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壹芯 2019-08-10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德经》

上一篇解读了:

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人之心善,我以善敬之;人之不善,我以善化之。人之心诚信,我以诚敬之;人之心欠诚信,我亦以赤诚笃信对待之。

圣人以其善德信德,忘善恶之分别,尽己尽人,教化世人立信复善,拯救世人心性返归大道的慈悲心肠。

接上一篇,本篇解读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出生入死

天下万物,出为生,入为死。生与死是相对的两个概念,非生即死,非死即生。生与死,可以看作是事物的阴阳两面。

有生必有死,有死亦有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行走、行进的过程。

十有三:如果“十”代表的是终、是死,“一”则代理是始、是生,“三”则代表成长,从一到三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所以,'十有三'的真正意思是:不管是生到死,还是死到生,都会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

民生生:民好生恶死,向往长生,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

动皆之死地:由于民生生,在道的作用与反作用下,反而使其走向了死亡。返者也,道之动也。

《史记·律书》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如果把“十”看作是终、是死,那么一就是始、就是生,“三”即为生长,“十有三”即为生到死或死到生的自然生长过程。

生的行程正式展开,有开始也有结束,“十有三”为成长的过程。死的行程也有开始和结束,同样,“十有三”为消亡的过程,人们从生的行程跳到死的行程,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民好生恶死,总希望长生,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在道的作用下,反而加速了其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本身也是“十有三”的发展过程。

世人好生恶死,人越是偏向“生”的属性,自然法则就越是向反方向作用,使其朝“死”的属性演变,因而变成了动皆死地之十有三。

不自生,才能长生。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善于,形容善于遵守自然法则。

:保持,保养,掌控。

陵行:穿越山林。

不避:不躲避,不使得自己要躲避。

兕虎:犀牛和老虎,这里泛指会带来危险的野兽。

据说善于遵守自然法则,而不向往生生的人,就是掌控生死的人。这种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兕、虎之类的猛兽,在战争中也不会遭受武器的伤害。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犀牛

投、措、容:动词。

犀牛没有用角顶向他的可能,虎没有以爪扑向他的可能,武器没有以兵刃砍向他的可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没有生死的概念。

生与死是相对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反过来,也是一样,无生即无死,无死即无生。

不管事物属于生或者死,阴或者阳,只要其超越了自然平衡法则,就会被自然法则的动态平衡(道)反作用,而朝着与其相对的属性演化。

懂得利用这些规律的人,就能谋事于未然,就能扭转乾坤。

所以“善摄生”者,可以无死地。而世人都“生生”,不遵守自然法则,好生恶死,人的“偏生”,导致“生地”变为“死地”。

没有相对性的分别,有没生和死的概念,一切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