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莱多曾是西班牙国都,位于马德里西南七十余公里的一处小山坡上。西班牙最长的河流塔霍河三面绕城而过(似嘉陵江流过的四川阆中古城),一路向西经葡萄牙(在该国称其为特茹河)流入大西洋。
上图展示的基本就是托莱多古城全景了。这个最佳观察点没时间去,只好用一张网络图片。天际线上,正中那个独立尖塔下是托莱多大教堂,它的左边有一组带灰蓝色圆顶的建筑是圣·伊德方索教堂,右边那个大建筑是阿尔萨加城堡。
有两千年历史积淀的托莱多古城始建于古罗马人统治时期,曾经是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共同的家园,被称为“三种文化之都”。城内有哥特式、穆德哈尔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式的各类建筑,包括教堂、寺院、王宫、城墙、民宅等都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显得古色古香,质朴典雅。除了一条环绕全城的主要通车道外,其余都是起起伏伏的步行街。
1986年,托莱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行驶的大巴车上远眺古城。四个尖塔的阿尔萨加城堡和大教堂的尖塔都在其中。
从另一个方向近看古城。(网络图片)这张照片应该是站在圣·伊德方索教堂顶上拍摄的。
城中心的苏克德贝尔广场,实际上就是个大市场,也是旅游者聚集的地方。远处可见阿尔萨加城堡的尖塔。往右一直走就到大教堂。从左边大楼下那个圆拱门出去,有一座塞万提斯雕像。
托莱多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首府,而《堂·吉诃德》的全名就是《拉曼恰的机敏堂·吉诃德传》。所以这里很有堂·吉诃德先生故乡的味道。
堂·吉诃德先生随处可见。
惟妙惟肖的铁皮堂·吉诃德先生。
阿尔萨加城堡建于十六世纪,曾是西班牙王宫。其体量巨大,在古城狭窄的街道上难觅全貌,在苏克德贝尔广场上也只能看到这样两个尖塔。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这里经历恶战,城堡毁坏严重,后经修复重建。现在城堡内是博物馆和图书馆。
托莱多大教堂(主教座堂)始建于1227年,历时266年建成,西班牙首席红衣大主教驻地。左边哥特式钟塔高90米,上挂一口铸于1735年、重达18吨的大钟。右边那个大圆顶建筑当属文艺复兴式建筑。
早在公元七世纪,这里已有天主教堂。此后阿拉伯人在此统治长达三个世纪,教堂成为清真寺。十一世纪,阿拉伯人被赶走,清真寺被毁,直到十三世纪重建今天看到的大教堂。
从较高处的建筑缝隙中看到的大教堂钟塔。
这是大教堂的西立面,三个拱门分别是地狱之门、宽恕之门和审判之门。按下面谷歌地图的标注,现在这里应是法院。
拱门上方的精美雕像。是圣徒还是《圣经》里的人物?
谷歌地图上的托莱多大教堂。主建筑平面呈十字架形。周边围绕着密密麻麻的建筑,其间只有狭窄的小街。只在右下角那个小广场上可以拍摄大教堂全貌,广场右下方有两个尖塔的建筑是托莱多市政厅。
托莱多市政厅,建于十七世纪,与同时代修建的马德里市政厅很相像。
市政厅屋顶的双头鹰标志,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徽章。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间横跨西欧和中欧的大帝国。1519年至1556年在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同时又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至1556年在位)。四面旗帜除了欧盟旗帜和西班牙国旗外,看得见的还有一面有双头鹰的旗帜,是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区旗?
