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使命,本真情怀
中国古代建筑习惯于采用木结构,最基本的形式是首先在地面上竖立木桩,在垂直的木柱子上架设水平的梁架,再在若干层梁枋上安置檩木与椽木,这样就完成了整幢房屋的木构架。 本篇将选取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一二处特殊装饰进行介绍与展示。 垂 花 柱 在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中,二门屋顶的出檐是由梁枋支撑,其中一种做法是在梁柱间使用了悬柱。这种柱就是所谓的垂花柱,就是在伸出的梁枋之间加一段瓜柱,瓜柱下端制作成垂花柱头。柱头雕刻、装饰的图案千姿百态,采用花鸟纹饰,宫灯形、花兰形、还有莲花座等图案,清代常采用人物、仙道图案雕刻。 垂柱可分为上身和垂花两部分,多用于垂花门和门头上,出挑屋檐,倒垂于门下,占天不占地,既节约用地,又很有装饰效果。
古人云:“无雕不成屋,有雕斯为贵。”其雕刻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最多。头部垂珠一般雕饰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
通常,垂花柱的柱头雕刻有圆柱头和方柱头两种。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方圆造型观念暗合于垂花柱中。
垂花柱的雕刻讲求虚实、繁简、高低、起伏、动静结合等造型法则,柱头有圆形、方中带圆形、四面体、六面体、八面体等。 开封山陕甘会馆垂花柱 垂花柱雕刻的图案千姿百态,多采用花鸟纹饰,宫灯形、花兰形、还有莲花座等图案,清代则常采用人物、仙道图案雕刻。
雕刻图案都寄托了美好寓意,如:以花卉造型隐喻花开富贵、官运亨通;以果实造型隐喻多子多福、后孙兴旺。
雀替 梁托 挂落 雀替是位于房屋外檐柱与梁枋相交处的构件,它自柱内伸出,承托梁枋两头,能起到减小梁枋跨度和梁柱相接处剪力的作用,同事还能防止立柱与横梁垂直相交的倾斜变形。 早期建筑上的雀替是一条替木,扁而长,跨在柱头的开槽内,从两头承托左右的梁枋,其长度几占梁枋跨度的三分之一,因为它处于梁柱的交角上,故称角替,不知何时何故又改为雀替了。
发展到明清时期,建筑上的雀替形式由扁而长变成高而短了,而且也不是一整条长替木放在柱头内,而是左右各一块替木用榫头与柱头相连接,其长度只占梁枋跨度的四分之一。 在房屋檐廊和室内的梁枋与柱子交接处有时也安有雀替,由于梁枋的高低错落,这里的雀替往往在柱子两侧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而且形状与大小也并不相同,所以为了与雀替相区别,将它们称为梁托,他们位于梁枋的两头,从柱中挑伸出来,在结构上有托住梁枋的作用。
还有的在檐额下两柱之间产生了一种贴附在两柱内侧和檐额底边的延续木雕装饰,挂在檐额之下,沿着柱身向两边落下,称为挂落,其装饰性比雀替强。
开封山陕甘会馆梁下花板,挂落 斗栱 撑栱 牛腿 斗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有的一种构件,它是由许多小块方形的斗和拱形的栱拼合而成的构件,常用在屋檐下与梁枋之间,它的作用一是在屋檐下支撑伸出的屋顶檐部,减少雨水对屋身墙面与门窗、立柱的侵蚀;二是传递由上而下的荷重。 硕大的屋顶和深远的出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征,斗栱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屋檐下有一排排整齐的斗栱也成为古代重要建筑的主要标志。 山西陵川凌烟寺 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额栏出头 额枋雕刻精美,具明代风格
双抄计心造五铺作斗栱(宋式称谓若按明清说法为五踩斗栱 耍头作龙头状
山门西南第一重檐上之平座转角斗栱
柱头铺作,形制特殊,出斜栱,有金代遗风 斗栱坐在阑额之上,坐斗形制奇特 由小块木料拼合而成的斗栱安置在房屋最外沿的柱子和梁枋上,却能承挑深远的出檐,不能不说是古代工匠的一项创造。 但这种斗栱的制作和安装很费工时,所以在一般建筑上多不采用斗栱而是采用斜撑的做法。
一根木材,上端支托在屋顶出檐的檐檩下,下端支撑在立柱上,就代替了斗栱的作用,既省工又省料。在一些地方,这种斜撑被称之为撑栱。
撑栱毕竟只是一根木条,它与立柱之间总保留着一块三角形的空白,为了加强檐下斜撑的装饰效果,有的用雕花模板填充在这三角空白处,并且逐渐地二者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构件,于是棍状的斜撑成了三角形块状的构件,为了与撑栱相区别,把这种三角形块状构件称为牛腿。
来源:众象 |
|