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对生半夏“毒性”的认知

 愚公移山之志 2019-08-10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半夏以其生长季节来命名,《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半夏。古今生半夏皆有入药,且都认为生半夏有“毒”,古人认识生半夏有毒是因其“戟人咽喉”,现代则认识到生半夏具有遗传毒性与肝肾毒性。对生半夏“毒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会更有助于实践用药。

1、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收录为下品。历代本草书籍,大多记载其有“毒”,且提倡以姜矾等炮制。魏晋《本草经集注》就明载:“用之皆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明代《雷公炮制药性解》:“须汤淋十遍,姜矾甘草制用。”明代《本草正》:“生嚼戟喉,制用生姜。”清代《本草易读》:“汤泡数日,姜汁制用。”但现代实验资料则证实,生姜根本不能解半夏之“毒”。

又有人统计张仲景先生《伤寒》、《金匮》两书以半夏入药组方计42方,共49处。其中《伤寒》18方、《金匮》24方。其中有20方注明“洗”。诸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陷胸汤等方中用半夏,只注明“洗”,不做其他加工炮制。后人见部分方剂中以半夏、生姜或干姜同用,认为姜可制半夏毒,故用生半夏必配以姜,但,如小陷胸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半夏麻黄丸等方内用半夏并不同时用姜,可见以生姜解半夏之“毒”也并不成立。

可见,关于生半夏为用有毒与无毒,古人尚不统一。言有毒者,因为“戟人咽喉”,但经过一定炮制手段如“洗”、“姜矾甘草制”、或认为配伍生姜,以此达到“减毒”的目的。半夏具有强烈的粘膜刺激性,半夏中导致刺激性产生的成分可能不只一种,但比较共识的是草酸钙针晶是半夏产生刺激性的主要成分之一。相关研究也证实姜汁冷浸可减少生半夏的刺激性。

2、现代实践

现代实践中,有医生亲自体验,如四川省汉源县妇幼保健院吴桂平大夫对单味生半夏15克加水煎沸0.5~1h浓汁进行尝服,未见有中毒现象。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朱祥麟大夫先后分别取生半夏30克、45克水煎半小时,取汁100毫升尝用,感觉“味如米泔,或似啤酒,无何不适”,用45克时仅有一点舌干而已。

生半夏的临床应用也并不少见。姜春华称制半夏为药渣,用药渣试于仲景方剂,疗效平平。生半夏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毒之有?半夏生用,非但无毒且药性混全,力大效速。朱良春有讲,半夏生用止呕之功卓著,半夏是可以生用的,而且用生半夏止呕疗效优于法半夏。张民庆教授应用含有生半夏的涤痰化瘀方治疗食道癌取得较好疗效,且得到体内和体外实验的证实。王沛教授多年使用生半夏治疗肿瘤,他认为生半夏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煎煮方法便可大胆使用。王老有两大原则,一是体内无瘤灶者用量<15g,有瘤灶者用量15~20g,有剧烈疼痛可用20 ~ 30g;二是凡用生半夏必入汤剂且先煎30~60min以去其毒性。

对生半夏引起中毒的报道也不鲜见。杨仓良先生统计了1949年以来所有生半夏中毒的报道,15篇文章计61例患者,多数患者中毒后出现口腔、咽喉黏膜及消化道刺激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心、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并有2例死亡报告。说明生半夏中毒症状较重,属有毒之品。现代动物实验也显示生半夏水煎液对骨髓细胞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对肝脏、肾脏有损伤。生半夏明确的毒性成分是草酸钙针晶、凝集素、类蛋白,可能的毒性成分为生物碱、有机酸和儿茶酚胺。

三、小结

略观古今生半夏入药均有记载,尤其现代实践中以生半夏抗癌时有报道。但不可忽视的是,生半夏之毒性客观存在。古代未及微观病变,因“戟人咽喉”而认识到生半夏“有毒”,通过一系列的炮制手段来达到“减毒”的作用,这是古人在不断摸索解决中药“副作用”问题时的经验积累。现代则清晰认识到生半夏不仅仅具有强烈的粘膜刺激性,且具有遗传毒性与肝肾毒性,现代使用生半夏“减毒”的方法则大多是先煎30~60min。也正因为生半夏的毒副作用,现代《药典》则提出“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

探究本草奥秘

用之趋利避害

造福健康生活

成就美好未来

微信:beijing77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