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 ◆ ◆ ◆ ◆ “知识付费”正在变成“知识表演”和“知识追星” 方笑一 |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教授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7期 原标题为《知识付费与知识表演》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方笑一教授 知识付费是一个新兴的说法。在人类历史上,为获取知识而付出一定的费用,这件事本身有着漫长的历史。就目前的情形而论,在学校接受教育要付学费,买书来看要付书费,接受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要支付培训费,这些都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知识付费”。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是一种劳动,知识是劳动的创造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享用知识的同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为知识付费。 然而在过去,知识付费这个现象并没有被提出来予以关注,甚至“知识付费”作为一个语词,还未曾出现过。有人说,2016年是中国互联网知识付费元年,这就说明,知识付费这个概念是新近提出的,而且和互联网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网络时代的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这里所说的“知识付费”,其实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从事知识传播,并要求受众支付费用的这样一种方式。精确地说,是这样一种产业。知识付费是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它以知识传播为获利方式,我们在讨论知识付费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资本的介入这个因素,以及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关于资本的相关问题并不是在这个场合能充分展开讨论的,在这里我仅从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来谈谈我对知识付费的认识。知识付费提供知识的方式各式各样,但总体上说不外乎文字、视频、音频三类,而音频节目又是近来知识付费中相当引人注目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这里主要谈知识付费的音频。我要说的是,知识付费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表演。 正如许多运作知识付费平台的人所言,他们并不生产新的知识,只是做知识的搬运工,是将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以另一种方式加以呈现。所以,知识付费真正捕获受众并获得利益的关键,正是它所展示的知识的呈现方式。 这里以古诗词普及类的知识付费音频节目为例,来谈谈知识付费的表演性。学术讲座的“表演性”,在研究知识社会学的学者那里已经不是什么有待揭示的问题了。正如彼得·伯克所指出的:“讲座并不仅仅是讲话,同时也包括了表演的成分,反对的学者称之为‘面向顶层楼座’的表演。”而在他看来,借助广播传播的讲座更具有表演的成分:“广播讲座,偏向于非正式,营造了亲密的幻觉。” 知识付费音频节目的情况其实也类似。过去古诗词普及的主要方式是书籍和文章,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潮流中,诗词鉴赏的文章和书籍广受欢迎,拥有众多受众。2017年以来,在知识付费节目中,涌现了非常多的以讲解古诗词为内容的音频节目。和之前的诗词普及不同,这类节目存在着明显的“表演性”。 首先,诗词节目的主讲人并不一定是诗词领域的学者,而可能是在另一些大众文化节目中成为“明星学者”的人。有些可能擅长先秦诸子,有些擅长汉唐历史,这都和诗词不是一回事。但在受众的心目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部类并不是分得那么清楚,人们往往认为,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应该一通百通,因此知识付费平台借助主讲人在其他领域积累起来的影响,适时地邀请他们成为知识付费诗词音频节目的主讲人。通俗来讲,这些主讲人是“自带流量”的。在知识付费领域,主讲人其实就相当于著名演员,在解说古诗词的时候,他们之前已经让受众熟悉的语气语调、话语方式,包括曾经说过的某些“段子”,都构成了古诗词音频节目的一部分。这些都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也就是说,只要受众听到这些声音,就对其人有一种知识上的信赖感,甚至于对其话语方式产生某种迷恋。这种迷恋就像粉丝对于明星的痴迷一样,与知识无关,是非理性的。而越是受到受众的追捧,受众的数量越多,主讲人就会更加刻意迎合,比如放慢语速,让语气变得舒缓,或者故意加入一些叹息声和轻微的笑声,以受众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解古诗词。这就像一位歌手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特别受人欢迎,而他内心其实并不认同这种曲风,但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利益最大化,他可以去拼命重复演唱这种风格的歌曲。 其次,古诗词知识付费的音频节目,在讲解时弱化古诗词的知识性和背后的知识背景,突出表现其情感性,并导向人生感悟和人生哲理的方面。作为文学作品,诗词诚然可以用来欣赏,加深我们对于文字之美的理解和体验,但从知识付费的角度来看,讲授古诗词首先应该提供关于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比如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上的规定,诗词创作的背景。这背景不仅仅是指作者的某些趣味故事,而是指诗词在文学史上的背景,比如它和作者或者某一作者群体的精神世界有什么深层的联系,它在形式上受到前代哪些作品的影响,又对后世的作品提供了哪些启示,历代对该诗词的评论中包含了哪些文学观念的传承和嬗变。这些对于诗词而言至关重要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内容,在知识付费节目中大体上被忽略了。主讲人的讲授基本上停留于对诗词文本的鉴赏体悟,对作者趣味故事的讲述,对诗词本事的介绍。