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火遍了全网。 豆瓣上,21万网友为它打出了8.6的高分,这在国产电视剧中,实属少见。 电视剧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演员演技在线、场景规模宏大、制作考究,还有很多唐朝的人文社会风貌也成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 除此之外,剧中的很多细节更展示出了唐朝人的智慧。比如,靖安司用于传递信息的望楼和探案的大案牍术作为全片的“硬科技”,在全网上下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其实,这些“硬科技”的核心只有两个字,那就是——“信息”! 望楼 信息的冗余,是福?是祸? 鼓声隆隆作响、武侯上下飞奔、窗格灯影变换……靖安司的望楼每次传递信息时,都会赚足观众的眼球,从而将剧情推向一个高潮。 司丞李必在第一集就说:“长安城108坊,每300步设一望楼……武侯自望楼看到任何异状,都以约定暗语速传靖安司。” 由此可见,望楼最基本的功能是信息的传递和加密。 不论是鼓声还是窗格,其实都是对信息进行了编码,然后进行传递。不同的鼓声代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窗格代表不同的意思。 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就会建烽火台来作为情报传递系统。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可以说,这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剧中所展示的望楼其实是进阶版的“烽火台”。 我们前面提到,望楼的鼓声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然后进行传递。在历史上,还有一种奇特的“鼓声”,是直接“讲述信息”的。 美国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在他的代表作《信息简史》一书中就提到,16世纪,非洲南部的人们会用鼓进行“沟通”。这种鼓声不是代表着某些意思,而是直接表达意思。 比如,我们在网上聊天时经常使用“886”,并不是这个数字有再见的意思。而是它和“拜拜了”谐音,所以我们使用它作为打招呼的用语。 非洲的“鼓语”就是如此,它是直接用来沟通的,可以说是一种沟通语言。 但是,这样用鼓直接沟通,很容易引起歧义。 就像在我们在日常说话时,很多同音字或者是读音相近的字会引起误会。比如:“刘老师”和“柳老师”、“登机了”与“登基了”等都容易引起误会。 而“鼓语”因为音调相近,这样的问题就更明显。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误会呢?这时就需要引入冗余信息。 我们一直以为,信息越简明越好,但实际上,冗余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歧义。 比如:“飞机马上起飞了,我要登机了。”如果光听到后半句,我们可能会误以为是“登基”,即皇帝即位,但是结合前文,也就是“冗余信息”,我们就能消除误会。 再比如,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很多句子都采用重复的结构,其实是为了消除在传播中的歧义。 而非洲会说话的鼓,也是如此。“鼓声”更像是“歌声”,通过不断重复并加入冗余的信息,来确保人们接收信息的准确性。 此外,“冗余信息”还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加密的信息。《长安十二时辰》中伊斯执事正是利用“信息冗余”来破除密码。他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推理出了某几个字的意思,再由少及多,逐渐破译了望楼的密码系统。 根据冗余信息破译密码,其实是一种常用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劳德·香农和阿兰·图灵,经常会在食堂共进午餐。但他们彼此可能不会有太多交谈,因为当时他们都正在分别破译军事密码。 当时德国的密码系统叫恩尼格码,是一种多码加密装置,曾号称不可破译。图灵改进了波兰科学家设计的“Bombe(炸弹)”密码破译机,最终攻破了这套密码。“炸弹”在战争期间及此后的30年间,一直都是一个机密。有人评论说,这台机器对战争的影响,甚至超过战场上所有真实的炸弹的威力。 恩尼格码密码机(图片来源于百度) 香农则是从纯数学领域,对密码系统进行分析。香农认为,一方面,在日常语言中,冗余可以辅助理解。另一方面,在密码分析中,冗余信息则是破译密码的关键所在。 香农(图片来源 https://opc./detail?photo_id=3807) 比如,在英语世界中,t后面往往会跟随h,q后面往往会跟随u,所以,从字母或单词出现的几率入手,就可以掌握某些密码破译的关键。 如果我们已知一套密码中的x代表t,x后面总是跟着a,那么a就很可能代表h。 实际上,不论是靖安司的鼓声还是非洲的鼓声,不论是增加冗余信息还是以此破译密码,一切都是我们和信息进行的游戏。 大案牍术 信息量越来越大,是福?是祸? 要说《长安十二时辰》里身怀绝技的人,那非徐宾莫属。 虽然片中主角各有风采,但只有徐宾通晓大案牍术的核心算法,搓搓朝珠,就能说出某年某月的某件事,或者从大脑中调出某个人的档案,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的“大数据”处理中心。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对信息、数据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 远古的结绳记事、壁画、史料,无一不是人们为了抵抗遗忘所体现出的智慧和付出的努力。但是,真的把所有的信息都记下来,就是好的吗?