流程的专有复盘清单?

2.3终得配方

整个流程的活动分成四步:流程分析,流程描述和组织,流程执行和流程复盘,如图4所示。

所有流程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在流程活动中得到解决。针对应用方面出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心理方面,组织方面和复盘方面),其解决方式如下所示:

1)  心理方面。在意愿层面上,流程使用上瘾,说明流程做得好,只需要持续复盘,不断精进自己的流程即可;在动机层面上,通过复盘,添加一个提问清单,当前资源和环境下,是否有更好的办法达成这个目标;在方法层面上,乱套流程的原因是对于流程使用的场景不能明确,只需要在流程描述和组织的时候,明确每个流程的目的和场景即可。
2)  组织方面。问题1和问题3涉及到流程的描述和组织方面的问题,问题2涉及到流程分析方面的问题。问题1流程划分,只需要提炼出流程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问题2需要区分什么情况下需要梳理流程;问题3流程与OneNote的知识衔接问题,只需要提炼出流程与OneNote的知识衔接方法即可;
3)  复盘方面。给出可迭代的复盘流程清单即可;

图4 流程梳理方法

第一步:流程分析

确定流程梳理的范围和边界。可以从OneNote知识体系和筛选高价值的事情两个角度来确定流程梳理的范围和边界。

1.从个人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说,个人知识体系涉及到岗位笔记本和可迁移笔记本,建议优先梳理岗位笔记本,然后再梳理可迁移笔记本。因为岗位笔记本的工作流程,涉及到日常工作流程,基本上天天都可能被使用上,可以快速迭代和精进。这样不仅加深对知识的边界和范围的理解,还沉淀了经验和教训。

2.从筛选高价值事情的角度,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梳理成流程。只需要筛选价值大的问题解决方法。
可以使用80/20法则(这里也可以使用一些选择决策模型,必要优先模块,加权打分模型,TCR模型等),进行筛选。筛选的标准可以是:重要性,紧急性,频率等。

3.在实操上,先确定选择更新哪一个笔记本,然后梳理出笔记本所做的事情,选出高价值的事情。比如对我来说,确定优先更新当前岗位笔记。然后根据重要性划分,需先更新需求分析方面的流程。
 

第二步:流程描述和组织

01流程描述 

流程包含流程基本和步骤描述。在描述流程过程中,区分了描述的可选项和必选项。必选项是流程描述的过程中必须细化的、描述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可选项不是流程描述必须的(设置可选项和必选项的目的是根据流程的目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
 
流程基本描述包含流程的名称,流程的目的,流程的执行者和单位,流程使用场景,其目的是为了解释和说明流程本身。具体说明详见下表:

流程步骤描述包含XX步骤项,检查清单/验证点,资源限制,流程的执行者和单位,必要还是可选步骤,文档输出或者模板和其他项,具体的说明如下:

在流程步骤描述中提到XX项,可能有些童鞋,理解起来感觉很迷惑。例如在面向应用的笔记流程中,王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复盘,建议在应用笔记中,添加理解/心得和应用实例两项,如下图面向应用和复盘的笔记所示。

图5 面向应用和复盘的笔记

02流程组织
1)流程如何划分?
流程划分分成两种方法: 一种自顶向下的划分和另一种面向应用流程划分。
自顶向下的划分方法适用于对某一个具体的工作场景或某一个执行阶段梳理,例如需求分析流程,风险管理流程等。

而面向应用的流程划分方法,适用于把已梳理的各个单个场景或者执行阶段的流程,汇总成某一个领域的方法论(或直接梳理领域的方法论),例如产品设计方法论、软件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法论、项目管理方法论等。

a.自顶向下划分方法的详细说明见表4。
执行自顶向下的流程划分时,可能会存在下面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
1.从认识上,希望一步做到位。
2.从方法上,没有做完某个流程或者子流程的步骤梳理,就继续往下梳理。

那么如何解决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呢?
1.从认识上,树立技能或者流程逐步精进的观点:不完整总比没有好;
2.从方法上,一层一层的流程梳理,若某一层流程未梳理完,不进入下一次层。第一层流程的步骤序号用X表示,第二层流程(子流程)的步骤序号X.X表示,第三层流程(子流程的子流程,统一称为子流程)X.X.X表示,依次往下推。

例如在需求变更流程某个迭代版本中,针对第三步分析变更影响范围(正确性、一致性、安全性和易用性),只是一个指导原则,不能满足具体的指导执行的要求。故需要把分析变更范围变成子流程。子流程需要继续分解可执行步骤,如上图5面向应用和复盘的笔记所示。
b.面向应用的流程划分涉及多个阶段和领域,其中某几个阶段都涉及到同一个领域。例如:在软件开发流程中,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可以算成两个不同的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有涉及到安全方面的分析,方案设计阶段也有涉及到安全方面的设计,两个都涉及到安全方面。

对于上面的场景有两种方法:分离领域的划分方法和独立领域的划分方法。
无论哪种方法都需首先按照阶段来划分,然后某阶段下面划分流程步骤。
唯一区分点是:流程步骤是否调用领域流程的步骤,如图6面向应用流程之分离领域划分和图7面向应用流程之独立领域划分所示。

可能会有的朋友会问,哪一种方法更好一点?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独立领域的方法会更好一点,但是从应用的角度,不建议这样做,除非识别出某个领域活动,有可能需要单独执行或者用于流程共享。