这是主教府,右边拱门洞上方廊桥直达大教堂。
主教府屋顶下的双头鹰徽章。
大教堂北门,可以进去,但很遗憾到不了主祭坛。下面这张网络图片就是这个无法想象的宗教艺术奇迹的主祭坛。
红衣主教西斯内罗斯于1497年至1504年间主持建造了这个金碧辉煌的祭坛,彩色木雕人物大小与真人相近,仿佛都浮在空中,表现的是《圣经》中基督一生的故事。
走廊和拱顶。
窗玻璃上的彩画。
柱子上的浮雕像,精湛而华丽。
位于城中心的圣·伊德方索教堂。(谷歌街景地图截图)
远望圣·伊德方索教堂。
这是一个耶稣会堂,巴洛克风格建筑。耶稣会是创立于1534年的天主教修会之一,组织严密,教规森严。最早到中国传教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还有乾隆皇帝的宫廷画师郎世宁等都是耶稣会士。他们四位的陵墓就在北京行政学院欧洲传教士墓地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博文《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澳门历史城区”》。
远望城北的圣地亚哥·阿拉巴尔教堂。这是一座穆德哈尔式建筑,是在古清真寺原址上利用原有结构建立起来的天主教堂。在博文《萨拉戈萨的阿尔哈菲利亚宫》中我们已经见识了穆德哈尔式建筑,即一类渗透了伊斯兰风格的基督教建筑。
圣地亚哥·阿拉巴尔教堂。(谷歌街景截图)
托莱多的歌剧院,就在城堡与大教堂之间。屋顶悬挂双头鹰徽章,上方还有一个代表音乐的里拉竖琴标志。
城中繁华商业街,古朴的铺路石。街道上空一条长长的布幔遮挡阳光,下面还悬挂一排古色古香的吊灯。
更多是这种狭窄小巷,弯曲起伏,犹如迷宫,很有隔世之感。
阿拉伯宣礼塔式建筑上出现古希腊的柯林斯柱,也算穆德哈尔式建筑吧。
一个小博物馆,展示古代兵器的吧。右图是一架攻城用的抛石机模型。
右侧是创立于十九世纪的托莱多艺术学院。再往右过去一点就是圣若望皇家修道院。
托莱多城西南的圣若望皇家修道院,由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和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尔(博文《萨拉戈萨的阿尔哈菲利亚宫》提到的“基督教双王”)兴建,始建于1477年,完成于1504年。1809年拿破仑军队占领托莱多期间,修道院遭严重损坏,1835年关闭。1883年开始修复,直到1967年才完成。
修道院旁边的伊莎贝尔雕像。
谷歌地图上的修道院和艺术学院。
修道院外墙上悬挂着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获得自由的基督徒的镣铐。这个墙面装饰独一无二。
圣若望皇家修道院往下就是塔霍河上的阿尔康塔拉桥,也叫圣马丁桥,始建于古罗马时代,经历了多次重修。现在这个五拱石桥建于十三世纪,直到十四世纪初才完工。
从桥面远看修道院和艺术学院。
城内一侧的桥头堡。门洞上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徽章。
城外一侧的桥头堡。
古城曾经的北城门阿方索六世门,或称旧比萨格拉门,由阿拉伯人建于838年。1085年阿方索六世(1040-1109)率兵占领了托莱多,将卡斯蒂利亚王国首都和全国宗教中心设在这里,下令保护当地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遗产,允许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种形态的文化并存共容。
往东一点就是新比萨格拉门,建于1559年。这是在大巴上拍摄的城门,里面可见查理五世即卡洛斯一世的白色大理石雕像,下图更清楚(网络图片)。城门上方又是双头鹰徽章。
谷歌街景截图上的新比萨格拉门。城门内一式两座金字塔形尖顶的塔楼十分醒目,
城门后面的墙上刻有塞万提斯给托莱多的题词:西班牙之荣,西班牙城市之光。(网络图片)
近看比萨格拉门的双塔。
远望新比萨格拉门,实际上它是一个四周城墙围成的瓮城,两座尖塔就在瓮城内,右侧矮一点的建筑才是城门。
远望塔维拉医院。建于1514年至1544年之间,奉当时的大主教塔维拉之命而建,也带有穆德哈尔建筑风格。现为博物馆。
大巴车上拍摄的托莱多火车站。
谷歌地图街景截图:托莱多火车站。这个建于1920年的车站也是阿拉伯建筑风格。高大的钟塔很像伊斯兰教的宣礼塔。
(关于西班牙的几篇博文有个问题,即混用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概念。按中国的传统翻译,应该都指天主教,是西班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民信仰的宗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是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之后不奉罗马教皇之命的新教。新教是北欧、北美和澳洲各国信奉的主要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