有时候,这些作者故事和诗词本事未必是历史事实,或者已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但因为很有趣,就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述,以吸引听众。而对于真正的古典文学专家关于这些故事的证伪文字,则丝毫不被提及。 在古诗词的知识维度被有意忽略的同时,情感因素却被大大强化了。诗词之所以动人,当然是因为饱含真挚的情感,但作为一个号称“传播知识”的知识付费节目,以空泛的煽情代替实实在在的知识传递,显然是不够的。主讲人往往强调诗词中情感的普适性,而忽略其特异性,强调古人与今人的情感共鸣,而忽略其不可通融的部分。在有些知识付费节目中,古诗词只是个壳子,装的是当代受众容易接受的情感和想法。强化情感性,恰恰充分说明知识付费音频节目掌握了受众的心理和媒介的特性。大众媒介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媒介会试图控制我们的情感以及利用情感获得另外一些效果(比如广告商运用情感吸引我们购买一些产品)。反过来也很明显,受众通过媒介获得一些情感体验。”更有甚者,“受众有时候会使用媒介了解他们的情感生活或酝酿待定的情感状态。”除此之外,对古诗词的讲解还加上了主讲人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宣扬,这侧重于主讲人,而不是古诗词作者的人生体悟。当然我们可以说,这凸显了节目的当代意识,是一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但如果追求过度,主讲人的发挥逾越了某种边界,那么古诗词可能又沦为一种新的“心灵鸡汤”。有趣的故事、生动的情节、泛泛的感情宣泄和通俗的人生道理,四者被整合在讲解古诗词的知识付费音频节目中,这就使得讲解古诗词类似于“说书”式的表演。 再次,在音频节目制作的形式上,也会强化表演性。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一般时间长度,一课时是45分钟,但知识付费每一集音频的长度一般是15分钟左右,因为光听声音播讲,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且听众大多是利用碎片时间收听音频,因此时间长度就有所限制。讲解的内容,就需要根据这样的时间长度去安排,起承转合,都在15分钟左右之内完成。主讲人对诗词本身的朗读需要一定的时间,解释字词又需要一定的时间,音频开头一般有一段音乐导入,结尾又以一段音乐结束,剩下的时间还要讲一讲富有趣味的诗人故事,这样真正讲授古诗词相关知识的时间就十分有限了。主讲人所考虑的往往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将准备好的内容讲得足够精彩和动人,而不是这些内容包含知识的多少以及能够传播知识的多少。无论是音频中加入的音乐,还是对诗词声情并茂的朗读,抑或是处心积虑将诗人故事讲得足够精彩,这些都构成了知识表演的一部分。 以上是从知识付费音频创制者的角度而言,接下来从受众的角度来谈谈这类音频的表演性。受众在收听知识付费音频的过程中,难道真的无法察觉“知识”背后的表演性吗?我认为恰恰相反,他们完全能够觉察,那为什么还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去购买知识付费节目呢? 知识付费充分利用甚至制造了大众的知识焦虑。这一点已经有不少学者提及。从古诗词的情况而论,原先,古诗词受众比较固定,喜欢的就喜欢,不喜欢的也不会觉得读不懂古诗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中华传统文化包蕴广大,经史子集,古诗词只是集部中间的一块。诗词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曾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基本功,士大夫大抵都阅读过大量的诗词。但对于当代一个没有受过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人而言,要读懂古诗词并非易事。以往,不了解古诗词,并不构成大众的知识焦虑或文化焦虑。然而随着近年来古诗词的普及,尤其是古诗词成功走上电视的综艺节目,大众了解古诗词的愿望日益强烈。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大了古诗文选篇的比重,也使得许多家长迫切感到,要指导孩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非要在一定程度上懂得古诗词不可。这样一来,古诗词逐渐成为成年人不可忽视的文化修养。这也就使毫不了解古诗词,或者其水平仅仅停留在中小学学习水平的人们产生了一定的知识焦虑。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使是在朋友交往中,人们大概也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腹笥甚俭的窘态。知识付费平台充分把握了受众心理,适时推出了古诗词音频节目,使受众感到,这些节目真正契合了他们的需要,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让消费者感觉到消费行为并非是来自外界的强迫,而是来自自身的真实需求,这恰恰是商业最成功的地方。 受众又是如何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的知识表演的呢?假如一个没有受过大学人文学术训练的人,他对于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的想象大概是“风流儒雅亦吾师”。精通诗词的学者被想象成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谦和幽默、出口成章。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诗词学者往往不能满足受众这样的想象。他们埋首文献,刻苦钻研,未必有时间考虑自己以什么样的文化形象示人,而研究水准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往往不能画等号。真正成就卓越的学者很可能“讷于言而敏于行”,无法满足受众的想象和期待。作为诗词的知识付费节目,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平台会充分考虑主讲人的形象和谈吐,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期待,而受众只要见到符合自己心目中理想形象的主讲人,便会毫不犹豫地称之为“老师”甚至“先生”,至于他们的真实学术水平究竟如何,恐怕是受众无暇关注的。 正因为知识付费节目带有表演性,通过知识的组合、呈现加上表演,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感觉到主讲人富有渊博的知识,感觉到自己通过付费获得了知识,于是更欣然地付费,这大概就是知识付费节目作为一种产业的真正成功之处。 圆桌会议现场图 圆桌会议现场图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