图6 面向应用流程之分离领域划分

图7  面向应用流程之独立领域划分

流程的自顶向下和面向应用划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灵活选择。
若有深耕本岗位的需求,建议使用自顶向下的划分方法对于具体的工作岗位的场景进行梳理,一个个场景梳理。
随着梳理的深入,把不同的场景划分到不同的阶段当中去,慢慢的就可以变成分离领域的面向应用流程笔记形式。若某个领域有单独执行需求或流程共享的需求,梳理领域流程向独立领域的划分方向迭代。

2)流程与OneNote的知识衔接

图8 OneNote笔记本结构图

在OneNote笔记本结构图中,流程与OneNote的知识衔接只可能出现在三个地方:具体岗位的流程与领域知识,具体岗位的流程与可迁移笔记本的知识(通用知识,下同)和可迁移笔记技能下的流程与通用知识。
从以应用为导向出发,可以先不关注可迁移笔记技能下的流程与通用知识的衔接。

a.岗位流程如何与OneNote的领域知识衔接?
衔接原则:优先保证流程的涉及到领域知识与OneNote的领域知识一致性的前提下,尽量少更新流程和领域知识,尽量有一个完整的领域知识。

为什么有这样的原则?

首先,只有流程与OneNote的领域知识保持了一致性以后,才能保证流程和领域知识在使用过程中是正确的。其次,由于梳理很多的流程,需要大量更新,这样会涉及到工作量和意志力的问题。最后,领域知识只有完整了,多场景应用才放心。

具体做法:保留部分概念性的领域知识,流程性的领域知识,放到流程里面,迭代更新。领域知识和流程务必放在OneNote同一页或者同一个分区下。

b.岗位流程如何与OneNote的通用知识衔接?
通用知识分成概念性知识和技能知识(未被使用过)两类。

概念知识:岗位流程使用概念知识达成某一个目的,比如使用5W2H知识来设计组织会议的流程。对于概念性知识,可以不用考虑衔接的问题,但是应用完成以后,需要把心得体会更新到具体的OneNote的概念知识那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沉淀应用的检验和成果,方便其他设计场景应用。

未使用的技能知识:由于其暂时放在通用知识下面,需要把知识移动到可迁移笔记本的技能下面。流程调用可迁移笔记本下的某一个技能,若只涉及到个人应用,尽量在OneNote中迭代更新,不需要把技能转换成Excel流程模板的形式。因为这种调用非常频繁,迭代的场景多,修改的机会大,需要反复更新Excel模板。直接修改OneNote笔记比修改Excel方便。若含有知识共享和传递的目的,需要把该技能转换成Excel流程模板的形式,放在具体的技能下面。
 
第三步:流程执行
当开始一个流程场景的任务时,将流程模板复制一份,然后按照模板中的流程一步一步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若出现疑惑时,记录一下当前的疑惑点,方便流程复盘和优化使用。
 
第四步:流程复盘
a.流程的目的是什么?当前流程的设计是否与目标匹配?
由于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是逐步加深的过程。所以流程本身的目的,可能会随着使用过程中的理解和认知发生一些变化。若流程的目标调整以后,需要检查当前流程是否满足目标需求。

b.流程的场景是什么?是否考虑场景全面?
显性化流程的场景,防止出现误衔接流程的场景和场景考虑不全的情况。

c.流程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检查清单是否全面?
根据流程的执行结果和目的的差距,检查流程的步骤是否缺乏,检查清单是否全面。
 
d.流程是否是当前问题最佳或者最高效的方法?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流程是否有优化的空间?
 
这一问,需要从两个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当前方法是否可以优化。
1)  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角度思考:是否是当前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有没有有效的使用当前所有的资源?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从当前方法是否可以优化的角度思考:可以考虑做流程优化,是否流程描述歧义,是否可以流程步骤合并,是否流程步骤可以重新排序,是否流程可以简化。

03

梳理后的心得

1)收获
  a) 从意愿上,做事情更加有动力,更加主动。
  b) 从方法上,任何事情都需要不断的复盘,显性化应用知识的边界和范围。复盘可以从情绪和信念,领域知识,技能和应用四个方面复盘。若涉及到具体流程,可以使用流程的清单复盘。
 
  c) 从行动上,四个逻辑顺序是组织流程的基础,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使用四大逻辑顺序,不断精进我们对知识和事物的组织。
 
2)后续改进
  a) 深入应用,继续精进当前岗位的技能和流程,努力向目标岗位迁移;
 
  b)  多尝试提炼框架和工具,简化自己的工作和流程 ;
 
  c)  多向优秀的同学(比如英秀同学等)学习,与他们(她们)多沟通,避免闭门造车。

总结

知识体系构建了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以便在不同场景下做事更有效率。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就是知识获取、知识梳理、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的过程。

在面向应用的流程梳理和应用过程中,可以明确哪些知识需要获取,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精进我们的技能,彻底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需要执行下面的四步:
 
1.流程分析:辨识出需要梳理的关键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
2.流程描述和组织:根据流程的目的和职责,划分流程,并细化流程描述,整理成表格模板的形式;
3.流程执行: 严格按照流程模板执行程序的每一步;
4.流程复盘: 根据流程执行的结果和流程复盘清单,对流程进行复盘和优化。

附表

变更需求分析应用清单之全貌

变更需求分析应用之细节

变更需求分析应用之变更影响分析子流程

变更影响分析的业务原则和一致性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