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所有的行为几乎都会留下痕迹,我们的记忆也因为硬件的发展而被无限扩展了。但我们真的感受到了幸福了吗? 詹姆斯·格雷克在《信息简史》中写到了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 在这本书中,博尔赫斯描写了这样一个珍藏了所有信息的图书馆:它收藏了所有语言的所有书,包括验证和预言每个人行为的书,福音书。福音书的注解以及福音书注解的注解,详细到分钟的未来历史,所有书的所有改写版本,以及图书馆的正确书目和不计其数的错误书目等等。 但也正是如此,你无法从中找到需要的知识,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在这里,正确和错误难以分辨。这就是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最经典的案例的莫过于“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的初衷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写作撰写的在线百科全书。人们抱着“收录一切”的想法在上面进行创作,但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维基百科”编辑富克斯曾提出一个问题: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值得为所有的事物都在“维基百科”上建立条目吗?慢慢地,这个问题变为:“维基百科”是否应该事无巨细地描述整个世界? 甚至“维基百科”后来还分成了“删除主义”和“收录主义”两大阵营。 “收录主义”对“维基百科”的内容持开放的态度,而“删除主义”则主张删除琐碎的条目,比如,写的太短、太差或内容不可靠、不重要的条目。 有趣的是,“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士却倾向于“收录主义”。2007年,他曾在南非一家名叫“Mzoli’s”的餐厅吃饭。随后,他在“维基百科”上创建了一个“作品”:“Mzoli’s是家肉铺兼餐馆,位于南非开普敦郊区的古勒苏镇”。 但这个条目只存在了22分钟,就被一个19岁的管理员以主题不重要为由删除了。 一个小时后,另一名用户重建了这个条目,并配上了当地的博客和访谈文字稿加以说明。但随后,又有人以涉嫌广告为由,提出了反对意见。 “维基百科”的故事,正是这个社会对于“信息”态度的缩影: 我们希望掌握一切信息为我们所用,但信息却早已突破了我们人脑所能处理的极限。这就像是一股洪流扑面而来,一般人很难在其中站稳脚跟。 在信息时代的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庞大的信息所带来的压力。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们希望获得一种工具,能通过信息获得最正确的答案,但我们不是徐宾,无法靠自己掌握“大案牍术”。 很多时候,庞大的信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红利,更有挑战。 《信息简史》 一股充满张力的洪流 不论是香农、图灵破译密码的故事还是“维基百科”的纷争,其实都来源于这本《信息简史》。 这本书自2011年一经上市,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入选当年《出版商周刊》年度最佳图书。2012年更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和美国笔会爱德华·威尔逊科普文学奖、英国笔会赫赛尔-蒂尔特曼奖。 其实,信息的历史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但要想把信息的历史说明白,真的很难。 信息历史的难,首先难在定义,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发送和接收着信息,但却很少有人能清楚地定义“信息”。信息究竟是文字,是语言,还是书籍?直到香农提出:“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一点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在另一点所选取的讯息。” 信息历史的难,还难在机械原理。从纸张到电报、再到电话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次次地将时空进行了“折叠”。这其中涉及了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技术发展。要想把信息理论讲清楚,无疑需要将人类技术史全盘掌握。 信息历史的难,还难在人文。信息是人与人交流的产物,正所谓“万物源自比特”。从通信到医学甚至天文学,无一不在信息的包裹之中。要想说明信息的历史,人文情怀必不可少。 但是如此难的信息的历史,《信息简史》却做到了。 本书作者詹姆斯·格雷克历时七年,为我们描绘了信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小米董事长雷军说:“信息是人的镜子,它在技术更新与模式兴替中展现出变化万端的色彩……我时常会惊喜于作者竟能把如此漫长的一段历史浓缩在一本书中。” 《浪潮之巅》作者吴军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你长知识的书。” 微信之父张小龙说:“这本书可以让人多一个视角来看待和理解世界,即‘信息视角’。” 信息时代,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时代,我们追逐着信息、处理着信息,从风平浪静到波澜壮阔,信息的洪流从未停下脚步。 ![]() 信息时代必读 带你开启一场信息思想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