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州”和“府”的区别

 陆安桥1871 2019-08-10

古代的“州”和“府”的行政划分关系错综复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笼统的说“州”和“府”的区别那就有点误人子弟,必须结合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每个时代的区别都不一样。梳理一下秦朝到现在的行政区划,就可以判断州和府的区别了。(长沙古城图)

古代中国习惯称为“九州”,这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

一、秦朝行政区划

秦朝的行政区域划分非常简单:中央(皇帝)——郡(郡守)——县(县令),三级体制。

二、西汉初年行政区划。

刘邦建立汉朝,汉承秦制,三级体制基本没有变化,不过增加了一下行政划分:中央(皇帝)——诸侯国(诸侯王)——支郡(郡守)——县(县令)中央——侯国(诸侯),郡、诸侯国、侯国算是并列关系,不过有大有小,诸侯王地位高一些。

三、汉武帝时期行政区划。

汉武帝时期撤销封国,增加了刺史部,但这是一级无实际掌控区域的职位,只是监察职能。行政构成如下:中央(皇帝)——刺史部(刺史,监察)——郡(郡守)——县(县令)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

东汉末年,刺史部逐渐演化为实际的行政区划,行政划分为四级:中央(皇帝)——州(刺史或者牧)——郡(郡守)——县(县令),这时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划分,也是州作为行政划分的一级行政部门出现在历史上。

五、隋朝和唐初行政区划。

隋朝统一后,对混乱的州郡县进行整合,形成三级行政体制:中央(皇帝)——州(刺史、牧、太守)——县(县令)。唐朝初年也沿用隋朝的体制,基本没有动。

六、唐朝行政区划沿革(府和州第一次站在同一朝代)。

唐朝初年,由于隋朝行政划分整合的一些州管辖地区太大,在州一级之上设置了一个监督部门——“道”,这个“道”逐渐取代“州”省级行政划分,而在道之下又设置了“”,这是“府”成为行政划分的第一个朝代。府和道成了同级行政部门,不过府的级别设置和官员配置上要略高于“州”,州被弱化了。如下图:

七、宋朝行政区划。

如上图所示,藩镇拥有很大的权利,威胁中央政府,到宋朝时期,对藩镇(道)这一级别的权利进行了分割,首先改名为“路”,职权一分为四:安抚使负责军事、转运使负责财政、按察使负责司法、常平使负责民政,四个官员并列,互不统属。州府还是按照唐朝的行政划分。

中央——路(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按察使、常平使)——州、府——县,府的行政划分和州同级,行政上略高。

八、元朝行政区划

元朝行政划分十分混乱,建立了行省制度,本来不是一级行政划分,后来演变为省级划分,要比现在的省大不少。府和州的行政划分也比较混乱,一少部分州和府是同级行政划分,大部分的州成了府以下的行政划分。

九、明朝行政区划。

如下图所示,明朝的“府”大部分已经压倒了“州”的级别。明朝没设省级单位,而是设置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注意三者的管辖区域很多时候并不完全一致),分管行政、司法、军事,民间习惯称

十、清朝行政区划。

清朝基本沿用了明朝的行政制度,不过也做了一些改动,行政架构如下:省(巡抚)——直隶州(知州)、府(知府)、直隶厅。府一下按照这样配置,府(知府)——散州(知州)、散厅(同知或者通判)、县(知县)

通过历代行政划分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州”是作为省一级行政单位出现在历史上的,起始于东汉末年,到唐朝时期,“州”的地位下降,成为地区级行政单位,同时出现了同级别的“府”。按照唐朝建立“府”的初衷,是将京畿重地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地区设置为“府”,而较为次要的都是“州”,虽然同级但官员配置等级要高于州的官员配置。

到了明清时期,“府”的设置成为地区级行政的主流,而一些偏远的直隶州、直隶厅和府同级,一些散州、散厅则在府的管理之下。

潭州(湘州)和长沙府的沿革。

潭州改成长沙还是有悠久的历史的,可谓是“命运多舛”啊:

湘州——潭州(589年改,一级省级行政,隋朝设潭州总管府)——长沙郡(隋炀帝废潭州,辖区缩小)——潭州(621年,唐朝二级行政)——长沙(927年,马殷楚国国都)——潭州(963年,北宋二级行政单位)——潭州路(元朝潭州行省,1274年设置,1281年取消)——天临路(1329年,元朝二级行政划分)——潭州府(1364年,朱元璋改)——长沙府(1372年,朱元璋改,二级行政划分)。

自从朱元璋改为长沙后,一直沿用至今。

从某种意义上说,潭州和长沙府是没法区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