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繁露 | 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一)

 为什么73 2019-08-10

         游走于体制和学术边缘,希冀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史之梳理,得窥经史术数演变真相之一二。


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

摘  要  董仲舒的历史哲学以“新王改制说”为理论基础,以包含了“三正”“三色”的“三统说”为理论核心,以“文质”说为理论补充。新王改制说的核心要义是“改制不易道”。道为古今一贯之政道,制为正朔服色等制。三统说并非“半截子的五德终始说”,它的创立乃是出于对五德终始说的反对,并以正朔服色方面的全面改构而彻底放弃了以五行学说解释历史演进的做法。“忠”“敬”“文”三王之教说与三统说并无关联,仅是董仲舒应策时的方便提法。系统的先王之教说为立足于阴阳学说而成的“文质说”。

    关键词  董仲舒 历史哲学 阴阳 五行 三统

自顾颉刚先生将五行确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律”①,并在“五德终始说”的历史流变中系统考察五行学说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五德终始说及作为其理据的五行学说便成为理解古代历史哲学的重要进路。

顾先生同时将董仲舒的“三统说”确认为“半截子的五德终始说”,而言“我很疑心三统说是割取了五德说的五分之三而造成的”②,并言“这是从五德说蜕化出来的”、“把简单的五德说改头换面,变成了复杂的三统说。”③

至于董仲舒为何要做这种复杂改构,顾先生归之于“行夏之时”的社会需要,而言“在三统说中,黑统建寅,夏与汉在代次上既俱为黑统,故俱应建寅。夏之为寅正,古书中已证明了。汉应为寅正,在三统说中也确定了,正可照此改造历法了。三统说的中心主张,不过如此。”④

确如顾先生所言,相较于五德终始说,三统说要复杂的多。但让我们费解的是,既然“三统说是割取了五德说的五分之三而造成的”,那三统说的复杂性如何体现?

更让我们难解的是,如若三统说的创制只为历法而发,董仲舒何必大费周章地让五德终始说改头换面,而不是在五德终始说内部通过五德与帝系的重新搭配使建寅与汉德相配,这正是五德终始说的拥护者们乐于为之的。

况且,单就服色制度而言,将建寅与黑统相联接,尚黑既与董仲舒所极力反对的秦政相同,又与董仲舒力倡的“土为贵”相冲突⑤,亦与后来服色尚黄的改制实际不相合,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很多矛盾。顾先生自然明白这些困难,径以“汉人的行事本来很滑稽,不能叫他们跟了我们的理性走”⑥来应对。

顾先生的这种应对方式其实在后来的汉代思想研究尤其是董仲舒研究中居于主流⑦,但我们今天不得不问,难道“为儒者宗”⑧又号称“一代淳儒”⑨的董仲舒自己就看不到这些矛盾吗?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但当我们深入到历史文本当中、重回当时的历史语境、重新梳理董仲舒的历史哲学体系之后,就会惊奇地发现:三统说并非是“五分之三的五德终始说”,它的创立乃是出于对五德终始说的彻底反对,并以正朔服色方面的全面改构完全放弃了以五行学说解释历史演进的做法。

在三统说的构建中,董仲舒更为钟情的阴阳学说扮演了重要角色。⑩甚至可以说,从五德到三统的改构,背后所依据的理则是从五行到阴阳的转换。

董仲舒做出这种历史性改构的原因,则是五行学说最终在董仲舒手里完成了相生系统和相胜系统的整合⑪,同时包含了两种循环法则的五行学说再也无法合理解释历史更替。⑫

传统上一直归于三统说的“忠”“敬”“文”三王之教说实际上与三统说并无关联,仅是董仲舒应策时的方便提法。在此基础上,以阴阳学说为底色的文质说使得董仲舒在反对秦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原刊于《孔子研究》,2018年第3期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①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载《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0年第1期。

②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③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④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⑤ “五行莫贵于土”乃董仲舒五行学说的一大要点。《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言:“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本文中凡涉及到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内容皆可参看拙文:《天人之学的自然哲学根基——“十天端”架构中的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载《衡水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⑥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⑦殊为可惜的是,顾先生原本计划写作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姊妹篇《三统说下的政治及其历史》终究未能面世,关于三统说及其所涉及的诸种理论困难之讨论我们只能看到这些。后来学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基本上以顾先生为尊,即便有反对者也大体未能越出顾先生对汉人所持的轻视态度。

⑧班固对董仲舒一生行谊的经典概括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我们必须得说,“为儒者宗”在这里表达的是为儒者所宗的含义,但经过后世学者不断化用,最后具有了儒者之宗和一代儒宗这样的含义。《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17页。

⑨朱熹以宋学立场却能言“仲舒本领纯正”,不能不视为公允之论,也为以后论董仲舒者立下了基调,虽然今日的我们已很少能够同意。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60页。
⑩《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是我们所知的最早在理论上将阴阳和五行整合到同一个世界图式当中的完整表述。天地之气分为阴阳之后再判为四时,最终再列为五行,阴阳相比五行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这种优先性表现在董学的具体方面,皆以阴阳为主而以五行为辅,在解说经典和探讨政治问题时尤其如此。比如董仲舒对《春秋》所作的最具时代特色的解说为其《春秋》阴阳灾异说,此说纯用阴阳学说而毫无五行色彩,直到《汉书·五行志》解释《春秋》灾异时,在阴阳学说无法究通的情况下,才兼用五行学说。重阴阳而轻五行的时代风气在易学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易传》毫无五行色彩,“卦气说”亦纯以阴阳立论,直到西汉末的京房才将阴阳与五行融合而成为《易》占的主要方式(如果考虑到《京氏易传》的作者有可能并非京房的话,五行融入《易》占的时间就更要推后),这也是《易》越《春秋》而上成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关键环节。
⑪在董仲舒之前,只有《淮南子》半明确地指出了五行之间完整的相生相胜模式。《淮南子·坠形训》说:“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我们看到,这里所说与五行学说在后世完全成熟之后的“旺相休囚死”之说完全一致,只是个别用语不同。以第一句为例:所谓“木壮”,指木行当令之时;因为水生木,故此时水老;木生火,故此时火生;金克木,故此时金囚;木克土,故此时土死。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完整而前后相贯的五行相生相胜模式,不过作者并没有完全明确。这个模式被董仲舒用“比相生而间相胜”(《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的简要表达完全明确。据高诱<序>,《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献于武帝之后,一直藏诸秘府,直到刘向校书方才使此书重见天日。考虑到此书的特殊成书情况,我们很难说清《淮南子·坠形训》的作者与董仲舒之间相互影响的状况,唯一能确定的是,董仲舒最早完全明确了五行的相生相胜图式,并基于此彻底抛弃了五德终始说。高《序》见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6页。
⑫到刘歆对五德终始说进行再次改构时,就回避五行之间的相胜关系而只以五行相生来解说历史更替,为后世一直沿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